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唐代文学概论
隋唐的统一,消除了政治与地域的,使南北两种文风得以交流,为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唐人的贡献,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长,创造了有唐一代辉煌的文学。
第一节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一、政治经济与唐文学
(一)政治方面:政治开明
1.士族的衰落与中小地主的兴起
2.科举制代替门阀制,改变了上层文人的成分
3.唐代文禁较为宽松,文人思想。
(二)经济方面:经济繁荣
1.均田制和两税法的施行适应了历史的发展。
2.势力范围的广大和对外交易的频繁。
3.城市的空前繁荣,标志着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
4.贞观、开元、天宝盛世促进了盛唐气象的形成。
二、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文学
1.国力强大,促进中外文化的交融。
2.唐代士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生活。
三、自由的思想与唐文学
1.唐代儒、释、道的融合
两汉时期思想定于一尊,造成了思想文化的禁锢。然而到了唐代为何一变而为文化开放的环境了呢?一是魏晋玄学起了思想的作用,二是陈寅恪所云“种族”状况所起的作用。
2、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1)影响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
(2)直接影响了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
(3)佛教的影响还表现在文学体裁的开拓上。
3.道家和道教对唐文学的影响
(1)道家:道家思想对于唐代文人来说,主要是使他们返归自然,产生一份对于自然的亲和力。
(2)道教:给文学带来了积极的批判精神,丰富的想象力,浪漫的审美理想以及色彩绚丽、神奇诡谲的意象。
四、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唐文学
1.文学的自觉
2.文体的发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中衰者,皆由于此。”
第二节 唐代文学的总体风貌
一、唐代文学繁荣的几点表现:
1.唐文学的繁荣,首先表现在诗、散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
2.唐文学的繁荣,还表现在作者众多,作品众多,大师辈出上
3.与前后各代相比,唐文学在内容题材、思想、感情、艺术、造诣方面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二、唐代文学的分期及风貌
(一)分期:一般我们把唐代文学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玄宗先天元年(618-712);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代宗永泰元年(713-765)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文宗太和元年(766-827)
晚唐:文宗太和元年——昭宗天佑四年(827-907)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与发展轨迹
1、唐诗繁荣的原因: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得好:“唐诗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今诗才脱笔砚已是成言。”
概括起来,唐诗繁荣的原因如下几点:
(1)农村经济、庄园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
(2)政治制度开明,文化宽容,思想观念多元;
(3)教育的普及和发达,全社会普遍喜爱诗歌的风气;
(4)科举制度的引导,君主的提倡对诗歌创作的激励;
(5)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沟通交融,姊妹艺术的滋润;
(6)前代创作经验的丰富积累,自觉的继承和创新;
(7)近体诗型形成,声调格律的完成。
2、唐诗发展的轨迹
(1)初唐:初唐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
↗齐梁文风(沈佺期、宋之问)→艺术形式↘
两股文风→ →情思格调
↘反齐梁文风(四杰、陈子昂)→题材内容↗
前者继承和发展了六朝的技巧,后者端正了唐诗发展方向。
(2)盛唐:盛唐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的繁荣的顶峰。
↗ 山水田园:王孟
盛唐:→ 边塞诗派:高岑
↘ 双子星座:李杜
(3)中唐:形成了唐诗创作的第二个高潮 。
↗韩孟诗派
中唐:→大历诗人→
↘元白诗派
(4)晚唐:小李杜
3.唐散文的发展轨迹
唐诗的发展总体上按照诗歌自身内在规律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散文与诗的发展却不同,它的新变,主要是出于政治功利的动机。唐初近百年的时间,奏章疏表虽已有散体出现,但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天宝后期,李华、萧颖士、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已开始倡导古文,明确提出以道为本,以五经为源泉,重视文章政教之用的主张。到了中唐韩柳登上文坛,提出文以明道,把文体文风改革与贞元、元和年间的政治革新联系在一起,使文体文风改革成为了儒学复兴的一部分。这样,才形成了改革文体文风的巨大声势,散文取代了骈文,占据了文坛,这就是后人所称道的“古文运动”。 韩、柳之后,散体文的写作走向了低潮。晚唐虽然仍有皮陆。罗隐等人犀利的杂文,但骈文又重新得到发展。
4.传奇小说、词、变文等的产生发展
(1)传奇小说的出现,从文体内部来说,是六朝志怪志人和杂史杂传演变发展的产物;从产生基础上说,则是现实生活中娱乐的需要。
(2)词。词随燕乐起,依调填词
(3)俗讲和变文。
思考题:
你认为王绩的诗歌与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是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为什么?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对齐梁诗歌的猛烈抨击,其现实意义是什么?其片面性又何在?
第二章 隋和初唐文学
一、隋代的文学思想
隋文帝厌恶华艳浮靡的文风,诏令“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当时的治书侍御史李谔也因对当时华艳文风不满,曾上书请求改革浮靡文风。虽收效甚微,但已预示了文体文风改革的势在必行。
隋炀帝大倡南朝之风。
隋朝学者王通也鄙薄六朝文学,鼓吹贯道重行轻文等儒家文学思想,对唐代古文运动有一定影响。
二、隋代文学
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分文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薛道衡、杨素等;二是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王胄、庚自直等。北朝旧臣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南朝文人则将南朝诗风直接带入了隋朝。
1、卢思道
卢思道是由北周入隋的,其诗不失北朝诗风本色,但也受南朝诗风的影响。他与薛道衡的诗在以南朝诗风为主导的同时,多少体现了北方文人重“气质”的特色。如代表作《从军行》。
2、薛道衡
薛道衡是隋朝成就最高的诗人。其诗兼南北诗风,其诗声韵优美,词彩华丽,笔融细腻,善于描写心理,有南朝诗歌特色。如其代表作《昔昔盐》,另外,如《出塞》二首、《渡北河》等诗亦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有北朝诗风的豪宕之气。
《昔昔盐》:“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3、杨素
诗文苍凉刚劲,是隋朝北方诗风的代表。如其代表作《出塞》二首。
4、其它诗人:
在隋文帝时代,南、北两种诗风是同时存在的,甚至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体现出来,但到了炀帝即位以后,身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就明显地朝着重文采的南朝诗风发展了。隋炀帝杨广所作的一些乐歌,能称得上清丽明快。如《春江花月夜二首》,再如《炀帝野望诗》:
塞鸦飞数点,流水浇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另外,相传作于隋炀帝大业末年的无名氏的《送别诗》,也值得一提:
杨柳青青江水平,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沈德潜在《古诗源》里评此诗云:“竞似唐人手笔”。
总观隋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到了隋代末年,《送别诗》出现,则预示着南北诗风合流的新趋势,代表着思想和艺术均健康发展的新歌新潮流。因此,《送别诗》的出现,预示着由齐、梁诗风向唐诗转变的广阔前景。
第二节 唐初宫廷诗人
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贞观诗风
1、文学思想。
魏征在《文学传序》中言: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歌咏,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2.唐太宗及其群臣
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而贞观诗风的变化,则是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与整理。这是一种南北诗风试探性的融合。
二.上官仪与上官体
在贞观诗坛的后期,介于贞观、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 上官仪对诗歌的创新,主要在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是,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还缺乏北方文学的慷慨激情的豪壮气息。
三.文章四友
文章四友指的是李峤、苏味道、崔融和杜审言。
四.沈宋
(1)律诗的定型。
(2)沈宋的创作
总之,经过文章四友特别是其中杜审言,李峤和沈宋的不懈努力,从武后至中宗景龙年间,唐代近体诗的各种声律体式均已定型,并出现了一批较为成熟的作品。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