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归嵩山作阅读诗歌的中间两联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答案
2025-10-08 02:19:00 责编:小OO
文档
    篇一:归嵩山作阅读诗歌的中间两联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答案

1.请简要分析颔联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 

2.这首诗的情感写得很有层次,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情感变化。(4分) 

3.请就颈联中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作简要赏析。(4分) 

4.有人对尾联中“闭关”一词甚为赞赏,认为这个词一语双关很是巧妙。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闭关”的理解。(4分) 

5.诗歌的中间两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列举其中一种加以分析。(5分) 

6.元朝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清代沈德潜也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试就本诗在写景抒情方面谈谈你的理解。(6分) 

7.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 

1.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的心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 

2.颈联的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感情? 

3.末联写山之高,点明了和不问世事的宗旨。 

4.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第三联。 

5.全诗是怎样围绕题目中的“归”字来表现的?请简要说明。 

三、 

1.请简要分析颔联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5分) 

2.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来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

一、

1.①拟人。②这两句以“如有意”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③表面写物,实则写人,表现诗人归山时悠然自得之情。 

(拟人手法、解释其运用、思想感情各1分。)(以下答案可酌情给分:比喻:流水句比喻一去不复返的意思,表示归隐的坚决态度。) 

2.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 

②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 

③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感又趋向冲淡平和。 

3.①诗人选取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四种适合自己心境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野外傍晚秋景图: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瑟的秋山。(2分)②这图景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诗人落寞凄清的心境。(2分) 

4.①“闭关”二字语意双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蕴含与世俗绝交、不再过问社会人事之意。(2分)②“闭关”二字点明了辞官归隐的宗旨。从“闭关”二字中,我们再次看到了诗人此时的心情又趋于淡泊恬静。(2分) 

5.答案一:此诗颔联运用拟人手法。(1分)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2分)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2分) 

答案二:此诗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2分)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2分) 

6.整首诗写景抒情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2分)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2分)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2分) 

7.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②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③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绪又趋向平和。(分三点,每点情感1分,分析1分。) 

二、1.水鸟 

2.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越感到凄清的心境。 

3.归隐之高洁与世隔绝 

4.第三联寓情于景,作者通过对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景物的(或答成“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也可),描绘出暗淡凄凉的意境,烘托了诗人凄清的心境。 

5.本诗围绕“归”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描写河川环绕这绵延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表现其归隐后安详闲适的心境,颔联写“水”和“鸟”有情,表现其悠然自得的心情和归隐的坚决态度;颈联继续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尾联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和行为,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 

三、

1.①拟人。②这两句以“如”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③表面写物,实则写人,旨在表现自己归山时悠然自得之情。(“拟人”1分。解释其运用2分,思想感情2分。)(以下答案可酌情给分:(1)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感;(2)比喻:流水句比喻一去不复返的意思,表示归隐的坚决态度。) 

[1] 

 更多有关   的资料 文章录入:1216584714责任编辑:1216584714相 关 文 章 篇二:归嵩山作阅读诗歌的中间两联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答案

[注][注]①王维(701 -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辐川别墅。善画人物、丛竹、山水。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迢递:形容山峰高远的样子。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1.请简要分析颔联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2.这首诗的情感写得很有层次,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情感变化。(4分)3.请就颈联中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作简要赏析。(4分)4.有人对尾联中 闭关 一词甚为赞赏,认为这个词一语双关很是巧妙。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 闭关 的理解。(4分)5.诗歌的中间两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列举其中一种加以分析。(5分)6.元朝方回说: 不求工而未尝不工。 清代沈德潜也说: 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 试就本诗在写景抒情方面谈谈你的理解。(6分)7.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参:1.①拟人。②这两句以 如有意 和 相与还 赋予 流水 和 暮禽 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③表面写物,实则写人,表现诗人归山时悠然自得之情。 (拟人手法、解释其运用、思想感情各1分。)(以下答案可酌情给分:比喻:流水句比喻一去不复返的意思,表示归隐的坚决态度。)2.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 ②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 ③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感又趋向冲淡平和。3.①诗人选取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四种适合自己心境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野外傍晚秋景图: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瑟的秋山。(2分)②这图景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诗人落寞凄清的心境。(2分)4.① 闭关 二字语意双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蕴含与世俗绝交、不再过问社会人事之意。(2分)② 闭关 二字点明了辞官归隐的宗旨。从 闭关 二字中,我们再次看到了诗人此时的心情又趋于淡泊恬静。(2分)5.答案一:此诗颔联运用拟人手法。(1分)把 流水 和 暮禽 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2分)两句表面上是写 水 和 鸟 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2分)答案二:此诗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2分)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2分)6.整首诗写景抒情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2分)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2分)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2分)7.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②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③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绪又趋向平和。(分三点,每点情感1分,分析1分。)二:(1)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 、 ,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的心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2)颈联描写的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感情?(3)末联写山之高,点明了 和 不问世事的宗旨。(4)请从 景 与 情 的角度赏析第三联。(5)全诗是怎样围绕题目中的 归 字来表现的?请简要说明。参:(1)水 鸟(2)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越感到凄清的心境。(3)归隐之高洁 与世隔绝(4)第三联寓情于景,作者通过对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景物的描写(或答成 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也可),描绘出暗淡凄凉的意境,烘托了诗人凄清的心境。(5)本诗围绕 归 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描写河川环绕这绵延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表现其归隐后安详闲适的心境,颔联写 水 和 鸟 有情,表现其悠然自得的心情和归隐的坚决态度;颈联继续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尾联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和行为,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三:1.请简要分析颔联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5分)2.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来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参1. ①拟人。②这两句以 如 和 相与还 赋予 流水 和 暮禽 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③表面写物,实则写人,旨在表现自己归山时悠然自得之情。( 拟人 1分。解释其运用2分,思想感情2分。)(以下答案可酌情给分:(1)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感;(2)比喻:流水句比喻一去不复返的意思,表示归隐的坚决态度。)2. 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②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③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绪又趋向平和。(分三点,每点情感1分,分析1分。)四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 有我之境 和 无我之境 两种。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请从 有我之境 的角度赏析颔联。(5分)2.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随着归山途中景物的转换,作者的心情也有所变化。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参1.颔联里,作者移情于物,把 流水 和 暮禽 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绵延茂盛的草木丛中栖息,它们好像和 我 结伴而归。作者归山,心情悠然自得,所以眼中景物都变得有情有义。2.①首联、颔联中, 去闲闲 如有意 相与还 ,体现了作者安详闲适、悠然自得的心情。②颈联中, 荒城 古渡 落日 秋山 ,构成了一幅萧瑟、荒凉的秋景图,烘托出作者越接近隐居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③尾联中, 归来且闭关 ,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世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主旨,这时感情又趋向闲淡平和。译文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赏析:《归嵩山作》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恬静淡泊的闲适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尾联写山之高,点明作者的归隐地点和归隐宗旨。全诗质朴清新,自然天成,尤其是中间两联,移情于物,寄情于景,意象疏朗,感情浓郁,诗人随意写来,不见斧凿之迹,却得精巧蕴藉之妙。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 相关阅读:篇三:归嵩山作阅读诗歌的中间两联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答案

 诗歌阅读训练及答案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诗歌阅读训练及答案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诗歌阅读训练题 1、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 .诗的首联是怎样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小题1]诗歌的中间两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列举其中一种加以分析.[小题2]元朝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 清代沈德潜也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 试就本诗在写景抒情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题目和参——精英家教网——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小题1】诗歌的中间两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列举其中一种加以分析。(5分)【小题2】元朝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清代沈德潜也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试就本诗在写景抒情方面谈谈你的理解。(6分)

  【小题1】颔联运用拟人手法。(1分)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巢穴中去栖息,他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儿归。(2分)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2分)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瑟的秋山。(2分)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2分)【小题2】整首诗写景抒情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转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2分)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2分)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自然的特点。(2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这道题目第二联主要用的是“拟人”的手法,第三联用的是“寓情于景”的手法,答题时按着先阐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的效果的步骤答题。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风格的考核的题目,重点是“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那就结合诗句分析哪些地方体现这种风格特征即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共4分)轻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结合全诗,说说“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0.阅读下面的散曲,回答问题。(8分)子 规①吴融②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注:①子规:杜鹃鸟的别称,鸟嘴呈红色,叫声类似“不如归去”。 ②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受牵累罢官,流寓湖湘时写下本诗。【小题1】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子规”常用来抒发_____________之情。(1分)【小题2】颔联写景有何特点?试做简要分析。(4分)答:【小题3】本诗是咏物诗,主要突出了物的什么特点?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张九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小题1】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瀑布图?(3分)【小题2】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4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浑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小题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小题2】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①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③烟景有谁争?注:①蝴蝶:用典,出自“庄生晓梦迷蝴蝶”,指梦境的美妙快乐。②“自是”是“是自”之意。③五湖:用典,春秋时,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泛五湖而去。【小题1】颔联历来被名家誉为抒情佳句,试分析这一联是如何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5分)【小题2】本诗除抒发强烈的思乡之情外,作者还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后两联分析。(6分)

 

   下列诗句,抒发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b.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c.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李益)d.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潮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成口张状,故称。 【小题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3分)【小题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苦雨初霁李觐积阴为患恐沉绵,革去方惊造化权。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泥土渐少车声活,林薄①初干果味全。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注】①林薄,指茂密的丛林草木。【小题1】颔联是怎样表现“初霁”景象的?(4分)【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心理变化的过程。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