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古代年龄称谓知多少
2025-10-08 02:18:48 责编:小OO
文档
古代年龄称谓知多少

作者:夫子

来源:《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2016年第05期

        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我国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有很多种,如“弱冠”、耄耋”等。同学们往往对此感到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有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一起来看看吧!

        黄口:本来指雏鸟,后用来比喻幼儿。 如《北史·崔暹传》中所说:“崔逡窃言:‘文宣帝为黄口小儿。’”

        孩提:指幼儿。如《孟子·尽心上》中所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垂髫(tiáo):古代汉族的儿童不束发,而是把头发垂下来,所以垂髫指童年、幼年。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又如潘岳的《藉田赋》中所说:“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总角:指童年时代。如《诗·卫风·氓》中所说“中的总角之宴”,又如《齐风·甫田》中所说“总角兮”。而陶渊明的《荣木》诗序中也说:“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龆龀/始龀(chèn):指儿童开始脱去乳牙、长出恒牙的时期,因此指童年。《韩诗外传》卷一中说:“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愚公移山》中又说:“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幼学:指10岁的孩童。如《礼记·曲礼上》中所说:“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所说:“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豆蔻:如杜牧《赠别》诗中所说:“娉娉袅袅十三年,豆蔻枝头二月初。”所以,“豆蔻”是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指代成童。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说:“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般年龄15岁左右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如《大戴礼记·保傅》中说:“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jī) :指女子15岁,也指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如《礼记·内则》中所说:“女子……十有五而笄。”笄,用簪子盘头发。

        破瓜之年:指16岁女子。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两字以表示女孩的年龄。如《通俗编·妇女》中所说:“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也指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表示成人,称为弱冠。如《礼记·曲礼上》中说:“二十曰弱,冠。”左思《咏史》诗之一又说:“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的时候。《论语·为政》中说:“三十而立。”因此后来称30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中又说:“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的时候。如《论语·为政》中所说:“四十而不惑。”(不惑:遇事能明辨不疑)。应璩的《答韩文宪书》中说:“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知命:指50岁的时候。《论语·为政》说:“五十而知天命。”乐天知命,旧谓乐从天道的安排,安守命运的分限。现大多引申为安于现状,乐守本分。《易·系辞上》中说:“乐天知命,故不忧。”孔颖达疏 :“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任自然之理,故不忧也。”

        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60个纪序年号,故称60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每60年一个循环,所以称60为“花甲之年”。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卷六十六中说:“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另外,60岁也称“耳顺”。

        下寿/中寿/上寿:古人以60岁为下寿,70岁为中寿,80岁为上寿。《左传·崤之战》中说:“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古稀:70岁的代称。此称谓出自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由此可见在古代七十岁高龄的人不多见。现在用此来指享高寿之不易。

        杖朝:指80岁。《礼记·王制》中说:“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意思是年过八十,就可以允许拄着拐杖入朝。

        耄耋(mào dié):指80~90岁的年纪。《礼·曲礼》上中说:“八十九十曰耄。”后来用“耄耋”泛指年寿高。

        黄发:指年老、长寿者。如《诗·鲁颂·宫》就有“黄发台背”一词。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中说:“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中的“黄发”是指老人。

        期颐(jī yí):指100岁。期,周年。期颐,也称为人瑞,指百岁以上的老人。因此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此称谓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

        看完关于古代年龄称谓的介绍,是不是顿时觉得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呢?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是散见于各类古书中的,因为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介绍的这些词因使用频率高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其中有些词语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比如“三十而立”“豆蔻年华”等。那么其他的词语,你们学会了吗?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