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三政治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2025-10-05 05:22:52 责编:小OO
文档
高三政治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一)命题范围:

  本次考试范围确定为思想政治必修①必修④和必修②的前两个单元。

  (二)试题特点

  1、强调基础性。

  命题注重基础的考核和书本知识的再现,强调主干知识的考察,重视知识考察的基础性和主干性。例如,试卷的第1、2、8、9、10、12、16、25、27、29、33、34题等,就体现了这一点。

  2、知能并重、突出能力

  试题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分析教材结合背景材料和时政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答案。单项选择题干扰肢增多,考查学生判断、分析、理解的能力,对思维过程的考察严密。简答式辨析题38题,既要求学生聚合在“怎样获得正确认识”这一点上,又对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要求,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第40题的综合探究题等,强调了区分度,体现了选拔性,符合江苏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中“高考要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又要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的要求。

  3、体现新课标理念

  试卷命题汲取新课标能力要求的精髓,体现了与新教材的结合,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简答题第36题,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不了解新教材的内容,就很难回答好这一题。第37题提到对公民在网上发表言论这种行为的认识,答案有别于旧教材内容。新课改的精神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一精神在第40题综合探究题上得到很好体现。本题以解决重大民生就业问题为主题,以社会上出现的傍老族现象、奥运经济为背景,要求学生根据背景材料,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层面探究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的作为,最后一问要求学生探究、概括出自身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靠死背课本知识是无法回答这样的题目,必须能思考进行选题性的研究,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这些问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考查学生的综合认识、探究有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

  4、关注生活,体现人文

  整张试卷注重生活化、人文化,关注广大考生和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体现积极、健康的价值导向和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试题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载体,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要求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身边事,反过来理解国家的,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第7题的股票问题、第9试题的收入差距、第13题买房问题、第36题的物价、39题的城市管理等。特别第40题的综合探究题在问题设置上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对材料的内容仔细分析后作答,生活气息浓厚。关注就业问题是当前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政治高考命题所关注的焦点。

  二、答题情况分析

  客观题情况分析(以抽样进行分析)

  1、本次期中考试一共有35个选择题,满分70分,最高得分68分,最低得分42,平均得分56.分。

  2、错误率较高的题目有10题、14题、23题、26题、28题、31题等

  主观题情况分析(以抽样进行分析)

  1、第36题: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理论,依据材料分析上半年物价上涨对居民你生活的影响。该题7分,最高得分6分,最低得分2分,平均得分3.58分。部分同学答题思路清晰,能紧紧围绕试题的要求(物价变动对人们购买力的影响)来组织答案,言之有理。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如下:审题不清,不能有效地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原理结合材料进行有效的分析;不能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做答,绝大部分同学只是从物价变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这一角度做答,而没有从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这一角度做答,有些同学不会用政治术语回答问题,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不管对与错,导致失分。

  2、第37题:请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依据材料信息,谈谈对公民在网上发布言论这种行为的认识。平均得分5.6分。本题最高得分7分(满分),最低得分2分。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如下:对谈认识型题目的要求不清,不能有效地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角度结合材料进行有效作答,导致失分;审题不清,抛开材料乱说一通;条理不清楚,照搬课本语言组织答案的现象比较普遍。

  3、第38题: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对题中人的观点进行评析。这是一道辨析式简答题。本题最高得分6分,最低得分2分,平均得分4.09分。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如下:分析能力差,找不着辨点,乱写一通。大部分同学都写出了新旧事物的含义,发展的实质等,但并没有写出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辩证的否定观的方要求,写到的同学也很少,不能有效地写出创新对新事物产生的作用,只会罗列书本知识;不能运用相关哲理结合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主次不分。如:个别答案对发展的内容分析得详细,抓不住辨题的重点。

  4、第39题: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针对小摊贩打游击占道经营现象,该市是怎样获得正确认识从而使这一现象有了很大改观?本题最高得分12分(满分),最低得分1分,平均得分7.5分。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如下:审题不清,题目要求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有的同学却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作答,出现严重失误;有的同学看到题目中的“认识”,就以为只要运用认识论知识去分析,没有涉及到哲学的其他模块;有的同学答案中出现观点与材料分析脱钩,出现两张皮现象。很多同学都没有抓住设问中的关键:“如何获得正确认识”,只是泛泛而谈。

  5、第40题综合探究题:(1)从该班同学找到的新资料中分析我国当前在就业方面存在哪些问题?(2)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举办奥运会能增加就业对有什么启发?(3)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回答在就业问题上该如何作为?(4)此次探究告诉我们青少年该如何正确对待就业?该题最高得分13分,满分16分,最低得分3分,平均得分8.54分。答案中存在如下问题:审题不清,不会对号入门;只是简单罗列书本知识,不能结合从材料中提炼信息有针对性地答题,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角度模糊不清,最后一小问反映出学生思路狭窄,缺乏发散性思维。

  各题型得分情况统计表:(抽样40份)

  题号

  选择题

  1--35

  简答

  36

  简答

  37

  简答

  38

  分析

  39

  探究

  40

  均分

  均分

  57.6

  3.58

  5.60

  3.33

  7.50

  8.54

  86.15

  三、复习建议

  1、努力把握高考走向

  高考是检验新课标教学改革实施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08年是江苏进行新课改、实施新高考的第一年,高考模式由过去的计分制改为等级制,这就要求有严格的等级度和区分度。认真研究江苏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题,结合已实施新课改的四个省份特别是广东省07年高考情况,努力把握08年江苏政治高考走向。具体要明确:(一)命题基本思路未变。但试题选材将更加典型、立意更加新颖、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畅达、设问更加灵巧、逻辑更加严谨。试题既能较好地测试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能有效地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认知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二)从命题走向来看,08年高考试卷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试题比重将进一步减轻。考试的目标仍以学生学习能力考核为主要目标。(三)是试卷的题型相对稳定。由于试卷分值由过去的150分变为120分,题目量适当减少,试卷结构稍有变化。坚持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追求高考改革意识与新课程改革理念趋向一致性。(参见专家对江苏新高考之展望)

  2、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人文精神

  平时的教学和复习过程中准确把握好高考方向,不能只是简单地抓课本,搞题海战术,而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问题,善于创设新的试题情景,注重探究、体现课改,更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注重过程性特点的强调。近些年来,高考政治试题在注重能力考查的同时,还注重对人文知识的考查。因此,高中政治教学和复习要适应这一命题趋势,更加关注对文化内容的审美和鉴赏,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人文精神的取向。

  3、坚持把能力训练作为“谋分之基、创新之源”

  培养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高考的要求。“考试知识范围”规定了考试的广度,“能力要求”则规定考试的深度。因此,在坚持基础知识为第一要务的前提下,强化能力训练更是“谋分之基、创新之源”。

  4、关注社会热点和地区特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高考试题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焦点是政治试题设置情境的原材料,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因此平时注重把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大事“拉近”到考生身边,注意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把党的大政方针和众多的时事热点问题整理成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的一系列专题,分析其对应着的经济、哲学、政治学科的知识点;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将学科知识进行迁移、组合,达到社会热点和学科知识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关注和搜集江苏地方性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信息特别是江苏省有关报刊、杂志提供的信息。精选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和事实结合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习惯。

  5、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夯实基础,记死学活

  各省自主命题原则上都明确指出,高考命题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这并不意味着超纲命题,而是防止对大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以及对大纲知识点的简单再现,即提倡对大纲所规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基础知识成为高考的第一依据,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决定性意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不实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原因,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区分度。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均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做到以本为本,狠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纲为纲,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将识记、理解、运用的知识烂熟于胸。复习中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真正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对原理的理解要准确简练,规范政治术语;做到点、线、面的结合,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如此,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试题无论怎样的新、奇、巧,终究“万变不离其宗”。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