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2025-10-05 05:23:22 责编:小OO
文档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平凡的人物却有着非比寻常的美德精神。本组教材就是围绕“高尚品格”这一专题写的。本单元选编的4篇课文《故事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故事三首》通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坚劲顽强、光明磊落的优良品质。《十六年前的回忆》充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赞扬张思德那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主义精神。《金色的鱼钩》中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使读者不得不被忠于、舍己为人的红军老战士而感动。

(2)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教学中要抓住这一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为后面的习作积累写作方法。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

3、齐读课题:马诗

二、学习新课

(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好,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

3.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指名(李贺)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

4.学生汇报。(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古诗写了什么。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好生字了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4.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络锤凿焚)指名读,齐读。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个字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位置,然后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展示作业。这是***写的字,看他写得多好,我们要向他学习,也把字写得这样好。下面,谁能为这些生字组词呢?同桌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5.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带到古诗中读一读好吗?课件出示,指名读。

6.五言古诗,朗读时怎样停顿比较好呢?学生汇报。好,谁能按照这样的停顿再读一读。我们一起读一遍。

7.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8.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9.品读第一、二句。

理解: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两两相对?这样写,看起来怎样?读起来呢?在这里,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顶挂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指导朗读。

赏析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涵:说一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是呀,一弯冷月下,大漠闪现出如雪般的清辉,是那么清冷、悲凉,气氛是何其肃杀。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心里在想什么?你马上要做什么?

边关战事一触即发的形势下,本是良马驰骋关山的时刻,可是,情况却是如此吗?(不是)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喊:

学生(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0.品读三、四句。

何当:何时将要。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明白这两个词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是呀,一匹千里之驹,纵有广阔天地,却不能肆意纵横,驰骋关山;一个满腔抱负之人,却不能施展宏才,为国立功,有所作为。这其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异常愤懑的心境又能与谁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人、马何其相像!这真是,马,即是人,人,即是马。这一首《马诗》,写的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呀!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渴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生读)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企盼,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生读)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愤懑,让我们高声齐读这首诗!(生读)

《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四、小结: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板书设计: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写景

           何当金络脑,抒情  施展才华

           快走踏清秋。为国立功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了自己的感情。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

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

石灰吟竹石

2.找题目的相同点。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吟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2.译读,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石灰吟。

1.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1)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

①自学指导自由读诗,请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①千锤万凿

A.学生谈体会。

B.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呢?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虚词的四字词语?(千山万水千言万语三言两语)那我们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也有类似使用虚词的呢?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烈火焚烧

A.学生谈体会。

B.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相应的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③粉骨碎身

A.学生谈体会。

B.学生能说到,就总结:是呀!石灰石经过烈火的焚烧,变成浑身雪白的块状石灰后,还要把水泼在上面,使它粉骨碎身。(出示相应的图片)

总结:哦,原来石灰就是先,然后,最后。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④若等闲

A.学生汇报。

B.如果学生答到“若等闲”就引出: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全不怕”。

2.石灰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最终粉骨碎身,它这么做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1)洁白的石灰在我们人间留下了哪些痕迹?(洁白的墙、可用于干燥、吸湿、去除异味、消毒……)

(2)此时,我们不由得敬佩石灰的(顽强不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精神。请带着这种感情把古诗读一读。(出示古诗)请学生示范读,齐读。

3.像这样,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石灰的特点,这是学习咏物诗的一种方法。(板书:抓关键词)

4.知人论诗,学习托物言志。

(1)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你们知道是诗人多大年纪写的吗?

(2)于谦作《石灰吟》这首诗的时间,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2岁,一说是19岁。你们猜一猜,这么年轻的他,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呢?你们来大胆的猜猜?(于谦是个很有志向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3)的确,于谦自小就有远大志向。传授于谦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非常钦佩文天祥,就把那幅画挂在书桌边,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如果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样高声诵读这首诗?

(4)后来于谦长大了,他和文天祥一样做了官。现在让大家看一下他做官的故事。课件出示:两袖清风的故事。

如果你是做官后的于谦,你会怎么吟诵这首诗?

(5)后来,瓦剌入侵,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俘虏了,于谦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让皇帝的弟弟继位,率兵打败了敌人,使人民免遭生灵涂炭,后来明英宗重新回来当皇帝,对当年于谦让他弟弟做皇帝的事耿耿于怀,再加上其他的陷害,就以“谋反”罪把于谦杀害了。抄没家产时,于谦家除了书籍,没有值钱的东西。如果你是临死前的于谦,你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来向世人再次表明自己的志向呢?一起来读。(配乐读)

(6)《石灰吟》一诗伴随了于谦一生,也见证了于谦的一生。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赞美石灰,而是在——(他在抒发自己的志向,用石灰来比喻自己。)像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也成了咏物诗的一大特点。我们通过了解得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来理解这首诗,这样的方法叫:知人论诗。(板书)

(二)《竹石》

1.接下来,请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请看自学提示一: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竹石的特点。

2.学生汇报。

(1)咬定:(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竹石是牢牢扎根在青山上的,体会到竹石刚毅的性格。)

(2)立根:把根深深地扎入哪里?(立根,扎根、生根。破岩,破裂的岩石。)(生长的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却能把生长,生命力极强)

(3)千磨万击:想象一下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磨难,什么打击?(风霜雨雪电击雷鸣)

(4)创设语言情境,指导朗读。

①春天,当雷声轰鸣、闪电霹雳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夏天,当暴雨袭来无情地鞭打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③秋天,当秋风飒飒吹得竹子摇摇欲坠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④冬天,当风吹雪溅铺天盖地而来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经历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考验后,竹石挺立在山岩中,这就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个词来概括一下竹石的精神呢?可以是诗中的词,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不屈不挠傲然挺立百折不回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坚贞不屈)

3.刚刚我们通过抓关键字词,体会了竹子的特点

请看自学提示二:请结合诗人的资料,说说这首诗托竹石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志向?

(1)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汇报,师相机点拨。

拓展以下故事:(开仓济民)郑燮为官清廉耿直,爱民如子,任潍县知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救灾,让老百姓先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兴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就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大火烧掉。就因此而被罢官,从此郑燮以卖画为生,度过贫寒的一生。

郑燮又叫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郑燮的画大多都是“梅兰竹菊”,尤其是喜欢画竹,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诗《竹石》,目的就是(他想托竹石的坚韧顽强来表明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来,让我们带着对郑燮的敬佩之情一起诵读这首诗。(配乐读)

五、对比参读,感悟升华

1.《石灰吟》《竹石》都是咏物诗,一首表达了作者不流世俗、两袖清风的品格,一首表达了诗人一身正气、正直高尚的思想品质,学了这两首诗,你们有何感想?

2.在我们现实社会中有没有像石灰、竹石一样的人?

六、布置作业:

1.搜集以下一些咏物诗,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然后背一背。

《在狱咏蝉》(骆宾王)《梅花》(王安石)《青松》(陈毅)

2.小练笔: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心声。(所托之物参考:梅、兰、竹、菊、松树、春蚕、蜡烛、粉笔、橡皮……)

七:板书设计:

石灰吟竹石

抓关键词

知人论诗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阀、娱、剧、宪、袍、押、舅。

2.新词:军阀、严峻、幼稚、恐怖、轻易、会意、沉着、一拥而入。

3.重点句子: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二)能力训练点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前后照应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被捕、被审两部分是重点,教学时通过重点读、反复读,来了解李大钊的精神。

(二)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是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反复朗读的方法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二)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练习用前后照应的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他被反动军阀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遇难。他的女儿李星华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写了一篇回忆录,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揭题。

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做题目?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李大钊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

3.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掌握字形、会组词):阀、娱、剧、宪、袍、押、舅。

(2)多音字组词。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割据一方,占据特殊地位的个人或集团。

严峻:严肃而厉害。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恐怖:惊慌、害怕。

轻易:指随随便便。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4)质疑问难,教师行间巡视,组织讨论、交流。

4.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哪一年的事,当时中国是怎样的情况?

(2)课文回忆了李大钊同志的哪几件事?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说说你学懂了什么?交流、整理:

①课文写的是1927年的事,当时中国正值反动军阀张作霖血腥震压时期。《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回忆十六年前的事。

②出示李大钊同志投影片,简单、概括地介绍李大钊的生平。李大钊是中国党的创始人之一。他18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在北京遇难。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

③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属非回忆部分,可以成段。这样,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把回忆部分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2—7)写被捕前。

第二部分(8-18)写被捕。

第三部分(19-29)写在法庭上(被审)。

第四部分(30—末)写被害后。

5.指导分段方法——把握好过渡句。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2)“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3)“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

(4)“28日黄昏,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四)课堂练习

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文章前三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

(2)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哪几件事?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

2.自学,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投影,出示第一自然段、回忆部分第一部分的自学提纲:

①自由读,思考:

a.第一自然段是讲什么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忙?

c.李大钊同志为什么坚决不愿离开北京?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d.作者“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里去”,文章后面对这个问题有没有回答?找出照应的句子,画在书上。

②讨论、交流、整理。

a.第一自然段是讲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它在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b.从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埋头整理、烧掉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失踪等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紧张,父亲工作越来越忙。

c.因为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d.与此句相照应的句子是:“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教师点拨:像上面的两个句子,在写法上叫前后照应,前有原因后有结果或前有结果后交代原因,这样使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尾连贯。

④指导感情朗读。

a.读本段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b.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要读出父亲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来。

(2)投影,出示第二段自学提纲。

①思考:李大钊同志被捕过程中,敌人、作者和李大钊同志有哪些不同的表现?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刻画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李大钊怎样的精神?画出本段前后照应的句子。

②讨论、交流、整理:

(李大钊被捕过程中,表现了敌人的心虚、残暴。“心虚”表现在捕人前先放,再喊叫,还派出了宪兵、侦探、,这么大的举动只为了抓一个人。“残暴”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如粗暴地吼叫“不要放走一个人!”;“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口对着父亲和我”。“我”当时是惊慌、恐怖。父亲李大钊则是沉着镇定,从容不迫。李大钊这个人物的刻画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完成的。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精神。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学生读出来。)

③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要读出表现李大钊镇定、沉着,对敌人蔑视,以及敌人的凶残、狠毒的语气。)

3.投影,出示第三段自学提纲。

①默读思想: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被审时是怎样表现的?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②议论、交流、整理:

(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被审时脸“平静而慈祥”、“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他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对人民深沉的爱、对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分角色感情朗读,用不同的语调区分出“我”、“父亲”、“法官”的不同神态,深化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练习

摘抄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回忆部分第四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3.学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人的小短文。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第四部分。

(1)投影,出示自学提纲,思考:

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全家人的表现怎样?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2)讨论、交流、整理:

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舅老爷“从街上哭着回来”;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都说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母亲的“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一句表达了怀念亲人、痛恨敌人、要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前后照应,这样写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头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要读出悲痛欲绝、痛恨敌人、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赞扬了李大钊同志忠于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出示幻灯片)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②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③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与上面三句分别照应的句子是: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例如:我认为文中刻画李大钊神态的三处词语写得好。敌人搜身时神态:严峻;提审时神态:平静而慈祥;审讯时神态: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严峻”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平静而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李大钊对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例:提起我们班××同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夸他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同学。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把这些词读准确。(出示PPT)

哀思、剥削、炊事员、李鼎铭、精兵简政

点拨:

A“剥削”是个多音字;bāo: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东西:~皮。~花生。bō:用于复合词:~夺。~削。~落。~蚀。生吞活~。另一个读音叫“xiao”,组词(削铅笔)齐读。

B什么是“鼎”?(“鼎”是古代人烹煮东西的器物,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出示古文字及其图片)

鼎这个生字特别难写,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第六笔是什么?这个鼎的部首是目,第六笔是竖折折,一笔写成。右边相对应的就不是一笔了,那可要分成三笔写,竖,横,竖,最后是横折。

看到这个“鼎”,能说说与它有关的成语吗?(三足鼎立、鼎鼎大名、人声鼎沸、一言九鼎。)

在课文中写一个带“鼎”字的成语。注意把“鼎”的笔画笔顺写正确。

2.同学们,这些词语出自一篇课文:《为人民服务》。翻开第12课。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是议论文。(板书:议论文)

二、整体感知,提纲挈领

1.同学们,《为人民服务》这是一篇议论文,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为人民服务”是毛提出来的一个观点,在第1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个观点,能找出来吗?

2.出示PPT,全班齐读。

3.对比体会:A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B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一句话在表达上面很特别,哪一句说得更严密?

4.师:加上这两个表示事物达到极致的词,再次强调我们党和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

5.既然提出了观点,毛就得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请大家快速浏览第2到第5自然段,说一说毛围绕这个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温馨提示:学好议论文有个规律:议论文的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

6.教师引导总结出: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

7.现在请同学看黑板,一看这几个关键词就知道围绕“为人民服务”谈了哪些问题?(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

师:对于来说,他今天要讲“为人民服务”,他的心里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他要先讲——(死的意义);再讲——(不怕批评);最后讲——(团结互助)。同学们,这样认真思考,抓关键、抓重点的学习方法很重要。

三、合作探究

(一)导思题:默读第2自然段,认真思考毛用了哪些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生汇报,师点拨。

(三)关于引用的点拨点

(1)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鸿毛:大雁的毛,比喻微不足道。泰山:高山,比喻受人敬仰。固:本来。或:有的。于:比。

为什么要引用司马迁的话呢?司马迁是两千多年前的名人,流传至今不是经典就是古老的智慧、永恒的真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已经被人们认可、被人们传诵,所以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令人信服!

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课件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师:读得真好,声情并茂。其实,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的名言,你还记得吗?(课件出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引用的是耳熟能详、经久不衰的——(生接答:名人名言);引用的是给人启迪、引人深思、让人震撼的——(生接答:名人名言)。所以的第一招就是引经据典。(板书:引用)

(2)关于对比。

1.这句话其实讲的就是一个字,那就是“死”。

2.第一个死的意思应该是?(舍生取义、英勇就义、慷慨赴死、牺牲就义等),这个死充满作者的称赞,是褒义词。第二个死应该用命丧黄泉、上西天、见阎罗、下地狱。

3.引导朗读,读出两个死的不同感情。

4.师小结:这就是同样一个词,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一个是表达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崇敬,一个是表达对法西斯的愤恨和蔑视。来,把不同的感情读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在的演讲中,在你们有感情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对比比出了——情感,比出了——轻重,比出了——是非,让我们记住这个说明的好办法——对比。

(3)关于举例子。

1.事实胜于雄辩,生活当中的张思德同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所以这个表达方法就是“举例子。(板书:举例子)

2.师:结合资料,说一说你对张思德的认识。(补充资料)

3.同学们,一个个精彩的镜头,就是一个个典型的事例、生动的事例!这就是在举例子(师再指板书:举例)。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据。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什么才是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什么才是最可贵、最朴素、最永恒的精神——为人民服务!

4.朗读体会。

所以平时我们要说明难懂的道理,可以用——(生接答:举例);要说明抽象的事物,可以用——(生接答:举例);要打动人心,还是可以用——(生接答:举例)。是啊,用上了举例,让人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所以,举例是证明观点的绝招、秘招、高招!

5.大家请看这三个表达方法,其实他们就是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他们的运用就是为了论证文章的观点。记住了吗?还围绕其他方面讲了什么内容。

小结:“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实,张思德只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代表,生死问题也只是“为人民服务”中的一个内涵。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还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名句,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它依然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和帮助。

板书设计:

议论方法

12为人民服务引用

死的意义对比

不怕批评举例子

团结互助

13《金色的鱼钩》教案

教材分析:

《金色的鱼钩》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主体课文。文章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透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映射出老班长闪着金色光芒的崇高的内心世界。本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通过不断练习,熟能生巧,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力求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1、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资料。

2、简介长征。看一段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视频。

3、师:看到雪山草地,你的记忆里,跳动着哪些感人的故事或使你至今难以忘怀的人?(生谈长征故事)

4、在长征途中,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长征中的特殊英雄。请认真看老师写课题。(书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预习交流

1、师:课前大家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这篇课文比较长,谁来概括得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师:指导员教给老班长什么任务?(出示:一路上……)

3、找重点内容“三天”:这篇课文老师也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都深受感动。那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看看在老班长带领大家走出草地的那么多日子里,作者重点描述了哪几天?最让你感动的是哪几天?(标出所在的自然段)

4、师小结:小梁发现了老班长不喝鱼汤秘密的这一天,秘密泄露后命令大家喝鱼汤的这一天,最后的老班长英勇牺牲的这一天,都深深感动着我们。

5、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最让我们感动的三天,请大家好好地读一读相关段落,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一读,然后抓住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体会。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学生汇报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

1、走进第一天:发现秘密

(1)生读受感动的句子。

(2)重点交流以下句段:

出示:“不行,太少了。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一到夜里,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摸……”

师:请大家精心读读这段话,看哪些词语打动了你?创设情景感受老班长钓鱼、找野菜之难。

指导朗读这段话。

师:就是这样的艰难,第二天,老班长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可是老班长却在吃什么呢?

出示: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师:老班长的哪些动作打动了你的心弦?(“嚼”和“皱着眉头硬咽”变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指导朗读这段话。

师:你觉得在老班长的心中,三个小战士就像是老班长的?(兄弟、亲人)是呀,人迹罕至的无边草原是无情的,老班长就像兄长一样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小战士。

师:在带领战士们走出草地的日日夜夜,老班长始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齐(出示:一路上……出草地)齐读。

2、命令喝汤

(1)师:刚才大家抓住老班长的动作感悟得很深,那么,在发现秘密后的第二天,你发现老班长的神态有了什么异样?”现在请你们静下心来读读课文的第20——22段,边读边画出描写老班长神态变化的句子。(交流板书)

(2)师:发现秘密的第二天,看到战士们不忍喝鱼汤,他的神态、情绪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们一起来透过老班长的神态走进老班长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想象老班长的内心世界)

老班长感到很欣慰,同学们想象得很好,读懂了老班长的内心。老班长时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职责——(出示:一路上……出草地)齐读。

3、英勇牺牲

(1)师:(出示老班长图)这就是为了照顾三个小战士日夜操劳的老班长,由于长期忍饥挨饿,终于令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2)师:(出示三段文字)请大家沉下心来读读这几段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人物的心情,过一会儿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自由练读后,指生读出情感,老师适时引导提升)

(3)师: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任凭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最最崇高的方式践行了自己的职责——“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出示)

(4)分角色朗读

师:让我们再看一眼老班长,再听一听他的声音吧。我请三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这几段话。(分配角色,音乐起)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跟随作者满含深情的叙述,沉浸在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场景里,作者透过老班长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把一座精神的丰碑高高树立在我们的心中。在你的心中,老班长是个怎样的红军战士?(板书)

2、师:老班长用自己的舍己为人关心同志忠于挽救了三个战士的生命,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自己却永远留在了那片茫茫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鱼钩。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出示句子)齐读:“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师:看得出来,有一份深深的感受在你们的心中涌动。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最想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生谈、读)

五、总结全堂,布置作业

1、师:这金色的鱼钩,记录了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的精神永垂不朽!

2、课后作业

(1)、小练笔:请同学们写一篇《金色的鱼钩》解说稿。

(2)、搜集阅读更多的长征故事,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那段悲壮而感人的历史。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在细读教材的基础上力图实现长文短教,读写结合,教学环节删繁就简,概括出“三读”、“三天”、“三方面”、“一句话”。“三读”是教学方法,以读悟情;“三天”是精简内容,抓住课文的要点进行教学;“三方面”是落实训练点,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一句话”是文章的中心提炼,即:“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我首先直接揭示课题,然后在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出主要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再次浏览全文:看看在老班长带领三个病号走出草地的那么多天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几天。这是“一读”,也即初读,是对内容的大概把握。

  在“一读”中,学生很容易找出“三天”——发现秘密的那天,发现秘密后的第二天,老班长牺牲的那天。这是文章的重点,理解了这“三天”,对其他的段落的理解自然就不在话下了。抓住了这“三天”,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

  找出“三天”之后,我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那一天,并找出最让其感动的句子,并说说感受。这是“二读”,“二读”是自主感悟之读,是边读边悟、以读促悟。

  在学生自主感悟之后,让学生找找最感动的语句。一学生汇报发现秘密那天里的一个句子:“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紧皱眉头硬咽下去。”学生说:“我从‘硬咽’读出了老班长吃得很辛苦,吃不下去了,还要强忍着用力吃下去。”我马上让学生再读,读出老班长难以下咽的感觉。我接着说:“是呀,老班长心中一直记得指导员的嘱托——(出示句子,齐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样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学生读得就有感情了。这是“三方面”中的“抓住人物的动作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一方面。

  在引领学生感悟“抓住人物的神态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训练点时,我直接导入,因为发现秘密后的第二天,学生容易通过抓语言去理解,可是语言在老班长牺牲那天很明显,所以,我就直接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神态。“刚才大家抓住老班长的动作感悟得很深,那么,在发现秘密后的第二天,你发现老班长的神态有了什么异样?”通过交流,大家整理出“笑——收敛了笑容——一丝笑意”这样的神态变化过程。然后我再让学生想象老班长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对老班长的认识就更深刻了。此时,我趁机引入:“老班长始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出示,学生齐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在老班长牺牲那天的部分,你最感动的是哪里?”学生基本上找的都是老班长临终前说的话,这两段话里都有一个省略号。在学生谈感受的过程中,我及时提醒他们注意:“看看这省略号有什么作用,你能把它读好吗?”学生就能发现第一个省略号是老班长因为快要牺牲了,无力说话,所以断断续续。“想一想,这句话该怎么读?”学生就会想到奄奄一息的人无力的话语,会读得缓慢、沉重、微弱。第二个省略号是老班长牺牲了,话音就这样中断了。“是啊,到最后一刻,他惦记的还是党,还是,还是战友,他想的还是——(再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样,学生就能很深刻地感受到老班长一心忠于党、忠于、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这就是上面讲的“一句话”,一句能体现中心的“一句话”,三方面的训练点,最后都落到这一句话上。此时,文章的中心已经不点自破,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也就不是什么难题了。“最后,让我们轻轻地读好老班长最后说的两段话。”学生齐读。这三次的感情朗读就是“三读”,也就是情感的升华。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感情已经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已经能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对其他句子的感悟已不是难点了。“删繁就简三秋树”,简简单单地教语文,明明白白地教语文,扎扎实实地教语文,让语文课堂教学“清朗”起来,这是我们的永恒追求。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