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我对当下中国教育的看法
2025-10-05 05:22:37 责编:小OO
文档
我对中国当下教育的看法

13015014

陈猛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古国,自尧舜禹开始,我想教育便已经出现,只是当时没有文字记录下来。最早的文字现在普遍认为是甲骨文。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出现过“教”的形态,可见我国的教育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有教无类”,到现在21世纪“科教兴国”的思想,我国教育的发展从未间断过。但是,21世纪的中国教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以讲教育形态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那么,目前我们国家这三种教育现状是什么样的?

“教育者”,简而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在大多数人眼中,“教师”这个职业被认为是最普遍的教育者。从我们刚步入校园的那一刻起,教师就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陪我们玩耍,教我们读书、认知。在我国古代历史中,有很多师生佳话的美谈,比如孔子对座下弟子因材施教,还有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现代社会,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感动大家的老师,像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为救学生而自己致残的最美教师张丽莉,2014感动中国人物——悬崖边上的护梦人格桑德吉等等,好多好多。但是,21世纪的中国社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社会了。比如一些老师在班级给学生排座也不是按照个子的大小排座,而是看哪个学生送的“礼”多,或者将学习好的学生放在眼睛底下继续严加看管,而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就放在班级后面,任其“自生自灭”。这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没什么,他们认为好学生就应该好好管、多管,而坏学生怎么管都是管不好的,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他们身上就是浪费时间。但是,我认为这已经严重背离了学校教育的根本意图。

早在2000多年前,儒家学派创始人——孔丘不就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么?现代学校很多不是也将“有教无类”作为教育的一个指导思想么?但是,有的学校、老师的想法已经全都变了,他们为了更高的升学率,为了更高的优秀率,早已放弃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只要他们上课不吵不闹,不影响老师讲课,不打扰别人学习,就不会干预他们上课干什么,随你怎么玩,任你怎么睡。“有教无类”似乎只是一个传说,早已抛在脑后。所以好学生更好,坏学生更坏。我想,之所以出现坏学生,也是因为老师对他们的放纵才导致他们变坏的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高傲的称号,不知道在当代社会还有多少老师配得上它。况且,前段时间,网上出现了那么多关于教师令人惊悚的新闻,平顶山幼儿园园长性侵儿童“小草莓”、海南万宁“校长带女同学开房”,还有最近网上流传的教授诱奸女大学生等等,我只想弱弱地问一句,“校长们,老师们,你们这么屌,其他人怎么看你们,你们造么?而且,现在我国学校的教育,我认为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校为了自己的荣誉,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迫学生们放下自己的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死读书,读死书,其目的就是为了升学、升学、升学。中国的教育现状不就是这样么,小学不努力学习,你就考不上好初中;初中不努力学习,你就考不上好高中;高中不努力学习,你就考不上好大学。所以,学校就会要求老师,怎么讲课,讲什么课,为的就是让学生上一个好大学,顺带提高自己学校的“知名度”。我想在这一点上学校想的是对的。但是学校的一味灌输,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早已被磨没了。就像高考作文,只要你背下来一个差不多的格式,背一些老的不能再老的例子,就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灌输把我们送进了大学,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呢,情况改善了吗?大学的讲课模式似乎没有变多少,我们是在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可是平时老师对我们不怎么严格要求,课你想去就去,想不去就不去。而一到期末考试时候呢,老师会给画重点,这时很久不见的学生都开始出现了,照着老师给的范围,一字不漏地背下来,考试也不会挂科,也不用担心毕业的问题。可是,老师真的对你负责了么?你真的对自己负责了么?你承认你的大学生活很有意义么?

还有我们大学所开设的一些课程,除了专业课,像什么中国近代史纲要、什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等,我真的想知道学这些有什么意义么?众所周知,中国近代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段耻辱不堪的历史,还要让我们学习。是的,你可以说,勿忘国耻。但是记住是为了什么?我从网络上看到的一段话,大概说的是一道考题,“日本和中国一百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日中战争(我们叫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和中国开火,你认为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社么方面?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以上是日本的考题,而我们中国也有近似的考题“甲午中日战争中方战败,为此中方赔款几何,割地几许?”大家看出什么没,这就是思考,恰恰也是我们教育中缺乏的。所以也就为什么会有我们的留学生去国外学习书本知识掌握得相当好,而动手创新能力却差得很。我想,这不是我们该反思的么?而对于我们国家以后学校教育如何发展,恐怕是一个相当严肃且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广告上不是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么?我想这句话是极对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会无声无息地影响我们。所以家庭教育是比学校教育更直接的教育。但现在,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样的?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都成了“溺爱”,已经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比如,孩子想倒杯水,父母怕孩子被烫,不让孩子动手;孩子相帮忙做家务,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不让做。这样孩子越来越懒,越来越蛮横跋扈。在我们国家,认为小孩子娇嫩,抗寒能力低,而病是冻出来的,所以小孩子总是比成人穿得多,但尽管孩子已经厚成了“棉球”,却还是没完没了地生病;而日本人认为,小孩子只有少穿衣才能增强皮肤温度的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抗寒能力、防止生病的目的,所以小孩总是比成人穿得少。中国人育儿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轻锻炼”,在多数人看来,给孩子良好的照顾就是让孩子多吃多穿,至于身体锻炼则可有可无,结果儿童医院总是人满为患,父母们无不抱怨自己的孩子体弱多病。而日本人对儿童的身体锻炼却极为注重,曾提出一个口号:培养不生病的孩子。我在网络上看到一组图片,图片上是冬季,一群日本让你小孩子穿得特别少,甚至露出胳膊和大腿,在寒风中跑步玩耍,图片下面解释的是说这是幼儿园对孩子的锻炼,而日本家长们则表示赞同,没有一个反对。试想一下,如果出现在中国,会是什么情况,会是什么后果。我猜差不多家长上告教委,园长、校长被免职。细想一下真的很可笑。还有,在美国,孩子们上课时随意坐在教室里,不像中国的小朋友一样规规矩矩地坐在椅子上,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此外,美国还有教育孩子的“十二法则”。前几日电视上播的电影《洋妞到我家》里,徐帆饰演的母亲就是典型的溺爱母亲的形象,当她允许自己孩子和交换生出去玩时说道“不要做地铁”、“我们家孩子是要富养的”等等,揭示了中国和美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差别。以日本教育孩子的方式来说,这种锻炼型的养育方式能无疑具有积极主动性,创造条件让孩子适应环境,能使孩子在发展自身能力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向成熟。相比之下,中国人的这种保护型的养育方式则具有消极被动性,创造条件让环境适应孩子,会使孩子惯于依赖外部力量而抑制和减慢自身能力的发展,甚至使一些属于人类本能的生存能力逐渐退化乃至消失。中日两国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反映出两国成人养育孩子的目标不同。日本的父母希望孩子从小能经历艰险,以便从中锻炼出顽强的性格;中国的父母则希望孩子能一帆风顺,并总是尽可能帮助孩子避开逆境。也就是说,中国的父母对培养孩子顽强的性格并不大关心,而把孩子生活得平安看做是两代人共同的幸福,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到大不要吃任何苦头,这种意识贯穿在中国父母养育孩子的全过程中。值得指出的是,日本注重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并通过让孩子亲身体验逆境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这是我们中国人难以做到的。

在日本,每个周末,父母们都会带着孩子们去公园,去游乐场游玩,还有的父母会和孩子一起玩沙子。美国的孩子们周末也会快乐地玩耍,有的社区还会有社区活动组织儿童做游戏。可是我们中国孩子的周末是什么样子的?一到周末,还在睡梦中的孩子们被叫醒,被父母逼着去上各种补习班,学习各种特长,钢琴、绘画、英语,各种班应有尽有。孩子们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对于这些补习班,我想吐槽一下奥数,父母你们逼着孩子学那么难的数学有什么用?以后生活中会用得到么?现在是电子信息时代,电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可以说所有计算都能通过计算机完成。学那么难的数学有什么用?以后买米买面买菜用得着么?除非你让想让孩子成为陈景润那样的数学家。但现状是,父母不允许孩子把时间浪费在电脑上,甚至不许孩子碰电脑。有没有想过这或许是孩子逃课去网吧的一大原因?也许有的父母会说,人家的孩子都去补习班,不玩电脑,我们怎么能不和人家比?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可是不知道父母们想过没有,刚一起跑就给孩子背上那么多的东西,他们会比别人跑得快么?

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上,可以说,某个社会的风气是该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反映。那么,问题来了,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各种麻烦、各种问题困扰着我们,理所当然,儿童也会受到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如今你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位乞讨的乞丐你会给他钱么?看到一位摔倒的老爷爷老奶奶你会上前去扶他(她)么?我猜你肯定不会去,因为你怕惹上麻烦。2014年央视春晚郝建和玛丽演的小品《扶不扶》大家都看过吧,老太太自己摔到了,郝建不敢上前扶,过来一个骑自行车的,郝建让那个骑自行车的扶,那个人说:“快走。”郝建问他为什么不扶,那个男人说:“这么跟你说吧,哥以前开的是大奔。”看到这儿,大伙笑了,我也笑了。可是笑容的背后,却隐藏着悲伤:什么时候我们做一件好事都这么奢侈了?这个社会是怎么了?这样一种社会问题已经让人心变冷。作为父母、长辈,我们不去做好事,不给孩子起一个榜样的作用,还告诫孩子不要去管闲事,那么,我们的孩子怎么会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怎么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21世纪难道只能在嘴上说说、在纸上写写而已么?没有一个好的社会风气,如何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我真的是想不出答案了。

学校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如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门的经过职业培训的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教育经费、有精心设计的课程和学习计划、有比较及时的学习反馈和学习成就评价机制等等。正是由于学校教育的这些特征,他才能成为一种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态。可是,灌输式的教育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一些师德败坏的“教狮”、“教兽”们威胁着学生的人身安全,学校教育不仅令我们担忧。在中国,传统的“家学”对于保存和发展中国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家庭的教育作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方面,更是学校无法取代的。由于今日的学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家庭教育更为人们所看重。但是,父母们施加给孩子们太多的压力,孩子们像笼中鸟,没有自由,畸形的家庭教育已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社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自古就有,社会制度的教育是指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对于个体的态度、行为和理念也有塑造的作用。一个各方面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个体德行的形成和发展。但是我们现在生活着的社会已经不像过去那么简单了,各种社会问题、各种危机,孩子们能长成什么样?或好或坏?一个各种教育空间、各种教育场所都有弊端显露的地方,还天天喊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口号,我想问一下,一切真的为了孩子么?真的为了孩子的一切么?当今社会培养出来的孩子,难道真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么?我想,是时候深思了。

参考资料: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合编写 第二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6159270100jyq5.ht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ee6ff90102e6pz.html

http://www.iyaya.com/yuer/zhinan-7012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