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教案
2025-10-05 05:22:25 责编:小OO
文档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

三门峡市一高    马旭东

教学目标:掌握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方法和依据

教学重点:通过密度、平均摩尔质量、压强来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教学过程:

【复习】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发生变化,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的状态。

【提问】怎么判断一个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通过定义可以得知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速率关系V正=V逆(本质)

②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怎么理解这两个标志?

一、 v正=v逆(任何一种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其消耗速率)

以反应mA(g)+nB (g) pC(g)为例达到平衡的标志为: 

A的消耗速率与A的生成速率——————;

A的消耗速率与C的———  速率之比等于————;

B的生成速率与C的——---- 速率之比等于————;

A的生成速率与B的——--—速率之比等于—————。

【结论】①同一物质,v正=v逆(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

②不同物质,方向相反,速率之比=系数之比

【技巧】 同侧异  异侧同  成比例

二、各组分浓度不变。(不是相等,也不是成比例)

精髓:变 到不变(√);

恒容下,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A2(g)+B2(g)2AB(g) ,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

   A、混合气体的质量 、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

    C、混合气体的压强 、各物质的浓度

【结论】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质量、质量分数、物质的量、物质的量分数、体积、体积分数、分子数保持不变

【讨论】若对于反应A2(g)+B2(g) 2AB(g )达到平衡时,整个体系中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怎么变化?质量怎么变化?

 

【思考1】:密度问题从哪几个角度考虑?

【提示】  利用公式ρ=m(混)/V , 看反应前后  m(混)是否发生变化

例:恒容下,当混合气体密度不变时,能说明

下列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①A (g) +B (g)2②A (g) +B (g)  3C(g)

    ③A (s) +B (g)2④A (s) +B (s)   2C(g)

【结论】密度问题看是否有非气态物质。

    若有则一定达到平衡(√),若无则不一定(×

【思考2】摩尔质量问题从哪个角度考虑?

【提示】  利用公式  M (混)=m(混)/ n (混)

    看反应前后  m(混)或n (混)是否发生变化

【练习】  恒容下,当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不变时,能说明下列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①  A (g) +B (g)  

   ②  A (g) +B (g)  3C(g)

   ③  A (s) +2B (g) 2C(g) 

   ④  A (s) +B (s)   2C(g)

结论:对于有固体参与或气体系数和不相等的反应,摩尔质量恒定反应平衡

【思考3】压强从哪个反面来考虑

【提示】在恒容容器中压强与气体物质的量成正比,压强恒定就意味着气体的物质总量恒定。

   对于下列反应压强恒定可以作为判断平衡的标志吗?

①2SO2(g)+O2(g) ==  2SO3(g) 

②H2(g)+I2(g) ==  2HI(g)

③C(s)+CO2(g)== 2CO(g) 

④ A(s)+2B(g)=== C(g)+D(g)

当反应物和生成物气体系数和不相等时,压强恒定反应达到平衡

特殊标志:

①对于有色气体物质参加反应,如果体系颜色不变,反应达到平衡

②对于吸热或放热反应,如果体系温度不变,反应达到平衡(必须是与外界无热交换的体系)

[小结]判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主要从以下角度考虑

    1、精髓:变 到不变

    2、方法:运用公式并注意方向、(气体物质的)系数和状态进行判断。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