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国教育被指存在严重失衡 具体表现有六方面
2025-10-05 05:21:59 责编:小OO
文档
中新网11月13日电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编著的《数字中国——中国非保密性数字读本》一书,指出当前中国教育严重失衡的若干表现。光明日报所属的《书摘》对此进行了报道。

一、学生分布失衡

受片面追求“正规”学历的影响,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量相对于中等学校增长速度过快,研究生相对于高校大学生增长速度过快。1980至1998年,高校在校学生增长了2倍,研究生增长了8倍,中等学校在校学生仅增长29%,其中普通中学,反而有所下降(不全是人口因素引起)。作为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应重在质量,追求数量的过快增长,一则挤占中小学教育经费,二则造成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供给过剩,三则大材小用浪费人力资源。

成本投入低的学校其在校学生数甚至还下降。1980至1998年,广播电视大学的在校学生数由67.4万人下降到48.4万人。

二、学科结构失衡

高等学校与中等专业学校各学科在校学生数的分布严重不平衡。普通高校中,经济学科在校学生数占总在校学生数的比重,1980年仅为3.2%,而1998年却高达14.9%(仅次于工科)。中等专业学校中,1998年高达24.3%,实际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等于需要这幺多财经学科的学生。中国更需要的是农科、医科、师范人才。而这些学科的学生比例却连年下降。

三、课时分布失衡

以外语课程为例,据对高校调查,中国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其学习外语课时数,本科生为300,硕士生为200,博士生为150,大约占学生总课时的10~15%,如果考虑到课外用于学习外语的时间,则中国学生总学习时间的20~30%都用于学习外语。该书认为,应尽快把外语放到中学、小学阶段,取消大学及研究生一般英语课程,开设专业英语。

四、教师配置失衡

师生比例严重不均衡。首先,从每一教师负担学生人数看,1998年普通高校是8.4人,中等学校是17.0人,小学是24.0人。这是一种倒金字塔型结构。实际上,中小学未成年阶段更需要教师。而美国:大学是1∶17,中学是1∶12,小学是1∶20,三者差距不大。

五、财力分配失衡

不同学校(特别是中小学)之间财力严重不均衡是阻碍中国教育发展的最严重问题。甚至在广东省,也有不少小学仍旧是几间危旧的草房。一些乡村民办教师一个月的工资仅有几十元(甚至还被拖欠)。世界银行的专家曾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最大不平等就是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不公平,少数人占用了过多的教育资源,培育了少数尖子,但损失了全民素质。

六、高考招生模式失衡

1.仅以总分作为录取惟一标准埋没具有特长的人才。比如有两个学生,一个总分是161分(其中数学80分,语言81分),另一个总分是159分(其中数学99分,语文60分),假如录取标准是160分,则后者必名落孙山,显然这种仅以总分录取的方式是不适当的,因为后者相比于前者,其潜力更大,更适应市场经济下社会分工的需要,更适应国家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因此应改变现行的总分录取模式,实行多元(多标准)综合录取模式。

2.目前的高考录取标准,不同地区之间差距较大,更为严重的是,往往教育条件好的大城市录取标准反而很低,比如上海、北京。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