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内注射并发症
1疼痛: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2局部组织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预防及处理:
1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让病人及家属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㈢过敏性休克
临床表现:胸闷、气促、哮喘和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意识丧失、抽搐、二便失禁等;其他过敏反应表现有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
预防及处理:
1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
2皮试观察期间,嘱病人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
3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注射液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痰机等。
4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1.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2.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l,小剂量酌减。3.给予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4.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5.若心脏骤停,则立即进行复苏抢救。6.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病人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
二、皮下注射并发症
低血糖反应
临床表现:突然出现饥饿、头晕、心悸、出冷汗、软弱无力、心率加快,重者虚脱、昏迷、甚至死亡。
预防及处理:
1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多次反复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有关知识的宣教。
2准确抽吸药液剂量。
3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
4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
5注射后避免剧烈运动,按摩、洗热水澡等。
6注射胰岛素后,密切关注病人情况。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
三、静脉注射并发症
(一)药液外渗性损伤
临床表现:注射部位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低。
预防及处理:
1.认真选择有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
2.选择合适的头皮针,枕头无倒钩。
3.妥善固定好针头。避免在关节活动处进针。
4.注射时加强观察,加强巡视,尽早发现以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杜绝外渗性损伤,特别是坏死性损伤的发生。
5.推注药液补不宜过快。
6.根据渗出药液的性质,分别进行处理:①.化疗药对局部有刺激的药物,宜进行局部封闭治疗,加强热敷、理疗。②.血管收缩药外渗,可采用肾上腺素能拮抗剂酚妥拉明;更换输液部位,同时给3%醋酸铅局部温热敷。③.高渗药液外渗,应立即停止在该部位输液,并有0.25%普鲁卡因注射于渗液局部周围④.抗肿瘤药物外渗者,应尽早抬高患肢,局部冰敷。阳离子溶液外渗可用0.25%普鲁卡因作局部浸润注射,同时用3%醋酸铅和50%硫酸镁交替局部温热敷。
7.如上述处理无效,组织已发生坏死,则应将坏死组织广泛切除,以免增加感染机会。
(二)静脉炎
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全身有畏寒、发热。
预防及处理: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2、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稀释后使用,防止药液外溢;3、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4、如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输液,抬高患肢、制动,局部使用50%硫酸镁湿热敷。如合并全身感染,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三)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胸闷,心慌,血压下降、脉搏微弱,口唇发绀,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严重者心脏骤停。
预防及处理:
1注射前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
2药物配制和注射过程中,要严格按规定操作,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表情。在推注过程中,发现休克前兆或突然休克,立即停止注药,结扎止血带,不使药物扩散,针对症状进行抢救。过敏性休克者,去枕平卧,及时就地抢救、吸氧,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提高血压等。必要时可用糖皮质激素、气管切开或插管。
四、静脉输液并发症
㈠发热反应
临床表现: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38℃,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心悸,重者高热、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及处理:
①严格检查药物及用具,液体使用前要认真做到三查七对。
②改进加药的习惯进针方法。使针头斜面向上与瓶塞成75°角刺入,可减少胶塞碎屑和其他杂质落入瓶中的机会;避免加药时使用大针头多次反复穿刺瓶塞。避免在瓶塞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③严格执行一人一具。
④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⑤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
⑥合理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⑦对于发热反应轻者,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
⑧对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及激素治疗。
⑨对严重发热反应者应停止输液。予对症处理外,应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进行检查。
⑩如仍需继续输液,则应重新更换液体及输液器、针头,重新更换注射部位。
㈡急性肺水肿
临床表现: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痰或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有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出现大量湿性啰音。
预防及处理:
1注意调节输液速度,尤其对老年、小儿、心脏病患者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宜过多。
2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或减慢滴速。
3发生肺水肿时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使病人取端坐位。高浓度给氧,最好用50%~70%酒精湿化后吸入。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可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㈢静脉炎
临床表现: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全身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预防及处理:
1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2一般情况下,严禁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输液最好选用上肢静脉,尽量选用粗血管。
3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
4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每瓶药液联合用药,以不超过2~3种为宜。
5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局部炎症抗炎能力。
6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置留置针。
7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
8一旦发生静脉炎,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根据情况局部进行处理:1.局部热敷。2.用50%硫酸镁行湿热敷。3.云南白药外敷。
⑨如合并全身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
㈣空气栓塞
临床表现:病人突发性胸闷,胸骨后疼痛,眩晕,血压下降,随即呼吸困难,严重紫绀,病人有濒死感,听诊心脏有杂音。
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应注意检查输液器各连接是否紧密,有无松脱。穿刺前排尽空气。
2输液过程中及时更换或添加药液,输液完成后及时拔针。如需加压输液,应有专人守护。
3发生空气栓塞,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有条件者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4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同时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变化及时对症处理。
五、静脉输血并发症
㈠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临床表现:发冷或寒颤;发热,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少数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预防及处理:
1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
2一旦发生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所使用过血液废弃不用。如病情需要可另行配血输注。
3遵医嘱予抑制发热反应的药物。
4对症处理。
㈡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轻者出现皮肤局限性或全身性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严重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痛、腹泻、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可危及生命。
预防及处理:
1输血前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了解患者的过敏原,寻找对该过敏原无接触史的供血者。
2病人仅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或红斑时,可减慢输血速度,不必停止输血,口服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25mg,继续观察;反应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畅通,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医嘱给予0.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
3过敏反应严重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予以高流量吸氧;有呼吸困难或喉头水肿时,应及时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防止窒息;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盐酸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必要时行心肺功能监护。
㈢溶血反应
临床表现:头部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可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同时伴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病人会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可迅速死亡;延迟性溶血反应可发生在输血后7~14天,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等;还可伴有出血倾向,引起出血。
预防及处理:
1认真做好查对及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2采血时要轻拿轻放,运送血液时不要剧烈震荡;严格观察储血冰箱温度,并详细记录,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规则,不可采用变质血液。
3一旦怀疑发生溶血,应立即停止输血,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医生。
4溶血反应发生后,立即抽取受血者静脉血加肝素抗凝剂,协助诊断。
5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以排除细菌污染反应。
6维持静脉输液,以备抢救时静脉给药。
7双侧腰部封闭。
8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尿色的变化并记录。如出现休克症状,给予抗休克治疗。
9按规定封存输血管及血液制品。
六、氧气吸入并发症
㈠无效吸氧
临床表现: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口唇及甲床紫绀。
预防及处理:
1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3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管通畅。
4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并定时监测血氧饱和度。
5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㈡氧中毒
临床表现:连续吸氧6小时后,病人有胸骨后灼热感、咳嗽、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胸痛;吸氧24小时后,肺活量可减少;吸纯氧1~4天后可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有时可出现视力或精神障碍。
预防及处理:
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停氧指征。选择恰当给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不超过45%。
3对吸氧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告诫病人吸氧过程中勿自行调节氧流量。
4吸氧过程中,经常做氧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效果。
七、备皮法及伤口换药法
㈠皮肤损伤
临床表现:可见刮痕,严重者可有渗血。
预防及处理:
1操作中注意刀片与皮肤所成角度不能过大(<30°﹚,动作轻柔。
2在皮肤松弛部位操作时,注意绷紧皮肤。
3若操作中不慎刮破皮肤,如有出血,先用碘伏消毒后无菌敷料压迫止血,后进行包扎;如无出血则碘伏消毒后包扎处理。
㈡切口感染及切口愈合不良
临床表现:切口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现象,有渗液或脓,同时伴有体温升高,脉搏增快,白细胞增加等全身反应。
预防及处理:
1尽可能在备皮前洗澡,剃毛时间选在临手术前,可减少伤口感染机会。
2尽量使用一次性备皮刀,以防交叉感染。
八、导尿管留置法并发症
㈠尿路感染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当感染累及上尿道时可有寒颤、发热,尿道口可有脓性分泌物。
预防及处理:
1尽量避免留置导尿管。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保持会阴清洁。
3尽量采用硅胶和乳胶材料的导尿管。
4采用封闭式导尿回路。
5对需要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应定时夹管、开放,训练膀胱的功能。
㈡尿潴留
临床表现:病人有尿意,但无法排出。严重时,下腹疼痛难忍,膀胱明显充盈胀大。
预防及处理:
1长期留置尿管者,根据患者的尿意和膀胱充盈决定放尿时间。
2尽可能早地去除导尿管。
3对留置尿管病人的护理,除观察尿色、尿量外,还应定时检查患者膀胱区有无膨胀情况。
4去除导尿管后及时做尿分析及培养,对有菌尿或脓尿的病人使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对尿路刺激症状明显者,可予口服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
5如病人两周后仍有尿潴留,可选用乌拉胆碱、酚苄明等。
6经上述措施,病人尿潴留仍无法解决者,需导尿或重新留置导尿管。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