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 第一篇:
学习书法也有一段时间了, 现在将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 能写好字, 写一笔好字, 这是职业所要求的!因此在此种情况下, 我开学学习书法。教师特别是语文老师, 写字是很重要的基本功。写字我们常用写的字就是上课时候的粉笔字和平时写在纸上的钢笔字, 偶尔也写写毛笔字。这我们老师常称之三笔字。
从学习书法以来, 我觉得书法有以下好处:
1、最基本的就是可以让自己的字变漂亮起来;
2、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 书法需要的是耐心和持久的坚持, 因此在练习书法的同时, 可以修心养性, 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素养, 很有帮助。有说“字如其”, 我想可能指的就是这个方面的意思。
我想学习书法的好处最主要的就是以上两点。
那我一直以来是如何学习书法的呢?
首先, 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 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需要写字的时候, 我认真对待, 绝不马虎, 从一笔一划练起, 因此渐渐地我的字也就好起来了。
然后, 我在工作之余, 抽取一定的时间学习名家书法。比如每个星期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练习毛笔字, 在练习的同时, 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了, 也让自己工作之余的生活更加充实。名家书法有很多, 颜真卿的, 柳公权的, 赵之谦的, 等等我都挺喜欢, 不管是哪个书法家, 不管是哪种字体, 我都会加以练习。取之长, 补己之短。从楷书到隶书, 再到行书, 草书等等, 我都在学习之中。我觉得草书最能体现的性格了, 因而草书最难以练习的, 也许只有书法大家才能挥毫成草书。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 我觉得学习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学习书法要勤奋, 贵在坚持练习, 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字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 只有坚持练习下去, 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成绩, 不要想着立竿见影和一步登天。
第二, 学习书法要勤于思考, 最好能找个老师。书法是一种艺术, 而要进入艺术之门, 最好是能有一个引导者。如果能找到一个名家大师作为自己的老师, 那么对于学习书法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若是找不到老师, 可以经常看看字帖和历代名家大家的作品, 在看作品的时候思考这字的结构、形体、笔画、用力、布局等等方面, 思考如何才能让一个字能够具有艺术感, 即既漂亮美观, 又具有神韵。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和体会的, 我想这也是我要到达的境界。
第三, 书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当然这指的是书法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当书法到达一个比较高境界的时候, 我们应该考虑加上自己的特色, 加上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领悟, 将自己的这种想法在书法中体现出来, 真正做到字不仅有形, 形美, 而且要做到有神, 神形俱备, 这才是好的书法。
有句话说的对, 要想练好字, 功夫在字外。当书法练习感觉枯燥的时候或者说没有进展的时候, 可以做一些其他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比如体操、武术、舞蹈、垂钓等活动, 这将有助于书法的练习和水平的提高。
总而言之,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 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能够练就的, 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需要提到的一点是, 我们平时应该培养对学习书法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对书法有较大的兴趣, 我们才能练就一笔好的书法。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 第二篇: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闪烁着灿烂的光芒。今天听了书法家xx老师的报告, 让我对书法又有了新的认识。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 用毛笔所写, 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 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探索理解, 它体现了万事万物“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 又反应出的主体精神、气质和修养。
xx教授所说:“书法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的。”这次我也体会到:要想真正写好书法光是研究技法是远远不够的, 要去了解挖掘其相应的文化内涵。中国书法的演变史:甲骨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细心研究它们的发展规律, 变化规则。
汉字书写的结构应注意:横平竖直、主笔突出、自然原则、变化原则、虚实原则、松紧原则, 即“永”字八法。掌握了原则, 我认为学习书法还要勤奋, 贵在坚持练习, 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字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 只有坚持练习下去, 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成绩, 不要想着立竿见影和一步登天。学习书法还要勤于思考, 最好能找个老师。书法是一种艺术, 而要进入艺术之门, 最好是能有一个引导者。如果能找到一个名家大师作为自己的老师, 那么对于学习书法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若是找不到老师, 可以经常看看字帖和历代名家大家的作品, 在看作品的时候思考这字的结构、形体、笔画、用力、布局等等方面, 思考如何才能让一个字能够具有艺术感, 即既漂亮美观, 又具有神韵。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和体会的, 我想这也是我要到达的境界。
今后我会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 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需要写字的时候, 认真对待, 绝不马虎, 从一笔一划练起, 让我的钢笔字越来越好。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 第三篇:
x月x日至x日, 我有幸被派遣参加了由xx市xxx中学举办的x届xx市教育系统“书法名家进校园”首届骨干书法教师培训班。此次培训班旨在促进“书法进课堂”, 来自全市中小学的老师, 聆听了来自于xx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家协会、xx市书法家协会的诸位名师的讲座, 他们就书法的历史、与写字、教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了精辟的讲解与指导。
三天的培训时光, 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犹如白驹过隙般短暂, 但我却感触颇深, 受益匪浅。在培训中, 通过书法老师的言传身教, 使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见识, 提高了对书法艺术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此次培训, 时间虽短, 感受颇深, 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年轻的美术教师, 此次培训不仅使我对书法专业知识有了较系统了解和新的认识, 而且也认识到教育工作者对书法传承的重要性所在。
在培训中, 指导老师的耐心讲解, 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崭新的认识。过去一直认为, 书法就是写字, 字写得好, 就是书法学得好。我对于书法的爱好, 平时也就是凭兴趣写写画画, 照猫画虎。而现在才知道那是狭隘的认识, 是单一、片面的认识, 是非常好错误的认识。鲁讯曾说:“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 音美以感耳, 形美以感目”。书法是门艺术, 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是通过有规律的组合线条作用于纸上而形成的。不是简简单单地能写好字就是学好了书法, 是需要用“心”去学, 花时间去学的艺术。要想在书法上有些成绩, 首先得会观察, 观察将直接影响到写字的准确度, 只有全身心的“进入”字帖才能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做到了, 要会读贴, 读贴要读到字的笔法、字法、墨法、章法, 要读出每一笔画的特点, 读出笔画的律动和节奏。读贴读准了, 就可以临帖了, 当然, 这里的临帖不是“依葫芦画瓢”, 而是尽量准确地还原古的用笔, 临帖的时候要入贴、入骨, 这样写出来的字才“筋”“骨”“肉”俱在, 才不会和古的字看似两张皮。观察、读贴、临帖之后进行仿作, 仿到一定程度之后, 便可进行加进自己的风格进行创作。
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 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 需要花费大量的心思和精力。这是参加此次培训的老师普遍所达成的共识。所以, 作为教师, 特别是语文教师, 平时要坚持练字, 掌握这一专业技能, 不仅仅是一次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传递着一种责任, 那就是传承祖国书法传统文化的责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而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又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 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 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 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我觉得学习书法有很多益处, 它可以培养我们的艺术修养, 陶冶高尚的情操, 提高文化素质;可以逐步养成细致耐心、自觉认真的良好习惯, 同时还有益于意志的锻炼;可以学到文字、文学、历史等各种知识;可以受到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所以, 作为中国, 我们有责任继承书法这一传统, 我们有责任将它向全世界传播, 让大家都了解这门优秀的艺术。通过学习我觉得学习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临为先
会写字不等于掌握了书法艺术, 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书法的技法和知识, 才能从一般实用写字提高到以观赏为主的书法艺术创作高度。在实践中体会到, 学习书法首先是从临帖开始。既要临古帖, 拜古为师, 也要临现代的帖。但是, 为主的应临古帖、名帖。这就是们常说的“纵向取古, 横向取今”。在这方面先贤和当代大师们都论述得很清楚, 我们只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照着做就行了。例如, 明代倪苏门在《书》中说:“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为宗主, 门庭一定, 脚跟牢把, 朝夕沈酣其中, 务使笔笔俏似, 使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启功大师在给书法爱好者的信中说:“取法乎上, 仅得乎中, 取法乎中, 斯为下矣。也不知道是谁的话, 因为他有理, 就得听他的。因为咱们如果共同学习一些古代高手, 岂不更好。学现在最容易象, 但一象了, 一辈子脱不掉, 以后悔之晚矣。“写帖主要抓结构, 结构对了, 点划的姿态即使全都删除, 家也会说象某家、似某帖。”启功先生对临古、临今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临帖还有个“入帖”和“出帖”的问题。《小仓山房诗文集》中说:“不学古, 法无一可;竞似古, 何处着我。”应该说, 临帖只是学习书法的前提和方法, 是过河的“桥”和“船”, 一旦过了河, 就得走自己的路, 不能老停留在“桥”和“船”上。帖临的象了, 即“入帖”了, 怎样才能“出帖”呢?个体会到, 在“入帖”的基础上, 多选几家名帖进行临习研究, 取其长去其短, 为我所用, 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慢慢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这就是“出帖”了。
二、以勤为径
学习书法有“苦”、有“乐”, 是苦中求乐。
清“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诗句, 比较形象深刻地说出了勤学苦练的道理。传统宝库里的外财最丰富, 这个宝库对谁都是敞开大门的, 就看你去不去拿, 是拿一件还是许多件, 是拿一次还是经常拿。, 不从别那里拿来宝物是富不了的!由此看来, 只有把的天赋和好学、善学的刻苦钻研精神结合起来, 做到有才华而不浅尝辄止以全身心的投入, 废寝忘食的苦练, “退笔成山”的毅力, 博学深思的悟性, 才能在书法艺术方面才思敏捷, 得心应手, 刚柔相济, 创作出气势恢弘, 潇洒神飞, 具有自己特点和风格的好作品来。
三、以情为基
对书法艺术的喜欢和爱好, 是学好书法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一种好的书法碑帖、一幅好的书法作品, 常常是百看不厌, 百练不厌, 爱不释手, 看一次有一次的收获, 练一次有一次的提高。这就是感情所系,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没有这种爱好和感情, 是无法学好书法艺术的。我从开始练字一直看的是褚遂良贴觉得喜欢他的字所以百写不厌, 只有自己喜欢才有耐心, 心静坐下来仔细写, 由于我学的时间短字体不太好, 以后我多加练习希望更进一步。
而目前随着电脑、手机的日益普及, 传统的书写方式面临着电子商品的空前挑战, 汉字书写水平的群体化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新技术的冲击并非导致们书写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在崇尚快节奏和新鲜感的现代文化中, 们开始越来越忽略古老汉字所蕴藏的丰富艺术价值, 也逐渐钝化了对汉字独特美感的审视能力, 对传统汉字文化缺少一种心底的珍视和敬畏。针对“汉字危机”, 教育部发布通知, 要求小学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 三年级开始, 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 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 普通高中设置书法选修课程。根据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对“识字写字”部分做了一些调整, 明确要求加强写字教学, 第一学段规定“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 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 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贴”;第三学段“能用毛笔书写楷书,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对中小学生而言, 书法课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文化修养, 对于国家而言, 书法课不仅提升国民素质的要求, 更有着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滋养子孙的现实意义。所以, 大家一致认为书法教育从娃娃抓起。学生的书法教育是和老师分不开的, 要想“书法进课堂”顺利开展, 在学校里开设书法班, 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不足, 市教育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联合青海省书法协会开办了xx市首届书法教师培训班。我想这也许就是开办此次教师书法培训班的根源所在。
总之, 此次书法培训学习不仅提高了我们年轻教师的书法水平, 也对传承民族的文化艺术, 修练的涵养素质, 对今后在学校进一步开展书法教育活动具有十_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在今后一段时间中, 要尽量挤出时间, 静下心来认真思考, 积极行动, 尽快地消化和吸收培训的知识, 尽快达到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努力为书法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 第四篇:
喜欢书法应该从进师范时计起, xxx老师和xx老师的字一直以来对我都是一种仰慕。参加工作后, 由于工作激情忙于教书育, 但是, 喜欢和爱好一直没有间断过。免不了常买一些自己喜欢的帖读一读、练一练。到xx中学教书后, 还订阅了中国书法进行学习, 但由于基础太差, 好多地方总是不能理解, 动笔也是凭偶尔的兴趣而已。工作之余, 读了一些有关书法方面的书, 也临了一些碑帖。到部门工作后, 这种兴趣越来越浓, 只要认为好帖就临写一番。到*工作后, 特别是深受x爱好理念的启示, 多看、多想、多练变有了一些深层次的看法, 经xx老师的多次点拨, 使我对学习书法, 使我对书法方面的知识、认识和欣赏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就学习谈一点感想和体会。
一、重在临。
会写字的很多, 但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书法的技法和知识, 才能从一般实用写字提高到以观赏为主的书法艺术创作高度。我们学习书法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在实践中体会到, 学习书法首先是从临帖开始。既要临古帖, 拜古为师, 也要临现代的帖。但是, 为主的应临古帖、名帖。这就是们常说的“纵向取古, 横向取今”。在这方面先贤和当代大师们都论述得很清楚, 我们只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照着做就行了。启功大师在给书法爱好者的信中说:”取法乎上, 仅得乎中, 取法乎中, 斯为下矣”。不管是谁的话, 只要有理, 就得听, 学现在最容易象, 但一象了, 一辈子脱不掉, 以后悔之晚矣。“写帖主要抓结构, 结构对了, 点划的姿态即使全都删除, 家也会说象某家、似某帖。”启功先生对临古、临今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二、贵在勤。
学习书法有“苦”、有“乐”, 是苦中求乐。清“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诗句, 比较形象深刻地说出了勤学苦练的道理。书法家冯国语先生的名言“无情何必来斯世, 有好终须累此身”, 深刻地揭示了书法家的博大胸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他说:我练书法, 经过的是“五步炼狱”。龙跃天门, 虎卧凤阙, 神剑森列, 无羁走马, 皆以临为先。帖拜名师, 不慕虚名, 凝神锤造。此为一。心慕手追, 别开蹊径, 独创一格。此为二。广纳、博取、能容, 天地为师, 为师。此为三。知识、品、涵养与之并辉。此为四。悟性为第五。何为悟性?“都道悟性为第一, 我言悟性是忘机。疾风骤雨张长史, 落花飞雪僧布衣, 得骨得髓承前训, 古风古貌不随俗。顿悟本来勤中生, 胸纳百川笔自逸。”可见, 要想在书法艺术方面有所成就, 不经过勤学苦练, 不经过深钻细研和认真地体验醒悟是不可能的。但是, 光靠“闷着头”苦练也是不行的, 还有一个学练的方法、窍门问题。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说:字不是“练”好的, 是“学”好的。学就是拿, 拿就是学。要想着自己是“写字”的, 而“字”写得最好的是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古, 如果不老老实实地向先贤们学习, 不坚持到传统宝库中去拿宝, “字”是写不好的。又说:马无夜草不肥, 无外财不富。就学习书法来说, “外财”就是向外学习, 向外的优点学习, 把外的好东西都吸收甚至“抢”过来。不向外学习, 就不能丰富和造就自己。在“发外财”中, 传统宝库里的外财最丰富, 这个宝库对谁都是敞开大门的, 就看你去不去拿, 是拿一件还是许多件, 是拿一次还是经常拿。, 不从别那里拿来宝物是富不了的!由此看来, 只有把的天赋和好学、善学的刻苦钻研精神结合起来, 做到有才华而不浅尝辄止, 以全身心的投入, 废寝忘食的苦练, “退笔成山”的毅力, 博学深思的悟性, 才能在书法艺术方面才思敏捷, 得心应手, 刚柔相济, 创作出气势恢弘, 潇洒神飞, 具有自己特点和风格的好作品来。
三、恒在情。
对书法艺术的喜欢和爱好, 是学好书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一种好的书法碑帖、一幅好的书法作品, 常常是百看不厌, 百练不厌, 爱不释手, 看一次有一次的收获, 练一次有一次的提高。这就是感情所系,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没有这种爱好和感情, 是无法学好书法艺术的。
情感因素在书法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 书法就是讲功力和情性。有很多老同志功底很好, 但情性不行, 写得很死、很板。功力是技法性的, 情性是精神性的, 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这也就是们常说的要以心境平和、不激不厉的心态来进行书法练习。这就既要有功夫, 掌握规矩法度;又须见情性, 奔轶绝尘, 蹈乎大方而不逾矩。所谓心手双畅, 功情两全。使心之所想、情之所感、意之所托、笔之所动跃然纸上, 完成挥洒才情、表露气质、张扬个性和扩散美感的生动过程。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