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1
2025-10-05 05:23:31 责编:小OO
文档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在党的十七大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方针,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在积极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努力保证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基础上,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村庄布局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村整体面貌,扎实稳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而农村基础设施又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村基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

一、科学制定农村发展规划

(一)认真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工作。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要在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指导下,科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措施。规划既要立足当前,从实际出发,明确阶段性具体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推进,又要着眼长远,体现前瞻性,充分考虑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对村庄布局、居住方式、基础设施布点所带来的变化;既要做到尽力而为,努力把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去,又要坚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防止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既要突出建设重点,优先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又要始终注意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切实防止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庄建设。

(二)加强领导,抓好组织实施工作。各级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平衡,发挥各专项建设规划的作用,做好区域规划与专项建设规划的衔接工作。要注意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规范规划的审批程序,防止规划过多过滥。要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和项目实施方案,把规划作为安排新农村建设投资的重要依据。加强对规划的检查监督,建立后评价制度,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二、切实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分类指导

各地新农村建设起点有高低、进程有快慢、特色也不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经济比较发达,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按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着力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村容整治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为全国其他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经验;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传统农区,农村经济发展自身积累能力还比较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比较多,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放到重要位置,同时协调推进其他各项建设,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新农村建设路子;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

三、努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一)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增加投资规模。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必须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地方各级在新农村建设中肩负重要职责,也要按照存量适当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本级财政预算用于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快建立新农村建设投资稳定增长机制。

各级部门要在努力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的同时,不断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坚持从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继续支持粮食生产,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户用沼气、农村电力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生态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支持农村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改革支农投资支持方式,规范项目管理程序,积极推行报账制和项目公示制,确保项目选择、实施、竣工、后续管理等全过程的公开和公正,真正把资金分配到最急需的地方和项目上。制定优惠,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吸引更多的银行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二)各级部门积极协作,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设施的完善与农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的普遍要求和强烈呼声,是发展经济、发展生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要途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向上争取,内引外联,全力扶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区宣传部门要积极与上级相关部门联系,加快农村通讯、广播电视建设步伐,使农民足不出户便能了解天下事;区城乡建设局要将村村通公路成效扩大到组组通公路,加大对通村公路的硬化、改扩建力度,并且要认真对农宅建设进行规划,努力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区农牧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雨水集蓄、河渠整治、农村水利治理等基础设施的修复完善、除险加固工作;区民政局要不断完善农村低保、养老、救助等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提高农民综合保障能力;区卫生局要努力尝试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区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局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区教育局要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延伸教育功能,拓展教育空间,提高教育质量,为新农村建设储备后备人才。区文明办要大力实施农民素质工程,深入开展党的、致富技术和文明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区文化体育局要高度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加大协调力度,推动农村的文体设施和文化活动建设,扶持群众性文体队伍,积极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体活动;各办事处要充分利用社区共建和资源优势,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实行城市示范社区与农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帮助农村提升文明程度。

(三)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必须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加大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要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一个地方不通路,外面的生产物资运不进,农民生产的产品运不出,发展经济从何谈起。二是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力度,改善农村灌溉条件。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只有不断加强水利基本建设,改善灌溉条件,农业生产才能旱涝保收,才能高产稳产。三是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力度,美化农村生活环境。村容村貌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要按照方便农民、提升农村、发展产业、净化环境的要求,以解决“脏、乱、差”为突破口,大力开展清垃圾、清污沟、清路障和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栏的“三清五改”活动,改善农民群众生活居住环境。

(四)加大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根据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提出要不断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其实质就是要求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等方面,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四、继续加大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力度

牵头做好支农投资整合工作,是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部门要按照的统一部署意见,切实加大新农村建设各项投资协调整合的力度。要加强对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区工作的指导,引导试点区以新农村建设规划为平台,从农村建设项目申报环节抓起,建立不同部门、不同渠道项目申报的信息交流机制,做好衔接平衡工作。支持试点区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广大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问题,在建设规划的框架内,整合各类资源,把交叉重复现象比较突出、各方面反映比较强烈的农田建设投资、生态建设和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投资等作为当前资金整合的重点,将相关项目配套实施,将相关投资统筹使用,努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逐步形成按规划统筹项目、按项目安排资金的投资管理新格局,确保新农村建设真正取得成效。

五、不断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和机制

(一)以农民为主体,塑造机制,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开展新农村建设,亿万农民既是受益主体,又是主力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主导、农民主体,通过强有力的支持,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辛勤的劳动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改变落后面貌,建设和谐农村。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愿,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增加投入,大力发展生产,培育农村新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提高收入水平,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二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突出建设重点和优先序,坚持把国家支持和农民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在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前提下,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发挥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三是要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为核心,鼓励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二)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来推进。要加强组织领导,抓好督促落实。当务之急,是要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具体办事机构,负责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督促和落实。区、乡(镇)要制定详细的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并把工作重心落到乡(镇)一级。各涉农部门、经济主管部门和群团组织都要制定措施,确定目标,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建议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对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的年度政绩考核,每年开展一次检查、交流活动,总结经验,通报情况,推广典型,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开展。要加大扶持力度。区财政每年要有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且要形成逐年增长之势,并分别进入相关乡镇、街道的预

算笼子。建立健全"费随事转"机制,有针对性地向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引进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社会保障等领域倾斜。要认真研究上级,将新农村建设项目打包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各种规费予以减免,尤其是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在为农村办理相关手续时要做到只收成本费、工本费。理顺金融关系,为农民小额贷款提供担保。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口联系帮扶制度,采取领导帮扶、部门帮扶、辖区内单位帮扶等形式,分别从宏观、发展思路、资金、物力、工业项目上给予扶助,并拿出帮扶规划,定好预期目标,期满统一验收,做到不见效不撤走。尤其要抓住工业是我区的主属性这一有利条件,出台系列,引导和支持辖区企业积极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依托农村土地、人力资源优势,在农村建立一批为之配套的项目和企业,是重要之举和可行之路。

(三)创新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和运营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用激励机制来促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其主人翁作用,调动其积极性,引导其以投工、投劳、投资的方式,投身于新农村建设。采用"以奖代投"、"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比较突出的村户,在资金、物力、上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扶助。同时,将新农村建设与加强干部管理结合起来,对在新农村建设中贡献大、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予以优先提拨使用。

六、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通过试点,摸索经验,以点带面,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方式。目前,各地区、各部门都在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的优势,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支持和业务指导,探索和总结不同区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投入机制与管理。在试点工作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长期目标与近期重点的关系。要把有限的补助投资投向广大农民群众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方面去,各级的补助投资要更加向“雪中送炭”的项目倾斜。二是典型示范与面上推广的关系。既要注重经验的探索和积累,也要注意总结失败的教训。不能把投入过分集中在少数点上,切忌脱离实际的高标准、高投入试点。三是增加资金投入与创新机制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既需要各级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又需要注重制度创新,不断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和机制。

七、深入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坚持“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认真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趋势性问题,积极探索支农投资方式及管理的完善和创新,密切关注农村重大改革进展,跟踪了解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债务化解的有效途径,高度重视农村土地制度与宅基地整理问题等。要经常深入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全面了解和反映新农村建设动态,及时发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本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重要情况要及时向各级和汇报并请示。

八、继续搞好生态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绿化,按照"生态、景观、长效"的要求,充分调动、社会和农民三方面积极性,拓展绿化空间,有效增加绿量,确保农村绿化稳步增加。二是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强度。实施畜禽规模养殖,畜禽粪便达标排放。三是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工作,切实做好农村生态建设。

目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与城市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只有抓住农村基础设施这个最薄弱和关键的环节,才能为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提供坚实物质基础,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向前推进。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