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宁波市“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思路及主要任务
2025-10-08 02:19:40 责编:小OO
文档
宁波市“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思路及主要任务

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五月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全面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作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既是工业领域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体现,也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既是坚持科学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我市工业竞争力、实现工业由大变强的根本途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智造强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发挥工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引擎作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为目标,以自主创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和大企业建设为重点,突出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创新链,加快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驱动型、“两化”融合型、开放带动型、效益提升型、产业集群型、绿色低碳型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宁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目标是:加快推动从“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加快实现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基本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全国工业转型升级先行区、国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内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具体目标如下: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70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以上(按不变价格计算);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24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0亿元,均基本比“十一五”期末翻番;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突破2000亿元,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万元/人•年,工业投资力争达到6500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70%。

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左右;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 ;专利授权量超过500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500件;国家级技术中心达到12家;力争使一批重点企业在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力争到“十二五”期末,规上新兴产业产值达到6000亿元以上,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0%;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左右,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6%左右 。

产业集聚能力取得新提升。“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升级,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形成一个年销售收入超4000亿、两个超2000亿、五个超1000亿的大型产业集群。

企业梯队建设跨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形成组织结构合理的工业企业梯队。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2000家左右,其中超十亿元的达200家左右,超百亿元的达20家左右,超五百亿元的达5家左右 。

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飞跃。“十二五”期间,要突出提升工业项目能效和能耗水平,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的废水、废气和固废排放达标率完成核定下降目标;年耗标准煤万吨以上的新建和已建工业项目能耗对标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十二五”期间,对列入工信部、省、市落后产能淘汰目录的,按规定期限完成,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三、重点产业

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紧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两大领域,着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海洋高技术、设计创意等四大新兴产业,着力改造提升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电工电器等四大优势产业,加快构筑“4+4+4”现代工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四大战略新兴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是处于成长期的新产业,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培育一批迎合世界技术浪潮、增长潜力大的战略新兴产业,形成未来一段时期的主导产业和长期的经济新增长点,对于我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突出作用。“十二五”时期,要按照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战略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二)积极培育四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是处于初创期的新产业,代表了产业发展的长期方向,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经济新增长点。发展新兴产业对于形成长期产业发展梯队、推动区域经济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产业升级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部分新兴产业在我市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十二五”时期,要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海洋高技术、设计创意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使其成为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现阶段传统支柱产业在我市工业发展中起着支柱作用。

(三)改造提升四大优势产业

现阶段优势产业在我市工业发展中起着支柱作用。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是增强区域工业经济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十二五”时期要围绕优势产业推进转型升级,其中以纺织服装、电工电器、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的优势产业要以集约化发展推动高端发展,以石化主的临港重化工业要在深化发展中向高加工度发展,要有效发挥临港产业之间及其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在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开发新产品方面形成互动,再创优势产业新优势。

四、主要任务

加强创新驱动、融合引领和开放带动,着力推动渐进式和跨越式创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高层次与高水平开放;通过积极建设重大项目、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和低碳工业,加快形成工业投资新结构、加快形成企业组织新格局,加快发展产业组织新形态,努力开创绿色发展新局面,在工业现代化道路上迈出实质性的新步伐。

(一)加强创新驱动,推动渐进式与跨越式创新

一是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在深入实施“两创示范企业”培育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选择一批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重点培育发展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市、区)级“创新型企业”。二是积极发展产业联盟,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孵化器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三是深入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自主标准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积极引导我市工业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修制订,加强标准化研究机构、标准化技术组织、标准化专家队伍和标准化公共平台建设;构建“技术、专利、标准、品牌、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依托块状经济特色,积极打造区域品牌;加快建立和培育品牌认证、咨询、评价、检测等中介机构,加快发展品牌联盟,逐步健全品牌发展服务体系。

(二)加强融合引领,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一是加快智能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和“两化”融合技术突破,促进“两化”高水平融合。加快物联网试点推广,积极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二是着力推进企业“两化”融合。支持企业在采购、供应、技术、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建设信息管理系统。鼓励以大型企业为中心,建立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系统,联结上下游企业,实现企业之间因外购、有效促进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集成。三是大力推进重点行业“两化”融合,积极推进区域“两化”融合。根据行业发展特点和分类指导原则,制定不同行业信息化实现方案;重点依托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等,打造智能化的工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一批“两化”融合支撑体系较为完善的现代工业园区。 

(三)加强开放带动,推动高层次与高水平开放

一是加快资本、技术和人才等高端要素资源“引进来”。着力引进高端资本要素,创造有利条件,重点支持国内外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支持和鼓励国内外资本参与我市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二是创新“走出去”方式,加快集群、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着眼于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要素,支持我市企业在海外建立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群“走出去”,进一步解决过剩生产能力。三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推进工业品市场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动企业“出口转内销”;鼓励企业拓展国内销售网点,推广网上产品展示、网上采购、网上交易、网上结算和网上服务。加快出口产品结构调整,继续加大传统的机电产品、石化、装备、新材料等产品的出口力度,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高端化。 

(四)建设重大项目,加快形成工业投资新结构

一是围绕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设。在主导型和初创型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实施产业投资项目,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积极筹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动态储备库,每年编制主导型新兴产业和初创型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年度计划,重点实施一批对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推进作用的项目。二是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领域技术改造。实施“双百技改计划”,每年组织实施一百项重点技改项目,项目年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实现主要行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支持“4+4+4”产业的技术改造项目,支持大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工业低产田改造”、产业链技改、节能技改等。三是切实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向重点投资领域集聚。努力优化重点产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切实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促进工业投资资金来源结构优化。

(五)建设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企业组织新格局

一是着力发展一批代表大产业发展高度的标志性企业集团。实施“百强企业培育计划”,重点选择100家左右代表产业发展高度或细分行业发展高度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重点支持我市现有百亿级企业集团兼并重组和业务整合,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支持具有发展为标志性企业集团潜力的重点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兼并重组、海内外并购、海内外上市等方式做大做强。二是大力发展一批代表(细分)行业发展高度的龙头性大型企业。重点选择一批行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行业带动性较强的企业集团或专业化骨干企业加以培育。三是积极培育一大批发展潜力大的成长性中小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重点选择一大批发展前景好、成长性高、具有一定行业地位、特别是在新兴产业领域内的中小企业加以培育。四是着力创建一批管理现代化示范企业,加快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六)建设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产业组织新形态

一是大力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积极推动纺织服装、家电等传统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这类块状经济的集聚优势,重点培育行业龙头,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块状经济的升级;积极推动石化、钢铁、造船等临港重化工业块状经济的整合提升,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构筑协作配套体系;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集群,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构筑完整产业链条,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向园区集聚,适当提高入园准入标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打造集聚优势。二是着力推动园区整合提升,纵深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向纵深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作,重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实施重大创新项目、重点技术攻关,积极推进项目与高端技术嫁接,促进特色产业基地成为技术创新高地;加快构建共性研发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为特色产业基地企业提供服务。三是积极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充分依托港口、专业市场、保税平台和高等院校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七)建设低碳工业,加快开创绿色发展新局面

一是实施“千百十”节能工程,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实施“双千”节能工程,推进全市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1000家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水平提升;实施百家企业节能监督计划,对100家重点企业能耗进行动态跟踪,定期分析;二是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梯度转移。逐步完善落后产能淘汰机制,逐步采用差别电价等市场化手段推进落后产能淘汰,促进落后产能加快退出市场。对我市范围内列入工信部重点落后产能淘汰名单和列入全省淘汰落后产能目录的6大行业、94项工艺技术,将按规定予以淘汰;根据我市实际,开展对不锈钢、钢铁、铜冶炼等高能耗行业的整治,逐步淘汰该类产业的落后生产能力。三是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为抓手,积极推进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