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2月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孙中山悼念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队伍役并寿”。党的火种在全国境内到处散播,到黄花岗时,火种已不再是火种,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已经无法再浇灭它了;随后到了四川保路运动,紧接着之火借着之风,愈烧愈烈,直接向十月十日的武昌定点烧去而去。虽然黄花岗只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的一小部分,但它为中国人民民主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
黄花岗原方案为兵分十路同时,但是太仓促了,并且清军进行了严密布防,前改为四路起兵,但最后五点半发动时,姚雨平、陈炯明、胡毅生三路都没有发动,实际上只有黄兴一路120人左右孤军奋战。但军士气不减,直接冲进两广总督衙门。卫兵当时正在吃饭,突然遭到攻击,来不及抵抗就四处逃走了。总督张鸣岐趁乱从阁楼的屋顶上逃走,捡回一命。随后黄兴放火焚烧督署,再从东辕门杀出,不巧的是与李准派来的大队清兵发生遭遇战,伤亡惨重,大部分人战死,小部分被俘,黄兴也受了伤。
黄花岗中的主要组成元素是处于这个特殊年代的进步青年,其中包括留学生、海外侨胞、记者、教师、工人、农民、军人,他们都是来自社会各界精英,这些进步青年对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强烈不满,他们迫切希望进行社会改革,最终他们选择了舍身取义,有一句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党人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去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他们为了和中华民族的未来,毅然走向最前线。孙中山对这些者的牺牲感到非常的惋惜,他说:“吾当精华,付之一炬。”但是先烈们的鲜血并没有白流,这次虽然悲壮地失败了,却唤醒了广大民众,成为辛亥的序曲。
黄花岗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为武昌奠定了基础,在党人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曾经说过政权是从杆子中出来的,这次给后来的军进行上了深深的一课,彻底改变了军官兵们的观念,即无论上级指挥官是否被杀或被捕,所有者都必须按照原计划行动。和黄花岗一样,武昌发动前指挥机关也遭到破坏,种种不利的偶然因素不比黄花岗之役少,负有直接指挥责任者被捕的被捕、逃跑的逃跑,但是中的下级军官仍然根据原先的约定,毅然打响了第一,随后各路者纷纷响应。靠的是大家的自觉性,这些下级官兵的具体行动,就吸取了黄花岗的经验教训,各同志达成共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以死一搏,所以当天天晚间工兵营的声一响,驻城内外的同志,同时响应,几小时之内,城内的重要据点都被占领。这和黄花岗的十路进攻的准备最后只有一路发动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了。
黄花岗这些党人为了民主的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精神,以及党人的生命与热血扩大了民主的影响,也从根本上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黄花岗的这些烈士们虽然没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却以拿笔的手拿起了杆子,与清军的正规抗衡,他们用理想作为支撑,用自己微弱的力量与强大的对手战斗。他们崇高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投身于,唤起了当时处于低潮的民主,极大地促使这个落后腐朽的封建王朝在武昌的声中迅速覆王,推进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