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研究
2025-10-05 05:22:45 责编:小OO
文档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研究

作者:***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7年第34期

        摘要:主要针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展开研究。首先,对互联网金融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冲击进行简要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与建议。希望相关策略的提出有利于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共生、和谐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冲击;共生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日益发展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热点问题。其中,涉足互联网金融的企业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这些企业积极借助自身原本的平台优势,以迅雷掩耳之势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银行造成了冲击。面对这种冲击,商业银行不能视若无睹,应积极采取有效策略予以应对。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展开探索、研究。

        一、互联网金融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冲击概述

        互联网金融具有如下典型特性,成本低廉的扩张优势;受众广泛的普惠模式;开放性的服务平台;以客户体验为根本的发展理念;自由透明的信息交互。互联网金融为金融和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的结果,为互联网企业亦或是金融机构运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向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主要原因如下,1.获得了上的鼓励及支持。在“克强经济学”的影响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市场的地位不断得以提升,而市场地位的不断提升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2.随着网络技术、支付技术及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开始相信互联网金融,并选择使用互联网金融。3.我国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供需失衡现象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提供了重要契机。4.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互联网精神向金融领域拓展、延伸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有人断言,商业银行即将被,互联网金融会对商业银行造成巨大冲击。更有人断言,假如互联网金融进一步持续发展,那么它必然会取代目前的直接融资以及间接融资形式。商业银行、交易所等一系列金融机构均将不再会起到任何作用,甚至是连银行目前的货币发行功能也极可能被取代。上述断言到目前为止也只能是一种猜想,但不容忽视的是,互联网金融确实对商业银行造成了严重冲击。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也必须积极做出应对。

        二、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一波又一波冲击,商业银行不能坐以待毙,应在现实基础上积极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加强电子银行建设,应对互联网金融

        电子银行对银行降低成本、增加盈利的影响显著。电子银行是信息时代抢夺市场的必要措施和手段。电子银行是弥补城商行跨区经营网点不足的重要手段。电子银行有利于增加客户粘性和拓展销售渠道。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电子渠道方便、快捷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应不断加快个人金融部传统产品向电子渠道的迁移,扩大电子渠道支持传统网点交易的覆盖范围,积极推动电子渠道从交易接入向互动式综合营销平台转型。商业银行应制定电子银行的发展战略规划,丰富电子银行的服务手段和提升服务能力,调整架构,成立电子银行部,加强人才建设。在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下,其电子银行必然会得到更好发展,不断发展壮大的电子银行才能更好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有学者认为,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需从如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提高电子银行产品的创新能力,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电子银行产品;解决好安全与效率的关系;推出适合中小企业的电子银行产品;积极参与电子商务。

        (二)加快自助渠道建设,提升ATM市场份额

        商业银行的自助渠道虽然无法与互联网金融相比,但其快捷性及方便性是互联网金融所无法取代的。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建议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快自助渠道建设,积极提升ATM的市场份额。继续加大ATM、BST设备的投放,在增加依附式设备的同时,继续抢占市场,加快离行式设备投放进程,充分发挥自助设备的业务分流作用,弥补物理网点不足的现状。每新建一个重点物理网点,配套建设2个离行式自助银行。一方面,要加大依附式设备投放。单台日均超过120笔的网点,要考虑将原自助区内的BST调整为壁挂式,腾出机位增设ATM,如自助区内没有空间,要考虑在大堂内增设大堂ATM。新建或新装修网点, 600平米以上网点,应配置(或预留)5~6个机位,600平米以下网点应配置3~4个机位。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大离行式自助银行、离行式设备的投放,实行项目化管理。县支行确保设立1家离行式自助银行,城区设立4家离行式自助银行。各行应在客流量大、交易量大、大型社区、专业市场、城乡结合区等区域设置离行式自助银行,必要时可考虑建设大中型离行式银行;在客流量大的居民区、核心商业区、大型超市、百货商场、高校连锁超市等区域设置离行式ATM;在大中型社区、证券公司营业厅、人流量大的超市、高档写字楼等区域投放BST设备;同时要注重打造社区金融服务站,通过社区银亭投放ATM和BST,全面延伸商业银行的渠道触角,宣传商业银行的自助渠道功能,弥补网点不足的短板。

        (三)加快物理网点软件转型,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还应切实抓好物理网点的软件工作。这也是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重要基础。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网点转型要继续加快、突出抓好网点软件转型,真正将网点打造成业务发展的“桥头堡”和“主阵地”,提升网点效能和整体竞争力。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进一步转变观念,夯实网点转型思想基础。通过对各网点的一对一辅导、座谈和网点转型通讯等平台,提高全辖网点转型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者主动转型意识,更多关注网点队伍建设、功能完善和流程整合等机制转变,确保业务指标的稳定性,保持转型的成果。

        2. 加快新线流程整合,完善网点服务功能。根据商业银行工作安排,加快推进新线流程整合,提高业务处理电子化、集约化程度,改进内部操作和服务流程,有效释放人力资源到销售服务一线,增强网点销售服务力量。在人员素质、业务流程等方面,应加强对机构的指导与帮辅,完善网点服务功能,大力推进结售汇业务、消费信贷业务在基层网点的开办,提高基层网点竞争能力、盈利能力。

        3. 持续落实网点销售服务流程,提升网点服务质量。加强对辖内网点人员全员服务销售流程学习督导和考试考核工作,对各网点销售服务流程落实工作进行严格评估、验证、总结,根据省行制定的服务销售流程落实情况验收方案,进行突击检查验收。

        4. 强化网点个人金融队伍建设。一是强化个金队伍专业职能。大堂经理作为网点服务销售流程运转枢纽,应着重于厅堂营销及厅堂服务的组织、管理、实施;理财经理定位于依托网点、理财中心,负责销售全产品线个金产品,着重维护中高端客户; 消贷经理定位于以个人贷款产品为抓手,对外拓展客户资源,同时负责营销其他个金产品,如存款、中间业务、银行卡等;二是加大送教上门力度,组织业务、产品、营销专家直接面向网点进行培训,持续开展宣讲、交流座谈、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实现网点个人金融业务培训的全面覆盖,重点从操作技能、服务意识、业务能力、营销技巧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培训,快速提升网点业务水平。

        5. 进一步深化公私联动,带动个金业务转型发展。深化与公司板块联动,共享三级财富管理体系资源,深入推进客户互介营销模式,为个人理财、代发薪等业务带来目标客户。设定关键联动指标,例如客户群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公司业务沟通优势,协调公司条线联动承担代发薪、公务卡、个人中高端客户发展等指标。

        (四)谋求与互联网金融共生,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

        互联网金融的起步得益于银行的合作。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丰富了投资渠道。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储户的无形流失。商业银行支持互联网金融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商业银行协助 P2P 平台降低违约风险。商业银行参与监控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风险。事实上,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共生关系。二者在未来不应选择敌对,应在共生的基础上进行和谐发展。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两者是系统内的共生单元,两者包含同一的共生要素和利益诉求,两者作为共生单元相互间存在质参量兼容。两者的共生环境正在不断改善。为促进促进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良性互动发展,具体可从如下几点入手,1.致力金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立两者良性互动发展的大方向。2.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构造公平有序市场。3.融合新兴模式,提高商业银行信息化和平台化水平。4.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专业实力的培育和提升,做好对商业银行市场职能的补充。5.合力共建征信平台,促进行业内评估方法标准化。6.以合作为基础分别推进产品创新和渠道创新。

        三、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发展必然会对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冲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应在做好传统金融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应加快加强电子银行建设,应对互联网金融;加快自助渠道建设,提升ATM市场份额;加快物理网点软件转型,提升金融服务质量;谋求与互联网金融共生,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唯有如此方能继续保持商业银行的优势,与互联网金融产生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4(05).

        [2]王锦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测度研究——基于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01).

        [3]郭品,沈悦.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理论解读与实证检验[J].财贸经济,2015(10).

        [4]刘勤福,孟志芳.基于商业银行视角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新金融,2014(03).

        [5]陆岷峰,刘凤.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变与不变的选择[J].南方金融,2014(01).

        [6]袁博,李永刚,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2).

        [7]刘澜飚,沈鑫,郭步超.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探讨[J]. 经济学动态,2013(08).

        [8]梁璋,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2013(07).

        [9]四川银监局课题组,王筠权,王国成,金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研究[J].西南金融,2013(12).

        [10]赵旭升.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演进及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J].金融论坛,2014(10).

        [11]彭迪云,李阳.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共生关系及其互动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03).

        (作者单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