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完善黑龙江省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要素投入机制的对策研究
2025-10-08 02:19:41 责编:小OO
文档
摘 要:黑龙江省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要素投入是指引导和制约园区生产经营决策并与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的相应方式,是决定园区运作经营行为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从省级农业园区的资金投入、人才利用、科技创新和土地流转四方面来介绍要素投入机制的运行现状,研究过程中发现存在后续投入资金不足、科技力量支撑乏力、缺乏常态性专业技术人才等问题,需要通过引导多元化投资体系、依附研盟提升技术水平、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等方式来缓解此状况。 

 

  关键词:要素投入;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60-02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科技园区建立的雏形是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和省农科院分别建立的自己的农业科技示范角,1998年以后经过国家科技部、农业开发办、财政部分别立项,先后启动的牡丹江高效农业示范区、哈尔滨南岗区红旗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等多数农业科技园区。2000年以来,在陆续建立以现代集约型农业和高新技术应用示范带头作用的这些园区在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引种优良品种、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培养了高新技术队伍。2003年开始依托相关大学、农业科研院所及农业推广部门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初步探索我国北方现代农业之道路。2012年,在黑龙江省印发的《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中,按照、省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具体部署,加强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的规范化管理。目前,黑龙江省已有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已经发展到34个。2015年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发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工作的通知》,更是将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推进一个新的格局。 

  一、要素投入机制运行现状 

  1.资金投入机制 

  此机制是采取完全投入和补贴投入相结合的方式,整合项目资金,为园区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一是专项投入,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融资性担保公司财政注入资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培训资金由财政负责筹集投入[1]。二是补贴投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设备购置、科技服务组织建设与订单农业企业建设,如安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成立自筹投资管理公司,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机制。目前省级园区建设与发展大部分由出资,企业投入则是各金融机构、农业公司等投资,社会融资则是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参与投资。截至2015年,园区投资总额累计达到29.12亿元,其中,投入4.92亿元,企业内资为22.71亿元,社会融资为0.83亿元。 

  2.土地流转机制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与耕地水平高于国家平均值,现有耕地l 594.4万公顷。土地流转主要有土地租赁、股份合作、反租倒包及直接划拨4种方式。土地租赁是农民将土地直接出租给园区经营者,园区经营者根据土地质量等级,付给农民一定的租金[2]。反租倒包是园区管理者将农业科技园区分成几个功能小区分别指派给企业农技人员等经营管理。直接划拨是由出面将合法土地划拨给各上级部门,商议后用来发展园区进行综合开发。 

  3.人才利用机制 

  高技术人才的密集度是要素投入首要因素。目前,黑龙江省省级园区的人才利用机制采取的原则是“引进与培养”,如牡丹江温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在2014年的培训者高达8 000人,引进特派技术型人才32名。目前,省级园区科技特派员队伍拥有丰富的科技理论知识、专业的技术和工作经验;虽投入到基地后,为农户提供最直接的技术和培训服务,总派遣平均累计已达上千人。同时,高薪聘请大专院校等单位的农业技术专家构建专家体系,如大兴安岭塔河省级园区在2014年配合人社局、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有线电视讲座、生产一线现场指导座谈等多种技术培训,为园区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专家队伍。 

  4.科技创新机制 

  作为技术层面发展的重要步骤,园区科技创新水平直接影响其发展水平。通常与大专院校、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证技术长青。例如,农垦八五○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与中国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科研机构积极合作,引进秸秆腐熟剂新技术,聘请专家团体传授技能指导生产,形成科研战略联盟。另一方面,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的同时进行技术推广,形成完整科技研发、创新、推广一体化流程,是黑龙江省省级园区科技方面发展的统一化进程。例如,绥化肇东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积极与国家、省农业专家协调对接,以1 000户农户作为农业科技示范户,坚持以市乡公益性农技推广组织为主导,满足农民多元化的农业技术需求。 

  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要素机制存在的问题 

  1.园区后续投入资金不足 

  黑龙江省省级园区在探索与发展中逐渐发现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园区后续发展的问题。虽然有一定量度的资金拨款,但有些园区因内外因结合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拨款,有些园区虽得到拨款,却因后续发展的需要,自筹资金不到位。所以最大的问题是单一渠道的资金投入,表现在强依赖性的投资,另外的主要来源是地方的财政支持,企业、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与前者相比差距甚大。出现这些问题可能是因为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大环境和几千年官本位的行政式推广有很大的关系[3]。因为资金投入没有相应强度,对划拨依赖性又强,导致园区的后续发展进行缓慢。 

  2.园区科技力量支撑乏力 

  科技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现阶段我省省级园区对技术的创新意识比较薄弱,多数园区存在“重生产、轻研发”的弊端,导致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专业组织服务功能不强,科技含量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急需的设施栽培技术、农特优品种栽培、农产品加工转化等方面人才缺乏,引进的新技术、新品种多,但吸收、消化能力有限,缺乏科技竞争优势。 

  3.缺乏常态性专业技术人才 

  虽然有的园区聘请一些农业技术方面的专家,但这些人员来科技园工作的时间有限,提供技术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虽在数量上可以满足园区农业生产需求,但是这些人才流动性过于大,掌握高新技术的农技人员很少,难以满足示范园区高标准建设和管理的要求[4]。例如,穆棱园区在吸引科技人员进区创业、吸收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成果上缺乏得力有效的措施,致使园区内多数企业缺乏科技成果转化实力,未能成为大规模的高新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 

  三、完善园区要素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1.引导多元化投资体系 

  建立“引导、社会参与、企业投入、多方共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强了农业产业园区的生命力。园区积极争取管理的农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三项经费等向园区重点倾斜;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转让、劳动力和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势参与园区的建设;积极吸收科技性企业进入园区创业;吸引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参与园区建设,允许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知识资本化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的科技开发[5];鼓励金融部门、社会团体向园区建设投资。 

  2.依附研盟提升技术水平 

  黑龙江省省级园区现在已有农科院、大专院校的技术支持基础,还需得到更高一级技术平台支持发展精深农产品和高端项目。建议同省内外科技部门合作协作,加强信息和科技协作,吸纳和引进高端人才从事基地生产,使园区从事人员全面学习和掌握产业生产技术。实施和产连带模式,让园区最大限度地依附研盟进行高端生产,组建利益共同体,带动“研学产”一体化的新型模式;运用省内研盟的力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的引进、集成、提升和推广,实现科技化、集约化、高效化,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3.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有效的人才集聚机制,加强各类人才引进,提高管理水平;建立人才信息平台,最大限度地让人才发挥最大效益[5]。二是促进人才管理机制健全,鼓励人才流动和人员明确的分销渠道,通过各种渠道培育农业科技园区的农业企业家。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农业科技人员薪酬和绩效对照系统,对促进科技成果、转换和技术创新、在农业科技园区和项目取得了显著效益的技术人员实施重大奖励;同时,对专利项目进行保护措施,保护好科技人才的切身利益。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