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谈新闻编辑工作与意义
2025-10-05 05:22:50 责编:小OO
文档
论新闻编辑工作及其重要意义   沈兴耕   提要: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呢?①编辑工作是对报纸及其传播活动的总设计;②编辑工作是对大量新闻稿件的再创作;③编辑工作是对社内外各项业务的集大成。编辑人员是报纸编辑出版的前期“设计者”,中期“组织者”,最后“把关者”。任何忽视和轻视编辑工作的倾向都是错误的。   新闻编辑工作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更要体现政治。一张报纸,特别是一张党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是它的一项基本任务,这些能否准确地得到体现,关键要看编辑;编辑部的意图能否得到很好的贯彻,也要看编辑;记者的劳动能否得到最佳的体现,同样要看编辑;广大读者的愿望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反映,还是要看编辑;报纸办得是否精彩,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编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被无数事实反复证明了的基本结论。   但是,同样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是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性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要办好报纸,没有记者不行,但没有编辑更不行;轻视记者是不对的,但轻视编辑更不对。一张报纸的水平如何,自然与记者的水平有关,但最后却取决于编辑的水平。那么,新闻编辑工作及其重要意义,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编辑工作是对报纸及其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   一张报纸不仅要符合传播者自身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各类或特定的读者的需要。因此就有个设计的问题。设计又分不同的层次,既有战略设计,又有战术设计,还有战役设计。一般说来,战略设计指的是宏观的设计、长远的设计、大政方针的设计,比如编辑方针的制订就属于这种设计。编辑方针是办报方针在编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编辑人员在编辑报纸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战术设计往往指中观的设计,是较长时期、较大范围的报道设计,诸如年度计划的制订以及类似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和澳门回归等报道计划的制订,等等。战役设计更多的指微观的设计,是具体报道计划的设计,比如一个典型报道计划的制订,或者一个版面的设计,等等,大体都可归入其中。上述层次的设计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而要完成这些设计,又非编辑莫属。   当然,不同层次的设计者是由不同层次的编辑扮演的。比如,制订编辑方针的工作,一般总是由报纸的决策者,即编委会和总编辑来承担;而报道计划的制订,则往往是相关的编辑部主任执行的,也有的是在分管编委的指导下完成的,重大一点的还要报编委会批准;至于组织

稿件、指挥记者,选择稿件、设计版面等,基本上是由编辑组长或版面主编完成的,当然要得到相关上级领导的认可,少数重大稿件的组织、重要版面的设计,报社负责人也会直接参与。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把不同层次的编辑看成是一个整体,那么,说编辑是办好报纸的设计师,或者是对报纸及其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则是十分贴切的。   编辑工作是对大量新闻稿件的再创作   编辑部每天都要从不同的渠道收到大量各种不同的稿件。对记者(作者或通讯员)来说,这些稿件基本上可以说都是成品,有的甚至是相当不错的成品;但是,对编辑来说,这些稿件可能只是素材,因为他的“成品”则是一张完整的高质量的符合编辑部意图的报纸。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对来稿进行选择和加工,而这后一项工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再创作”。当然,这种“再创作”是有限度的,不能随意添加,更不能改变事实。   新闻编辑对各类新闻作品的再创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单篇稿件进行“加工和强化”。如前所述,编辑应该比记者“高出一筹”,否则,他对收到的稿件就很难把握好,既不能发现稿件的问题(这里指的主要还不是一般的疏漏),也难以使稿件的内容得到升华、形式得到完善。我们说编辑应具有“点铁成金”的本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另外,由于所处岗位不同,编辑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等,一般也要强于记者。这就决定了编辑对记者的稿子进行加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编辑修改稿件,涉及的方面很多,如订正事实、深化主题、润色文字等,长期以来大家都一直是这么做的。但是,一些很有经验的编辑近年来在加工稿件时,又有一些新的尝试,比如,为了深化新闻稿件的主题,他们并没有对原稿进行大增大减、大涂大抹,而是采用在文前或文中加插“编者按”的形式;为了使稿件增加一点文采,编辑只是在适当的地方写上几笔自己经历的事情,或者增加一点历史文献的相关资料,等等。以上做法这几年在人民日报上经常出现,它不仅使稿件中潜在的东西被点破了,增加了吸引力、感染力,而且基本上保留了作者的原稿风格,效果非常好。   再一点就是“找由头”和“搭窝”。新闻报道时效性强,有些稿子本身相当不错,但由于时过境迁,报纸就不好再用了。还有些稿子看上去事情较小,但很有新意,由于受到某种“规格”的,在一些严肃的大报尤其是要闻版上也难以刊出。要使上述“死稿”变“活稿”,让“小稿”上大报,编辑就得想些办法,而且主要不是采

取对稿件本身进行改造的办法。下面有两个具体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1997年春,人民日报组织了十几位记者采写了一组9篇的稿件,主要讲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在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总题目叫《东部的转变》。可是这一年大事特别集中,这组稿件无法按原计划在一版头条集中推出,眼看快到9月份了,党的十五大马上就要召开,再登这样的稿子似乎也不大合适,十五大以后登更不行,因此当时大家都有点着急。   这一年的5月29日,同志在党校发表了一个重要讲话,人民日报经济部的同志据此又着重从经济工作的角度,撰写了《最大的国情》、《无悔的选择》等6篇稿件,也等着找到好版面推出去。   时机终于到了。宣传部要求人民日报马上开设《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的新栏目,但现有存稿的分量显然不够。于是编委会的领导同志研究决定,把上述两组稿件纳入新专栏之中,分为“学习篇”(学习同志的讲话),“实践篇”(《东部的转变》),又加了个“成就篇”,连续在一版显著位置、多数为头条刊出。这组稿件取得的异乎寻常的效果是事先未曾想到的,领导同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新华社有一位部主任评价说,人民日报最近发的一组述评“棒极了,读了让人信服”;海外有的媒体还在头版头条刊登反应文章;三组报道尚未最后登完,一家出版社就来约稿,要求出单行本。这件事说明“找由头”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也说明编辑人员必须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前几年,人民日报开设的《顺手拈来写变化》、《我看改革十八年》专栏,以及在此之前开办的《凡人新事》专栏,使得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和平凡普通的劳动者的事迹,不仅上了党的机关报,而且上了要闻版,有的甚至上了一版头条,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这就是“搭窝”的价值。   编辑即使对某一单篇新闻稿件进行加工,有时也不能就稿改稿,而要考虑整个版面以及整张报纸的需要,这就难免要进行“强迫性”删削,甚至还要改变稿件原有的体裁,等等。   巧妙运用编排手段,使某篇稿件变得重要起来从而扩大影响,是编辑人员进行再创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1995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新闻,题为《一位母亲强烈呼吁扫黄打非不可手软》,讲的是苏州一位普通女工此前不久给江苏省副、苏州市杨晓堂写了一封信,举报苏州宝碟公司“制黄”盗版毒害她儿子的事,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动。读者纷纷打电话或写信,称赞人民日报的报道“

强烈反映了人民的呼吁”,“说出了读者的心里话”,“表明了党和坚决开展‘扫黄打非’的决心”。这条新闻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应该归结为人民日报的编辑对这篇报道所做的突出处理。具体来说就是:①放在头条位置;②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警惕“电脑犯罪”》;③全文文武线(粗细并行的双线)加框;④新闻的主体部分,也就是举报信内容,全部加大字号并改成黑体。对于一篇普通的读者来信,如此集中地强化运用了多种编排手段,这在人民日报的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否则,我们就不好理解这样的事实,即:此稿并非人民日报的“独家新闻”,而是新华社发的通稿,好多报纸都及时刊登了,为什么却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呢?处理不突出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对多篇稿件进行“组合和搭配”。不同的稿件实行不同组合,一篇稿件与不同的稿件搭配,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报纸编辑学所讲“版面语言”的一种巧妙运用。这种组合和搭配不仅是报纸“发言”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为编辑人员对稿件进行再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998年春,印度瓦杰帕伊逆世界潮流而动,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国际社会予以强烈谴责。这时他们又不顾事实地说什么,之所以要进行核试验,是因为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威胁,这一下使得好不容易得到了改善的中印关系又复杂化了。印度的所作所为显然也不符合印度人民的根本利益。迫于国内外的压力,印度总理首席秘书不得不对记者说,印度要与中国改善关系。第二天,也就是5月22日,人民日报在国际版刊登了这条消息,但同时   1997年8月5日人民日报一版版面。又刊登了另外一条消息 :《印度试射多管火箭》。两稿并列在一起,标题大小、字号、字体完全一样。在这里编辑没有发表一句议论,但读者看后肯定会想到一个问题:印度要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宣示,到底有多少诚意呢?   对于这件事情,我国没有发表声明,报纸也没有发表评论,但是,编辑人员通过在版面上巧妙的组合编排所发表的“看法”,其所起到的作用却是独特的,是声明和评论不能替代的。   编辑人员在采用这种编排方式时,一定要注意看对象,一定要掌握好分寸,不能简单地照搬前人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特定做法。在这个问题上,强调“政治家办报”显得特别重要。   编辑工作是对社内外各项业务的集大成   编辑出版一张高质量的报纸,是报社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一项

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编辑部的工作为例,直接以编报为劳动对象的人员就有记者、评论员、检查人员、校对人员、资料人员、图片和电讯接收人员、广告和发行人员、照排技术人员,等等,还不包括为它提供行政、后勤保障的大量工作人员。这些同志的工作处于不同的环节,其任务是具体的,又是分散的,但他们的工作无一不同编辑工作发生关系,也就是说,只有编辑工作才能把以上各项工作衔接起来。如果再具体考察一下上述每个环节的工作,我们就会发现其本身也是分散的。比如记者,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他们的劳动成果是一篇篇稿子,要把这些稿件集中起来编成版面,只有编辑才能做到。   其实,一张报纸的编辑出版,光靠报社内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依靠报社外部人员的共同努力。试想,如果没有各个地方、各个部门的广大读者、作者提供大量的各类稿件,没有有关方面提供不同的服务和帮助,我们的报纸能够办得下去吗?但是要把这些人员及其力量组合起来,还得依靠编辑。   这一切说明,编辑工作不仅是一项串连的工作,而且是一项合成工作,总起来说,就是一项社内社外、方方面面各类业务的集大成的工作。   当然,“集大成”不是简单的“归大堆”。由于编辑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编辑人员还必须有强烈的“把关”意识。编辑人员不仅是报纸编辑出版的前期“设计者”,而且是中期“组织者”,同时也是最后“把关者”。他们既要把政治关,又要把事实关,还要把文字关。无论什么问题和差错,如果说在前面各个环节出现后还有人帮助纠正的话,那么只要通过了编辑这一关就无可挽回了。报纸编辑,尤其是夜班编辑,如同足球场上的守门员,扑住99个“点球”是应该的,一旦漏掉一个就麻烦了,甚至是“大麻烦”。编辑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主任、教授)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