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学体育观课记录与分析报告
2025-10-05 05:23:04 责编:小OO
文档
小学体育观课记录与分析报告

执教者王老师学校班级六年级日期11.11
科目体育课题双手投掷实心球课型实践
一、教学过程记录问题分析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本课教材内容特点,贯彻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原则。

1.激发兴趣阶段

(1)教学常规

(2)图形跑:在跑的过程中变换两个图形,十字形、两个三角形、圆形;

(3)带领学生进行游戏并做徒手操,达到活动各关节的热身、预防损伤的目的。

这一环节,把以往枯燥的慢跑、做操形式的准备活动以跑图形和游戏来代替,这样在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逐渐使学生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为掌握技能奠定基础。

2.持兴趣,掌握技能阶段: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有两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双手正面投掷排球

本阶段的练习形式是把排投掷到篮球板的形式进行练习。让学生自己发挥,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目的是掌握自下而上的发力顺序,蹬地有力、协调;发展学生上、下肢和腰腹力量,提高身体的协调力,并解决出手速度、角度及屈臂动作以及双手的协调及平衡用力,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练习方法:

老师先做示范动作,让学生观察,然后把学生分成8组,每组6-7人,循环进行练习;学生可根据自身不同的差异性,适当的缩短与篮板的距离;

第二个内容:双手正面投掷实心球

本阶段以双手正面投掷实心球形式进行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自下而上的发力顺序,蹬地有力、协调,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自我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方法:

(1)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在场地进行比赛。

(2)每组成员把用矿泉水瓶做的保龄球打完一次加一分,分数多的队为胜队,分数少的队为负队。

3.器材

篮球场、实心球25个、排球若干个、矿泉水空瓶若干个。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水平三阶段,他们在心理上更加注意教师和学生对自己的态度,团队意识逐渐加强,对集体性的游戏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向木箱里投实心球比赛”和“打保龄球”的集体游戏项目的练习增强学生自信,更好的融入到集体中。但是有些同学会表现出在学习中怕苦怕脏偷懒的迹象,所以在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诱导教学中逐渐克服困难,掌握实心球的动作要领。

二、教学评议
维度评价项目观察要素评价结果(打√)
ABCD
教师

教学

目标内容1.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安排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和智能、情感发展规律。
2.教材处理符合科学性和合理化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容量适当,注重教学资源拓展,体现学科育人价值,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过程方法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合理设置教学情境,有效组织活动与互动,接受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交融相长。
4.教学环节有序、紧凑,过渡自然。教学方式合理、有效。多媒体和教具使用恰当。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融洽。
5.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分层实施,渗透学习方法指导。教与学的过程与学生练习构成有机整体,作业设计科学,布置适量。
教师素养6.学科专业知识扎实,能正确把握知识、思想和方法。教学作风民主,语言规范生动、有感染力。板书设计合理,书写工整。应变能力强。
7.有个性特点、创新意识和独特的思考。
学生

学习

学习状态8.课堂秩序良好,绝大多数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保持浓厚的学习与探究欲望。
9.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习面广、程度深入,提问、质疑、表达个人见解能力强。
学习效果10.教学目标达成度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学生课堂答问、书面检测正确率高。
总体评价等第优秀
三、

观课报告

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大量的灵活多变、紧张有趣的操练,基本掌握了动作要领,但有些需要改进:

1.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学生没有完全自主的活动起来,课堂缺少活力。

2.活动较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的时间。

3.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还不够深入。

注:模板仅供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