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一代书画大师宋徽宗赵佶的故事
2025-10-05 05:22:43 责编:小OO
文档
一代书画大师宋徽宗赵佶的故事

导读:本文是关于一代书画大师宋徽宗赵佶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政治上了无建树的昏庸之君,不过他的艺术修养很高,诗词、书法、绘画都造诣颇深,堪称一代艺术巨匠。他一生爱书如命,收藏成癖,独创一代绝笔瘦金体,重视画院、优待画家,使得北宋的文化艺术一度达到了鼎盛时期。

  爱书如命

  爱书如命是知识分子的通病,而要真正做到爱之“如命”,却不是寻常人能够做到的。据《宋人遗事汇编》记载,靖康之变(1126),金人攻破了汴京,到处抢掠财宝。宋徽宗看着自己平日乘坐的轿子被人抢走,自己宠爱有加的妃子被人掳去,都强作镇定,面不改色。但当听闻自己收藏的三屋子书画被金人洗劫一空时,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喟然叹气,心痛不已,可见其爱书之心远远超乎金银和美女。

  《北狩行录》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据说有一次郑太后派人给徽宗送来十匹绢,本想给徽宗缝制几件换洗的衣服。可是正好遇到书贩子在叫卖王安石的《日录》,徽宗手头没钱,便拿起绢去换书。宁可不换新衣也要看书,可见他对书的痴迷。

  独创“瘦金体”

  宋徽宗的书法不但在北宋的时候独步一时,而且他独创的瘦金体也流传至今,影响了一代代书法艺术家。宋徽宗的书法吸收了薛稷和黄庭坚的优点,而又不落窠臼,能够在前人书法艺术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瘦金体。所谓瘦金体,主要特点在于笔势的飘逸,轻盈,但不纤细软弱,而是有如金石一般瘦劲,有骨气。有人称赞道:“笔势飘逸,如冲霄鹤影,高迈不凡;掠水燕翎,轻盈无迹,瘦劲而不纤,端整而不板”,形象地说出了瘦金体的特色。

  徽宗的书法作品流传今日的不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其御笔题跋中,窥见其瘦金体独树一帜的风采。《牡丹帖》是徽宗瘦金体的代表作,全帖110字,潇洒飘逸,刚柔相济,结构和行笔都恰到好处。

  除了自创的瘦金体之外,徽宗的草书也可谓炉火纯青。流传至今的《草书千字文》就是徽宗草书的上乘代表,这一卷长达1米多,写在整幅的描金云龙笺上,行笔如龙飞凤舞,风流潇洒,堪与一代“草书圣手”张旭媲美。

  徽宗在世之时,其书法作品便广受朝野喜爱,人人都以得到一卷一轴作品为荣。据《宣和画谱》记载,有一天徽宗驾临秘书省,心情不错,便突发奇想,拿出自己的书画作品来,凡是公卿臣子,都赐画一轴,行草书一纸。结果众人受宠若惊,蜂拥而上,“皆断佩折巾以争先”。看着这帮臣子不顾斯文地争夺自己的作品,徽宗心中自然飘飘然,便一个人在旁边哈哈大笑。

  绘画大师,诸类兼擅

  宋徽宗在绘画上的造诣很深,《图绘宝鉴》中称赞他“丹青卷轴,具天纵之妙,有晋、唐风韵”。他不像后世一些画家独擅某一画类,而是画路宽广、博采众长的集大成者。

  在众多绘画门类中,宋徽宗最受人称道的当属花鸟画。这些画用笔极其细腻,所画的花鸟栩栩如生,逼真传神。据《画继》记载,他曾经画了一幅《筠庄纵鹤图》,画面上有二十只动作、神态各异的仙鹤,有的游戏于上林苑中,有的饮水于太液池里,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痴迷绘画,收集成癖

  宋徽宗从小就非常喜欢画画,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声在外了。他曾经受过着名画家王晋卿、赵大年等人的熏陶和影响,而且作为一个皇帝,他有能力去遍览天下名画,仔细研究其意境笔法,这也为他画技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宋徽宗自己曾经说过“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在这种热情的导引下,他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去搜集名画,辑成了一本包含一百多帙一千五百多件名画的《宣和睿览集》,上自三国时期的曹弗兴、下至宋初的黄居都收集在册。

  除了《宣和睿览集》之外,徽宗还敕令编撰《宣和书谱》、《宣和画谱》,这些资料都是后世研究古代书画艺术的宝库。

  清人王士的《池北偶谈》中也记录了一则关于徽宗绘画的小故事。传说武昌有一个姓张的人,儿媳妇被狐狸精迷惑,遍请道士法师驱除都没用。最后把徽宗所画的一幅鹰挂在堂上,狐狸精便被鹰击死在堂下。这个故事虽然荒诞夸张,却也可见宋徽宗的花鸟画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除了花鸟画之外,宋徽宗的人物画也很精妙。他能够在咫尺画幅上画出上千个人物,而且连其中的宫殿、禽畜都画得栩栩如生,生动自然,丝毫没有雕琢之气,这的确不是寻常画工所能做到的。宋末元初的着名画家赵孟就曾经高度评价过徽宗的人物画,认为他可以和东晋着名的人物画家顾恺之比肩。

  也许因为传世作品不多,徽宗的山水画常会被人忽视。其实他的山水画意境开阔深邃,也是难得的佳作。现存的一幅《雪江归棹图卷》描绘了一幅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宏大场景,江上缀以零星行客,几片孤帆,萧瑟幽远之意尽显。有人认为这幅画可与唐代王维的画媲美。

  别开生面的绘画考试

  宋徽宗统治时期,宋代的绘画艺术达到了巅峰,这和徽宗重视画院建设,优待画家是分不开的。画院制度在中国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北宋的画院制度也是沿袭五代旧制,但其官职名称远比五代时期完备得多。徽宗在位时期,由于自己热衷绘画,所以也特别优待和尊崇画家。按照《画继》的记载,徽宗时期,画院的画家可以像一样佩鱼,这在前朝历代是没有的尊荣。而且在侍立站班时,以画院为首,书院次之,接下来才是琴、棋、玉、百工。可见当时画家的身份是非常尊贵的。

  除了在经济和政治上优待画家之外,宋徽宗还将绘画纳入科举考试与学校制度之内,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任命米元章为书画两学博士,开设官职,招收学员,一时间前来应试的人达到数百之多。

  可是绘画不像策论,如何来考察考生的水平,这也是一个难题。当时的主考官宋子房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就是选取古人诗句作为画题,让考生自由联想,只要能用画准确地传达出诗句的意境,就可以通过考试。将抽象的文字艺术与形象的图绘艺术联系起来考察,的确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创举。当时很多有名的考题直到今日还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比如有名的考题“嫩绿枝头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多数考生都选择了春天的一些常见意象,比如百花、蜂蝶之类,着力在色彩上铺陈春色。可是就有一个考生别出心裁,在高楼矗立、绿杨掩映之处,画一美人凭栏而立,意在表现闺中少妇因春色撩人而思春的意境。这一构想自然让众人叹服。

  还有题目如“竹锁桥边卖酒家”,很多考生就画了小桥、流水、酒肆,完全按照诗歌的字面义表现出来。这些画纵然惟妙惟肖,也因为没有表现出“锁”字的意境而落选了。这时候,有个叫李唐的画家独具匠心,他画了一湾潺潺的流水,一座小桥横跨水上,在桥畔岸边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细看之下,竹子梢头斜挑着一幅酒帘,在风中若隐若现。这幅画的构思和平常人截然不同,他虽没有直接画出酒肆,却巧妙地通过竹林中一幅酒帘暗示了酒肆的存在,从而生动地表现出诗歌中“锁”的内涵。

  类似这样的考题还有很多,大体上都是选择一些意境深远的诗歌,考察画家独特的构思和表现手法。除此之外,宋徽宗也曾亲自担任主考官,他有一个着名的考题,就是“万年枝上太平雀”。这个题目一出,难倒一片考生,大家都不解其意,纷纷落选。后来徽宗只有派内侍来解释,原来万年枝就是冬青树,而太平雀则是梵语中的妙音鸟。

  除了重视绘画的意境构思之外,画院考试非常推崇法度,重视形似。据《画继》记载,宋徽宗曾经召集画工,命大家一起来宣和殿前观赏荔枝并写生。当时恰好有一只孔雀立于殿下,画工自然也要将其画入画中。几天后,画工纷纷呈上作品,徽宗看了之后直摇头。大家四顾茫然,不知道皇帝为何不满。原来孔雀飞往藤墩的时候是先举的左脚,而画工们并没有太过关注这一细节,所以都画的右脚先举。由此可见宋徽宗对于法度的推崇有多么严格。

  作为一位皇帝,宋徽宗不但诗书画俱佳,而且毫不妒贤嫉能,能大力提携新人,优待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为北宋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堪称一代艺术大师。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