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评程红兵的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教学案例
2025-10-05 05:22:41 责编:小OO
文档
评程红兵的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教学案例

 

程红兵老师的《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作文课体现了一个新语文教育家的独特的教学风格,许多教师听完课后感受非常深,并由此受到良好启发,其中一位叫杰达的教师感叹自己几年来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能取得良好成绩,与程老师等人在作文教学研究中的应用成果是分不开的。他举例说,2000年高考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学生在高考写作中如鱼得水,学生们的写作成绩突出,是得益于程红兵等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他提到程老师这堂作文课中的的一段内容。程老师要求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你面前有四样东西:A平装书B百事可乐C金项链D彩电,请你开动脑筋,从上术四种物品中找出一种与“与众不同”的物品。再从四种物品中找出两种“属于同一类”的物品。这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们兴致高涨,思维得到了极大的训练。程红兵老师这堂作文课教学案例流传甚广,在作文教学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典型性。

程红兵老师并不认为自己是后现代课程的代表者,但他的这堂作文课却充分体现出了丰富性、平等性、对话性、生态性等后现代课程特点。

1、写作知识暗含于写作课堂之内

后现代课程认为事物是多元的,课程教学内容亦是多元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应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师生之间要平等地进行合作交流。

首先从《多样化思维与作文》课堂题目来看,程老师从思维的多样角度来探讨与作文的关系,克服了以本为本,以纲为纲。这堂作文课中,程老师并没有涉及记叙、议论、说明等文体知识,甚至连相关的作文表达知识也没有讲过一字。其次,程老师只是不断与学生进行对话,“想过河没有船,怎么办?”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地、自由地回答:架桥、用绳子荡过去、绕道而行、乘飞机、挖隧道等等。从“平装书、百事可乐、金项链、彩电”四种物品中找出一种与“与众不同”的物品,再从这四种物品中找出两种“属于同一类”的物品,学生回答似乎不尽人意,但程老师依然不管,只要学生回答就行。程老师又提出“啤酒瓶子有多少种用途”;每人写作一句话“生命是什么”;程老师还邀请同学们为营业商场设计自己的社会形象。总之,在课堂上程老师总是不断与学生产生对话,或回答、或引导、或讲故事。程老师就是不谈与作文搭界的东西,如审题、立意、选材等作文知识,更没有写作技巧与写作方法之类的词语。程老师待学生们的话完了、意尽了,最后布置作业:“阅读下文,以‘魔球现象’作为话题,自己确立主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到这时程老师才点出这是一堂作文课,但学生们似乎已经胸有成竹,可以下笔千言了。

这堂课中,程老师始终不肯言及“作文”二字及相关知识,然而又时时隐藏着“作文”二字,这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有生活中的问题思考:想过河怎么办,在四样东西中找出两种属于同一类的物品,啤酒瓶子有多少种用途,计算一个梨形瓶子的容量,曲别针的用途。有老师为学生讲苏军围城的故事,苍蝇逃生的方式。有深层次的思考,“生命是什么”。有商场设计,重塑商场的形象。有学生例文欣赏。有作文题的思考,《“0”的断想》、《雪》、《羞涩》。有以“魔球”为话题的实时写作。

从程老师这堂作文课可以看出,真正的作文还在作文之外,即在于学生的生活。方明生在《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中指出生活对于作文的重要性。程老师课堂教学内容始终扣住“生活”二字,如想办法过河、从四种日常用品中找出相同或不同的物品,啤酒瓶子的用途,商场设计等无不是生活的一部分,

2、巧妙地运用学生的习得性经验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学生的个体经验不可控的,是“混沌”的,其规律是深层次的,不可预测的。程老师在课堂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个体经验。他首先提出:“要过河没有桥,怎么办?”这一问题。学生从自身的各自经验出发,有的想到脱鞋涉水而过、有的想到用绳子荡过去、有的不怕辛苦,绕道而过、有的想挖隧道而过、有的想乘飞机而过。在这里,老师没有给出任何答案,然而学生想出来的答案中,没有一个不是对的。对于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答案,显然不是哪一位老师能完全预料到的。而学生却从自己的生活积累出发,各自想出来了。在这里,程老师充分运用了学生的习得性经验,把学生内心深层次的东西挖掘出来了。对于第二个问题:“让学生从四种物品中找出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种或两种。”学生的回答不太令人满意,但仍导出了学生独特的见解。程老师不在乎学生回答准确与否,只是想方设法学生回味生活,在回味中展开自己的思维。程老师讲苏军围城的故事,讲蜜蜂和苍蝇在玻璃瓶中逃生的方式,然后又与学生探讨啤酒瓶子的用途,都是出自同一个目的。

习得性经验的获得往往在于学生的自我发现,因此程老师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心理环境的整体和谐。有人计算这堂作文课花了约80分钟,两个班共80位同学都作了发言,课堂的感觉让听课者好像在品味一桌丰盛的午餐,虽然课堂时间长,学生依然热情十足,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维,努力探索各种问题,找出自己的心中最真实的答案。80位同学中的每一个同学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站起来探索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想象在这堂课中每一位同学的思维都在闪光,每一位同学的思维都在跳荡,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探讨中得到升华。生命是什么?学生回答:生命是一条河流,奔腾是生命的过程;生命是苍鹰,只有博击才有生活;生命是一个圆盘,不停地向前滚动。来自学生回答的普通平凡的语言却带有强烈的生命哲学色彩。在设计商场,重塑商场的社会形象的思考题中,学生的考虑并不亚于专业人士的思考。在学生的许许多多的答案中,也许学生也不曾意识到自己居然能有这样美妙的回答,不曾意识到自己甚至有专业设计师的设计水平。然而在这堂作文课中同学们都找到了感觉,他们恍然觉得自己原来已经在生活中储存了很多的知识。

在这堂作文课中,学生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的习得性经验,原因是程老师为学生较好地组织了教学内容,创造出了最佳的写作教学环境。程老师给予了每一位同学发言的机会,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不同性格的同学都能自由地畅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在课堂中,学生的交流增多了,同学们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感受平常生活中的美,学生的思路开阔了,个性张扬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得到了激发。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写作任务。

3、在写作教学活动中激发出学生的写作热情

后现代课程把学生在学校所从事的各种学习活动作为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往往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等。可以看出这堂作文课由若干个学习活动组成:过河的活动、物品分类活动、讨论啤酒瓶子用途的活动、用形象化语言来说明“生命是什么?”的活动、为商场设计社会形象的活动等。在这许多的活动中,首先表现出了师生间的平等性。教师并不是言说的权威,在课堂中,教师始终是课堂的协调者、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探索课堂的发展,如“想过河怎么办?”,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涉水、绕道、乘飞机、挖隧道等,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只是小结了发言内容,并不肯定或否定谁的观点,在课堂上充分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其次是对话性。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但程老师尽可能地把课堂内容形成多重组合,在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中激发出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如有学生回答脱了鞋子涉水过河,老师问:“如果水很深呢?”学生马上改为“游过去”。在这里,老师没有简单地认为学生答案正确与否,只是再深一层次提出思考的问题,而学生又能立即解决问题。可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立足于自身的知识经验,可以个性化提出解决方案。有的同学认为可以绕道过河,在程老师看来 ,这个方案是不值得赞同的,但他只是说了一句“挺累的”,接着又说“可是一路风景”,显然,程老师仍然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反而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另一值得欣赏的方面。程老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对话中总是试图让学生寻找解决方案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如啤酒瓶子有多少种用途,就有11位同学说出了不同的用途。一个提问“生命是什么”学生中有36人用了不同比喻在课堂上当堂回答。可见,在写作教学活动中,更容易显示出师生间的平等性,对话性,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写作热情,进一步学生写作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后现代课程背景下,一些语文教师在组织和安排写作教学内容时已明显地发生了变化,尽管自己也许只觉得有所创新,但这种创新无疑给写作教学改革吹来了新风。

 

参 考 文 献

 

[1]韦志成著.作文教学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2]靳玉乐,于泽元著.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方明生著.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马正平编著.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2003

[6]周庆元著.语文教学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7]赵谦翔编著.绿色语文案例集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

[8]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李山林著.语文课程研究[M].北京:文献出版社,2006

[10]王荣生著.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1][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12][美] Linda  Campell等著,霍力岩等译.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