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老夫子读后感
2025-10-05 03:53:25 责编:小OO
文档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经典阅读

--鲁迅·《高老夫子》

时代背景分析:

  鲁迅的作品《高老夫子》作于1925年,极具辛辣的讽刺性。收录于鲁迅作品集《彷徨》。《高老夫子》表达的是一个社会的片段,讲述一个高级混子的教书经历。时正值军阀混战时期,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7月中华在广州成立,击败陈炯明叛军,掌握两广,国共合作,准备北伐。在这样的战乱背景下,受到很大影响的是人们的价值观以及人性的多变性,譬如高老夫子,作者正是借助强烈的讽刺来批判当时人们的很多特质。如高老夫子一样,人们变得虚伪,污秽,没有了正确的价值观。

就高老夫子而言,被牌友们戏称为“老杆”,因为发表了一篇关于整理国史的所谓“脍炙人口”的名文,便自以为学贯中西了,“因抑慕文豪高尔基之名,而更名为“高尔础”,其实他是一个只会打牌,听书,跟女人的无赖,他为了去贤良女校看女学生,便应聘去教书,而因为胸无点墨而当众出丑便辞去职务,大骂新式教育,小说设置了三个场景,将“高老夫子”虚伪,污秽的灵魂,如同三面放大境般展示给读者。同时又极为完美的运用了各种讽刺手法。

作者手法及文章鉴赏: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作者在行文间并没有直述高老夫子的品性,而是通过很多场景来从侧面反映其特质。

首先第一个场景,高老夫子在书房正在苦恼,即将要讲述中国历史,到底应该怎么去讲,对于他而言,接受校长的聘请也只是为了能看几眼女学生而已。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来之前,也就是上一个教员,已经将他比较熟悉的部分讲述完了,那么他面对的将是一个未知的领域,然而,退一步想:作为一个教员,为什么连讲中国历史都这么步履维艰呢?可见,高尔础也不过是一个只发表过几篇文章便谎作文人的教员而已,“一礼拜以前还一同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但自从他在《大中日报》上发表了《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这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接着又得了贤良女学校的聘书之后,就觉得这黄三一无所长,总有些下等相了”,可笑之处在于,仅仅是一个礼拜的时间,便从一个“混子”,变成了名人,可见外间社会对于一个这样的人是多么看重,是人们的价值观在变化,人们的品行在变化。

再者,就高老夫子本人而言,鲁迅并没有过多的使用笔墨来描述其具体行为,而是通过其思想变化和简单的动作来反映其本质。譬如,第二个场景,“他举手一指,这才从乱头思想中惊觉,依着指头看去,窗外一小片空地,地上有四五株树,正对面是三间小平房”,作者通过高老夫子心态的变化来表现其虚伪的外表下软弱的本质,在面对给学生讲历史的压力下,他表现的是十分紧张,甚至可能都没怎么注意瑶翁对他的那番客套话,这对于他而言,或许可以说是高尚了。在第三个场景,可以说是对高老夫子本质淋漓尽致的完美表现。在打开历史书后,他就原形毕露了,可能是他内心胆怯的另外的一个自己,也或许是真的,他听到有人在嘲笑,在嘲笑他的讲课?倘若是真的在嘲笑,嘲笑什么呢?或许也就只有在嘲笑他的无知罢了,但更重要的事,他可是人们心中的名人,大作家,大文豪,其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改名,只为能和高尔基相媲美。在这种背景下,他便越显得可笑,越显得了。且看,他是怎么应对:“他也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不得已时,就抬起眼来看看屋顶。屋顶是白而转黄的洋灰,还起了一道正圆形的棱线;可是这圆圈又生动了,忽然扩大,忽然收小,使他的眼睛有些昏花”,是的,他选择了逃避,他甚至不敢直视女学生的眼睛,这和之前不惜代价也要进女学校,只为看几眼女学生的高尔础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人了。或许,更糟糕的是,女学生就是在嘲笑他,嘲笑她的,嘲笑她的胆怯,嘲笑她的可耻。为什么可耻?这样一个不熟悉中国历史的“混子”,却在这里装模作样的为女学生讲课,这或许,足够说他可耻了。

最后还有,可笑的不止这些。在其愤愤地离开教室径直走向教员休息室的时候,“他大吃一惊,至于连《中国历史教科书》也失手落在地上了,因为脑壳上突然遭了什么东西的一击。他倒退两步,定睛看时,一枝夭斜的树枝横在他面前,已被他的头撞得树叶都微微发抖”,对于一个“形象端正,治学严谨,落落大方的大作家”而言,这简直就是不敢想象,居然因为不敢直视女学生的目光而愤愤的离开,甚至丢盔卸甲头撞树枝,连书本也掉在了地上,并且还佯作什么都没发生,低头迅速的离开了。“不多久,每一个桌角上都点起一枝细瘦的洋烛来,他们四人便入座了。万籁无声。只有打出来的骨牌拍在紫檀桌面上的声音,在初夜的寂静中清彻地作响”,或许这才是最真实的他,最真实的高老夫子。

我对文章的看法和见解:

  文章非常简短,但却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国人很久以来的劣根性。

  首先,对于正在混战中的中国,国民素质可谓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在外人面前,展现的是伪装后的不真实的自己,客套,佯装,装文化;在内心世界,是一个面具下真实的自己,虚伪,污秽,胆小,空虚。但是正是这样一批人,构成了当时的中国社会。让人不禁想起闻一多先生的一首诗:《死水》,或许,这些人就是这死水潭中的水滴,波澜不惊,却遗臭万年。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不如任其发展,看他创造一个怎样的世界。但是,真的没有办法去改变着一潭死水吗?鲁迅先生说,不。

即便是这么一潭死水,也是有救的。鲁迅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剂醒酒针,刺向正在醉意中的国人,让国人从醉意中醒来,从沉睡中醒来,从低落中醒来。

再者,就当时的社会现状而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我想这是促使国人本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争斗之中,却忽视了本性的修养,民族气节的保持,使得国民渐渐地失去了最真实的自我,最淳朴的内心,我想,这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致命的。

最后,我想也是作者对于我们的寄予,时刻保持民族的气节,保持国民的良好的本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国民内心以及本质的发展和改善,不仅仅是国民本身要做的,对于社会,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倘若有一日,每个人都像高老夫子一样,在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个懦弱的、失真的、污秽的自我,那么,中华民族将面临的是真正的危机,到那个时候,我们后悔,也只能是望尘莫及。看着那些遗失的民资气节,或许,我们只能感叹和疑问,中华民族还能走多远。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