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中心学派的贡献:
1、是辅导员培训的最主要课程
2、广泛地应用于个体治疗和团体咨询
3、其他服务行业的培训
4、使广泛范围的人群受益,
个人中心疗法的发展:
1、20世纪40年代的“非直示式辅导”,强调治疗者创造一个自由和不具有指导色彩的治疗气氛。
2、20世纪50年代,“当事人中心疗法”,积极地以当事人成长的潜质为焦点。
3、20世纪60年代,“成为一个人”的人本观念深植于罗杰斯心中。
4、20世纪70年代——80年,应用领域逐渐宽广,除个别辅导利团体辅导外,包括教育、家庭生活、领导与行政管理,组织发展、保健、跨文化与跨种族间的活动及国际关系。80年代初,他努力将个人中心取向应用到政治上,特别是对世界和平的追求。
人性观:
∙人性本善的假设
∙强调人的价值、尊严,
∙强调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能力。
理论基础:
1、人格理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实现为驱动力的人格结构理论。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唯一的动机
2、存在主义:现象场是个体周围的真实世界,包括个体的自我概念及个体对世界的知觉与看法。
个人中心疗法的治疗原理
1、治疗目标:
帮助来访者成为与整合的个体,达到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治疗目的不仅在于解决问题,而更在于协助来访者成长;
2、咨访关系:
治疗关系是治疗 (咨询)取得效果、达到目的的关键。治疗关系由治疗者 (咨询员)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来访者所知觉到的咨询师的态度所构成。
咨询员应具有的个人特质与态度:真挚、尊重、同感。
治疗技术:
倾听、接纳、尊重和真诚
治疗效果的评价:
注重当事人的评价和感受,除非当事人要求,一般不用心理测量。
个人中心疗法的特点:
∙来访者的责任和能力,强调当事人的现象世界;
∙心理治疗是建设性人际关系的范例;
∙治疗(咨询)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的探险,咨询师和当事人共显人性,一起追求成长经验;
∙它不是一般的理论或教条,而是一种信念和态度;
∙它所想要建立的人际关系,并不只适用在咨询过程中,而且适应在各种人际关系里;
∙是一种开放式的治疗理论。
o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8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学习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理论背景和发展历史,理解该学派对人性的理论假设、对当事人主观经验世界的重视、自我概念等基本概念,理解人本主义对个案关系的重视和强调,掌握非指导式的技巧,了解治疗过程中案主的变化和自我实现。
教学难点
本章教学难点是对人本主义人性假设的理解,把握案主与工作者重要的咨询关系,应用非指导性的技巧等。
知识点
∙理论背景(1学时)
1951年,罗杰斯(Carl Rogers)的《当事人中心治疗法》一书出版,宣告了“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产生。
与精神分析和行为治疗法不同的是,当事人中心疗法以“人有自我实现的冲动”作为其人性观的哲学基础;以“当事人有能力觉察和理解导致自己生活痛苦的因素”的假设为前提,使心理治疗更容易为多数人所接受。
(一)发展阶段
分为四个阶段:
20世纪40年代——非指导性辅导
50年代——改为当事人中心疗法
60年代——取向重点放在“成为一个人”
70~80年代——拓展领域,应用更为广泛
(二)理论基础
人性观——强调认得价值、尊严,强调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能力。
人格理论——现象学理论;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唯一的动机;现象场:指个体周围的真实世界,包括个体对世界的知觉与看法。
(三)治疗原理
1、治疗目标——帮助当事人成为与整合的个体,达到自我的实现。
2、咨访关系——治疗关系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平等的、安全的、温暖的关系。
(四)治疗技术
倾听;接纳;尊重;同感的表达;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质等。
(五)特点
1、注重当事人的责任与能力,强调当事人的现象学世界。
2、心理治疗是建设性人际关系的范例。
3、治疗(辅导)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的探险,咨访双方共同成长。
4、它也是一种信念和态度。
5、它所要建立的人际关系有普遍的适应性。
6、是一种开放式的治疗理论。
7、可与其它方法结合使用。
(六)贡献
辅导员培训中的最主要课程;
广泛应用于个别治疗与团体辅导;
应用于其他服务行业的培训;
应用于教育、行政管理、家庭生活、组织发展、跨文化交往及国际关系中。
∙
∙非指导性治疗阶段
∙当事人中心阶段
∙治疗的条件阶段
∙以人为中心阶段
第二节、理论假设(2学时)
∙对人性的基本假设
∙案主的主观经验世
∙自我概念
∙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
第三节、治疗方法和技巧(2学时)
∙注重工作者的品质和态度
∙注重工作关系
∙注重个案过程
∙重视非指导式的影响技巧
第四节 案主改变过程(2学时)
一、治疗的目标
∙治疗过程
第五节 贡献和局限(1学时)
∙贡献
∙局限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