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潮州俗语之民间传说
2025-10-05 05:23:42 责编:小OO
文档
潮州俗语之民间传说

——文章来源:潮州城市通

潮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支涓涓细流,在潮汕地区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下,于漫漫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潮州民俗文化独特,蕴涵浓郁的中古遗风,潮州因而被汉学家誉为“中原文化的典橱”。而潮州俗语又有着怎样的民间传说呢?

潮州俗语部分来自人物掌故或民间传说。人物掌故的出处,包括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和传统的小说戏曲,前者更具地方色彩,后者由于融入地方方言,押韵上口,使传统文化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起了传播作用。如“前门夏雨来,后门夏秀才”就来自我们所熟悉的民间故事《夏雨来》 。

“观音生雅一块败”是用来指美中不足。观音“败”在哪里?众所周知,南海观音的塑像总是刻画得美轮美奂。然而,细心观察一下,观音菩萨竟长着一双大脚丫。在崇尚“三寸金莲”的社会里,这双大脚当然不尽人意了,因而是“一败”。这里头还有个故事。据说观音菩萨原来是个男身,大慈大悲。他为了解救民间一切苦厄,经常去云游四方。有一次,他走着走着,忽然听到一间民宅里传来了声声痛苦的呻吟声。仔细一听,原来是一个孕妇难产,而家中亲人又不在身边。这孕妇边哭喊着边祈祷观音菩萨前来解救她的厄难。菩萨一听,这孕妇却也心诚。只是待要进去,自已又是男身,多有不便。左思右想,顿生一计,摇身一变,化作一位俊俏的接生婆模样。只是匆忙之间,脚板子忘了变化,便走了进去。在菩萨帮助下,产妇顺利产下一男婴。那产妇对菩萨感恩戴德,但菩萨被产妇身上秽气一冲(也就是我们说的“目着产”),再也变不回原来的样子。所以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女人身、男人脚。潮汕人也从这个传说演绎成了这句俗语。

“今年番薯唔比旧年芋”意思是比喻事物不断在变化,不能以老眼光来看待新事情。它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从前有一个贪婪狡猾的地主,他既要长工干活,又想方设法不付工钱。某县有兄弟两人:哥哥比较老实,叫阿芋;弟弟聪明能干,叫番薯。有一年,阿芋到地主家做长工,地主与他约法三章,到年底要回答他三个问题,否则全年的工钱全部扣除。阿芋答应了,早出晚归为地主干活。到了年底一听地主提的三个问题,哑口结舌,回答不出,只好空着手回家。弟弟番薯问明情况,明年代替哥哥到地主家做工。地主又提出相同的约定,番薯满口答应,但声明要双倍的工钱。地主心想反正到年底他一分钱也拿不回去,就答应了。转眼年底到了,地主悠悠然一脚跨进门槛,一脚留在门外,要番薯猜他究竟要进来还是要出去?番薯说:“你要出去。”边说边把地主抱到外面。地主说:“你怎能抱我呢?”番薯不慌一忙地说:“你的苦力事不都是我干的吗,抱你一下合情合理。”地主又提出另一个问题:“你知道天有多高么?”番薯笑着说:“天有两个屁股高。”“胡说,你有何证据?”“老爷,这可是你自己说的,你不是常说你媳妇在洗衣服时屁股翘得半天高吗?那翘两个屁股不就是顶着天了吗?”地主无话可说,只得指着自己的脑袋,提出最后的问题:“我的脑袋有多重?”番薯一听,跑去拿了一把锋利的刀和一把秤,朝地主的头左看右瞧,说:“据我估计,你的脑袋刚好十八斤重。如不信,可砍下来秤一下。”说完就提刀向前,吓得地主连连后退,惊叹道:“今年番薯唔比旧年竽。”并把双份工钱如数奉还。

“无好家神通外鬼”意指吃里扒外,胳膊往外拐。这个俗语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  相传某乡有一户贫穷人家,生活十分困难,常常缺米断炊,过年过节也只能向人家借一点钱勉强度日。他家的灶神(司命公)总觉得供奉的东西太少了,不若大户人家,有肉有菜。于是越想越生气。某日,阎王要抓一个替死鬼。正巧这事被灶神得知,他觉得报复的机会来了,竟然跑去向鬼差“推荐”自家的主人。可恨这位“家神”不但没有保佑这家人幸福,反而串通鬼差要来害自已人。幸好灶神的所做所为都为主人梦中获悉,醒来后气愤万分,遂将灶神牌位扔出门外,连声骂道:“无好家神通外鬼!”

“凡事学大丈”意指做事心中无数,盲目跟从。“大丈”本指大姨父,潮汕习俗大人跟小孩称呼对方以示尊敬,所以襟弟称襟兄也称“大丈”。  “凡事学大丈”这个俗语,源出民间流传的一则“傻女婿故事”。传说以前有一位傻女婿要到岳母家祝寿,妻子怕他出洋相,便告诉他:“大姐夫是个知书识理的人,到了我妈家,你就跟他学着做就行了。”翌日,到了丈母娘(岳母)家,傻女婿便细心注意大女婿的一举一动,认真模仿。在筵席上,大女婿举杯向丈母娘祝寿,他也举杯祝寿;大女婿为丈母娘夹菜,他也夹菜;规规矩矩,很有风度。丈母娘心想小女婿虽没读书,也甚懂理,心里很高兴。席间大女婿掰分一粒蚶吃,并用手帕将蚶壳包下,然后又吃豆粉汤。小女婿一不留心没看清楚,以为大丈吃蚶是连壳吞下,心想这可能是礼貌吃法。于是,也拿了一粒蚶放进嘴里,拼命往喉咙里咽。这谈何容易,他被哽得好苦。大女婿见襟弟这般傻相,忍不住大笑一声,谁料刚吞下的豆粉丝从鼻孔中喷了出来。傻女婿见状,惊惧万分,忙把蚶壳吐出,连连说:“大丈啊大丈,你那‘吞涎’已经把我哽得半死。这一着‘牛囝穿鼻’我确实学不来!”弄得大丈哭笑不得,众人却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潮汕人比喻某些人做错了事之后决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个人下定了决心,总是用“斫断手指头”这个俗语。唐朝玄宗年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当时的名将张巡守睢阳城,浴血奋战。但寡不敌众,只好派手下大将南霁云向其它城守将讨救兵。南霁云带了三十名骑兵,奉命突围到附近的临淮关搬救兵。敌军数万人发现南霁云等的踪迹,就四面拦截,不放他过去。南霁云左右驰射,人马所到之处,好象闪电一样,倏尔明灭,使得敌军神摇目眩,不知所措。南霁云突围成功,到达淮阳时只损失两名部下,唐朝的将军们都妒忌张巡的威名,坐视其败,不愿伸出援手。临淮的守将贺兰进明,尤其如此。南霁云苦口请兵,贺兰进明只是不答应。南霁云悲愤之至,在宴会中拨出佩剑,砍断一只手指,鲜血淋漓地斥责贺兰进明自私,座中人不禁为之泪下。睢阳城破,张巡、南霁云等被俘不屈,以身殉国。潮阳及澄海都建有双忠公祠,以纪念张巡和许远。而南霁云“斫断手指头”的这个典故,也随之流传。但其语义已有所演变。

“识字掠无蟛蜞”是广泛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句俗语。意思是指循规蹈矩、照书行事者反而干不好事情。  “识”字音读“北”,义为识别。  康熙年间,清为了对付郑成功的复明活动,遏止海上武装力量与沿海民众的联合,实行了消极的靖边——海禁。当时潮汕沿海居被内迁五十里。整个韩江三角洲的饶平、澄海、潮州人民,皆在迁徙之列。沿海地带,划地筑堤为界,限期迫迁,边民越界出海捕捞者杀。告示出后,识字怕死的不敢越界到海滨谋生;有些不识字的深夜照样越界,捕了鱼虾蟛蜞,卖了钱,勉强度日。这样,识字的反倒吃亏。于是,这句话就这样传开了。

“乘风叩橄榄”,是流传于潮汕各地的俗语,也是潮汕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实事。作为俗语,它嘲弄那些乘机捞一把的不良现象或趁火打劫的不法行为。作为史实,它曾发生于盛产橄榄的地方。  “乘风”的“风”,指的是台风。“叩橄榄”则是偷盗的行为。橄榄,是潮汕的土特产。潮汕橄榄品种繁多,驰名海内外的名优橄榄,有潮澄饶交界一带的乌种橄榄、潮阳金玉芦塘的三棱橄榄和揭西凤湖橄榄等。由于橄榄用途广,价值高,历来果农喜欢种植它,“鼠贼仔”也蓄意偷窃它。  澄海隆都南溪村有民谣:“南溪阿妈多,无好仔弟担阿妈去卖。”橄榄与“阿妈”音近似,“阿妈”即橄榄。而担阿妈去卖的仔弟,自然不是好仔弟。“无好仔弟”指的处那些愉“叩橄榄”的“鼠贼仔”。  当地人说,收获橄榄从来都是摘取,不是“叩”。“霜降,橄榄摘落瓮。”这农谚指明两点:一说收获橄榄季节是霜降;二说收获橄榄的方法是摘。摘取橄榄还要有相当的技术。一般是用1条竹藤制成的软性长梯,每梯格约1米,最长的梯有18格,即18米。操作人把梯倚于树冠边,顺梯爬上去后,用脚夹住梯格,手抓树枝,采摘橄榄,放进身后勾篮。摘取时最怕有风,更怕大风,因风吹树枝摇,操作人有危险,同时风吹树摇橄榄掉,掉下来的橄榄易损伤,不能久藏。只有“鼠贼仔”才“乘风叩橄榄”。因为台风到来,果园无人摘橄榄,“鼠贼仔”就乘此机会,用竹竿或石头偷“叩”橄榄。这样,风刮加偷“叩”,橄榄落满地,“鼠贼仔”偷走一部分,还剩下很多,风后园主巡查也弄不清是被风吹落,还是被人偷叩。“鼠贼仔”自以为这是其得意之作。但时日久长,终被发觉。这“乘风叩橄榄”就成了广为流传的俗语。如今,人们对于那些层层加码的乱收费等不正之风,也比如为“乘风叩橄榄”。、

俗语:庵埠老爷大细目“指对人对事不公正,偏心眼。从前有两个乞丐,都是一条腿“大脚胴”,即患有“象皮腿”之病。他们四处求乞,夜宿宫庙。有一次,乞丐甲在庵埠的仙溪神庙里过夜,半夜时分,恍惚间见“老爷”走下来对他说:“弟子一只靴,剥去吊大厅。”天亮醒来,正要抬起病腿,忽觉病腿消肿,奇迹般地痊愈。他马上把喜讯前往告知乞丐乙。乞丐乙见乞丐甲健步走来,本觉惊奇,一听,大为欢喜。晚上也来到那个神庙睡觉,希望“老爷”又显灵,不过这次神爷说的话却是:只靴吊在大厅中,弟子剥去凑成双。”乙惊醒后,觉得下肢沉重,一摸才知原来那条好腿也患了病。从此拖着两只浮肿的大脚胴到处行乞。逢人便骂“庵埠老爷大细目”。久则久之,就作为一句俗语在潮汕一带流传开了。

“半夜出阵日”这个俗语指的是十分意外的喜事突然降临。典出澄海出门村的唐伯元。唐伯元是甲戌科进士,官至吏部郎中。民间传说:唐伯元原是天上的文曲星。就在唐吏部出世那夜,他家门口的水井滚沸了,人们都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果然,凌晨过后,漆黑的夜空忽然间彩云朵朵,红光闪闪,宛如昼夜,村人都十分惊讶:“半夜出阵日啦!‘这时唐家产下一个婴孩,过一会儿,彩霞红光便自动消失了。从此,潮汕便有了这个俗语。

潮汕俗语“多钱多功德”意思是指花的钱财多,得到的实惠也就多。明朝万历年间,潮州枫溪出了一个才子,叫做吴殿邦。此人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尤工书法。早年,吴殿邦在考中进士之前,在家乡卖文鬻字为生。他的字,都有一定定价。例如一副对联,收润笔费六两银子,一分一毫也不能少,谁也不例外,有一次,一个尼庵里的住持找到吴殿邦,要求吴殿邦给尼庵写一副对联,但只给了四两银子。吴殿邦微微一笑,接过银子便挥笔写道:“一条笔直,两片齐开。”围观的人都哗然大笑。这对子实在太粗俗了,这住持羞得不得了。要求吴殿邦重新写一对,吴殿邦说:“俗话说‘多钱多功德’,难道不明白?”这住持有办法,只好再掏出二两银子补足。吴殿邦也就提笔续写道:“一条笔直天界路,两片齐开慈悲门”,成了一对禅味十足的佳对。

潮汕俗语“假力洗茶渣”,用另一句潮汕俗语解释,指的是“力唔是势输过惰”,也就是指不该干的事情你去干了,结果是吃力不讨好。潮汕工夫茶遐迩驰名,茶具小巧玲珑,十分精致。据说冲茶用的茶壶,茶渍越厚,冲出的茶越有味,这茶壶价值越高。当时,潮汕有一户人家,有饮茶之风。家中的茶壶已经传了三代,这茶壶看起来腻腻的,壶内的茶渍也已经织积了粘乎乎的一层。这茶壶,将一些白开水倒进去,也能筛出来清冽香醇的茶。所以,这一家人将它看成传家宝。这一年,这家人娶进了一个媳妇。媳妇过门的第三天便开始料理家务。这一天。家翁出门。这媳妇一看,家翁平日里喝茶的茶影视业竟如的脏。于是,便把一整套茶具一古脑地搬出来清洗。等到家翁回来,一看,真是哭笑不得,便说:“你真是假力洗茶渣。”新媳妇丈二金刚一一摸不着头脑,不知家翁责备她是何事。后来“假力洗茶渣”便流传开来,成了一句俗语。

“好耳听石二”常用来形容人听错了话,领会错了意思。关于这个俗语,还有一个故事。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两个小偷悄悄地翻过庵堂的高墙,爬到屋顶上,想要到尼姑的厢房里行窃。他们分好了工,年纪较大的在外头把风接应,年纪较轻的钻进房里。这进四周一片黑暗,伸手不见五指。这个小偷边走边摸索,摸了很久,才发觉前面是尊佛像,心中一惊,原来弄错了地点,这里不是厢房,而是佛堂。便自言自语地说:“糟了,是佛!”房顶上的小偷年纪大了一点,耳朵有点背,再加上做贼心虚,慌里慌张,听不清楚,以为是摸到秫(糯米)。就低声问:“是秫?”下面的小偷本来就生气,听上面的这么回应,没好气地回答说:“好耳!”上面的贼正希望下面的贼多拿一点,一听十分高兴,连连说:“石二,每人六斗。”  后来,这两个小偷都老了,不再行窃了,便把这个笑话给抖出来。于是,民间便有了“好耳听石二”这惯用语。

详情请登陆韩江通的官方网站http://www.hanjiangtong.com/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