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水浒传》中的礼文化
2025-10-08 02:20:19 责编:小OO
文档
《水浒传》中的礼文化

作者:***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7年第02期

        《水浒传》是一部经典的中国文学名著,它揭露了封建社会中的黑暗和腐朽一面以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同时也深刻揭示出了的思想局限性。《水浒传》也称《忠义水浒传》,由此可见“义”是其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但是,作为一个全景图式的生活画卷,我们注意到,好汉们在“义”的价值观驱使下,也表现出对“礼”的极端尊重和推崇。作者在写到好汉们见面时,也总是不厌其烦地铺陈礼仪;在写到官场浮沉时,作者总是不吝笔墨地描写人物安排主次座次、排列膳食果品、唱喏应答的场景。这也是小说中铺陈人物关系的重要方法。这些语言和行为在今天看来似乎是有些“繁文缛节”之嫌,但是在那个时代,身份辈分、长幼有序等的考量,都是通过身体力行的“礼数”表现出来的。我们认为,在这里义是礼之用,礼是义之体。体用结合,产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不可估量的。学界广泛认为周礼是对殷商原始祭拜礼仪的继承。繁体“礼”字的右半边“豊”,在甲骨文中,像豆形器皿里盛上美玉,表示用最美好的物品敬拜神灵。当“豊”作为单纯字件后,有的金文再加“示”另造“禮”。可见在造字之初,礼与祭祀就紧密相关。

        殷人的神祖崇拜意识十分浓厚,自古就有“殷人信神尚鬼”之说。甲骨文发现后,已证实此言非虚。巡狩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事活动,自然不会随便地简单行事,卜辞显示是要履行一定的礼仪程序的(郭旭东《卜辞与殷礼研究》)。现存甲骨中多见问告之语,可见在殷国家大事如无问告,寸步难行。充分反应了商王国事活动对礼仪的要求、凡事“令(祖先)以示先步”的传统。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卜筮仪式,是我国礼文化的源头之一,同时也决定了千百年来我国的礼文化与西方礼文化的异同,即从殷商到周,一段长期历史时期对祖先(人)的直接神化,以及对仪式感的极端重视。

        下面,我们具体结合文本,来分析《水浒传》中表现出来的“礼”文化。

        一、 座次之礼

        席上座次的讲究,从《礼记》中的记载来看,主要是方位的问题。如自“尊者”至“尝羞”一节,“论设尊及折俎行爵尝羞之仪”。据郑玄注曰:“尊者,谓设尊人也。人君陈尊在东楹之西,于南北列之,设尊之人,在尊东西面,以右为上,则尊以南为上也。酌谓酌酒人也。酌人在尊东西面,以左为上,亦上南也。二人俱以南为上也,故云“以酌者之左为上尊”(《礼记正义》孔颖达疏)。这是说设酒席时尊者要坐北面南,卑者要“西乡(向)”以事酒。而卑者中以左为尊,右更次之。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回中写到:三人来到潘家酒楼上拣个济楚阁儿里坐下。提辖坐了主位,李忠对席,史进下首坐了……从里面出来,请鲁达居中坐了,插烛也似拜了六拜,说道:“若非恩人垂救,怎能够有今日!”拜罢,便请鲁提辖道:“恩人,上楼去请坐。”这里的“居中”和“上首”“下首”就是座次高低的体现。据《礼记》记载,坐北面南为尊。即是餐桌的上首,坐东面西次之,坐西面东再次之。南面便是下首了。如果因为房间走向和装饰,布置的原因取不了北南正向,亦可把面对房门的位置定为上首。上首左面次之,上首右面再次之,上首对面的房门处即下首。餐桌的上首一般坐年长的人,主人,贵宾或者新婚夫妇等。下首是宴会主人的位置。为什么以北为上呢?因北为“乾”,为天(《易》)。东面是古人崇拜的太阳升起的地方,在北之左,“吉事尚左”“君子居则贵左”,因此仅比上首次之。

        当然,哪个座位是“上首”,要根据具体房屋的开门方位斟酌,这里又牵涉到方位问题:一般西在北之右,“用兵者贵右”(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一)。历史上曾经有过左尊右卑、右尊左卑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习俗。这种文化现象仍然是和传统的阴阳二分思想紧密相联的,是左为阳还是右为阳呢?《道德经》云:“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这里就说平时贵左,用兵时贵右。即古人与朋友之间的交往以左为上,谦让有礼。自己屈居下位,上菜时也方便上宾用菜品果蔬。整体上以待客为上。其次,战争中人们都希望抢占上风,以占据有利条件,赢得战争胜利。因此“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在座次文化中,喜庆之事的礼仪,以左边为上,凶险之事的礼仪则以右边为上(侯嘉亮《中国传统家宴座次礼仪浅谈》)。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1. 戴宗便拣一副干净座头,让宋江坐了头位,戴宗坐在对席,肩下便是李逵。三个坐定,便叫酒保铺下菜蔬果品海鲜按酒之类。

        2. 行到晌午,早望见官道上一座酒店,三个人到里面来,林冲让两个公人上首坐了。

        3. 张顺却自来琵琶亭上陪侍宋江。宋江谢道:“何须许多?但赐一尾够了。”张顺答道:“些小微物,何足挂齿。兄长食不时,将回行馆做下饭。”两个序齿坐了。李逵道自家年长,坐了第三位。张顺坐第四位。

        4. 张青教摆在后面葡萄架下,放了桌凳坐头,张青便邀武松并两个公人到后园内。武松便让两个公人上面坐了,张青、武松在下面朝上坐了,孙二娘坐在横头,两个汉子轮番斟酒,来往搬摆盘馔。张青劝武松饮酒。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水浒》里,不论是朝廷命官戴宗,东京教头林冲,还是黑店老板、市井里做小买卖的,不论地位高贵卑下,社会分工如何,都无一例外遵循座次的原则。

        其中,孙二娘要坐“横头”这个尊位,就颇值得玩味:因为丈夫武艺没她高强,而且这个店不是姓张,而姓孙,为什么呢?孙二娘的黑店是祖传的,她父亲叫山夜叉孙元,是江湖上的前辈,绿林中是有名的。所以我们就看到在菜园子张青跟孙二娘这样的关系里边,是以孙为主,以张为副。

        二、 应答之礼

        “侍坐于君子者,则左右屏而待者,侍者闻告欲有所白,则当各自屏退,左右避之,不得远也。‘毋噭应’者,噭谓声响高急,如叫之号呼也。应答宜徐徐而和,不得高急也。‘毋淫视’者,淫谓流移也。目当直瞻视,不得流动邪盻也。‘毋怠荒’者,谓身体放纵,不自拘敛也”(《礼记·曲礼上》孔颖达疏)。这是孔颖达在礼记中对“应答”方面礼仪的解释。

        因此,我们见到在《水浒传》里,方才还是杀人不眨眼的狠人,到了公堂上见了官或者上级,都像换了个人一样唯唯诺诺,恭恭敬敬。这里举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第三十回,几日前还“怒打蒋门神”的武松到了张都监府里:武松道厅下,拜了张都监,叉手立在侧边。张都监便对武松道:“我闻知你是个大丈夫,男子汉,英雄无敌,敢与人同死同生……”便教坐了,武松道:“小人是个囚徒,如何敢与恩相坐地。”张都监道:“义士你如何见外?此间又无外人,便坐不妨。”武松三回五次谦让告辞。张都监那里肯放,定要武松一处坐地。武松只得唱个无礼诺,远远地斜着身子坐下。以上这个例子中,我们能看出好汉们的粗中有细。叉手、唱喏之后,就算是勉强坐下,也要“远远地斜着身子坐下”,绝不敢去冲着正中的首座。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好汉们受礼仪文化影响之深入骨髓。

        古代的“唱喏”,为站立礼,分躬身和直立,两手抱拳作揖。口中念颂词一类的话。在书中处处可见,大致相当于现代孩子进门必须的一声“我回来了”,如果哪天没有这一声而“擅自”进了家门,家长多半会教训孩子。

        不仅是语言上的应答,唱喏拜见在肢体动作上应答、接见的方式和程度也有很多,如:第二回王进见高俅,“参见太尉,拜了四拜,躬身唱个喏,起来立在一边”。

        第十六回杨志见梁中书,“叉手向前,禀道……”

        第二十四回武松见潘金莲,“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那妇人向前扶住”。潘金莲失手滑竿打了西门庆,“叉手深深地道个‘万福’”。

        第二十四回西门庆初见潘金莲,王婆笑他“却才唱得好个大肥喏”。

        第二十五回何九叔见武松:“叉手道……”

        第三十八回张顺唱个喏道:“院长,休怪小人无礼!”

        第四十九回解珍、解宝见毛太公,“声了喏,说道:‘伯伯,多时不见,今日特来拜扰。’”

        第五十五回汤隆“不慌不忙,叉手向前,说出这般军器和那个人来”。

        第五十九回宋江向宿太尉“躬身唱喏”。

        第七十四回李逵到寿张县做假知县:“两个吏员出来厅上,拜了四拜,跪着道:‘头领到此,必有指使。’”……“公吏人来,擎着牙杖、骨朵,打了三通擂鼓,向前声喏”。

        第八十一回,“燕青便起身,推金山,倒玉柱,拜了八拜,那八拜,是拜住那妇人一点邪心”。在这里,无论是“唱个大肥喏”的常用过场,还是行“推金山倒玉柱”的大礼,都说明了古代应答礼仪的完善和繁复。

        三、 谦让礼仪

        除了按照职位高低、年长年晚细分各种礼仪,“谦让”也是同辈中的常见礼仪。一般看来,在《水浒》里,即便是有明显的等级分别,一些以“礼贤下士”自居的官人也会再三谦让首座,并借此来表达对好汉的敬意。例如,在林冲初进柴大官人庄里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柴进说道:“小可久闻教头大名,不期今日来踏贱地,足称平生渴仰之愿!”林冲答道:“微贱林冲,闻大人名传播海宇,谁人不敬!不想今日因得罪犯,流配来此,得识尊颜,宿生万幸!”柴进再三谦让,林冲坐了客席。由此看来,谦让席位等也是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接下来这一段对趾高气昂的洪教头的描写,就颇具对比的意思了: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道:“这位便东京八十万禁军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就请相见。”林冲听了,看着洪教头便拜。那洪教头说道:“休拜。起来。”却不躬身答礼。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教头亦不相让,走去上首便坐。柴进看了,又不喜欢。林冲只得肩下坐了。两个公人亦就坐了。这里洪教头不知礼仪,先是回礼不周,待人傲慢,再是不知谦让:“亦不相让,走去上道便坐”。柴进看了,当然是“又不喜欢”,林教头和洪教头在庄里孰去孰留,除了比武结果的主因之外,也在“礼度”的高低上埋下了伏笔。

        在《水浒传》中,森严的礼仪制度也是好汉们“忠义”思想的外在体现之一,无论他们如何像一种神化的脱离世俗的存在,兄弟间的感情达到怎样的同生共死,一举一动也始终带着一种不自觉的等级、尊卑思想的烙印。《水浒》中的“礼”就是社会关系的一个外在体现。农民中无论高级将领如何强调“平等”的观念,连相同级别的将领也要再从年龄、上山先后顺序来细分座次,而不是权重一个人的能力大小。这样一来,仅仅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无法真正做到圆桌式的民主决策,最终还是辈份压人,逃脱不了人治。梁山如此,义和团如此,太平天国也如此,他们探索理想社会的努力最终失败的原因也可从此管窥。这可看做是礼制的消极方面之一。

        四、 丧葬礼仪

        《礼记》中载:“父母之丧,衰冠、绳缨、菅屦,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练冠,三年而祥……引《书》者,明古来王者皆三年丧。”(《礼记·丧服四制》)。这种“三三制”的丧葬礼仪,我们看到在《水浒传》中的民间和江湖已经遗留很少了。据《宋史》,北宋火葬开始普遍,服丧时间亦减短。在佛教、道教的影响下,“超度”和“设灵”出现。如第二十六回中,武大郎被潘金莲毒杀身亡后的描写:且说王婆一力撺掇那婆娘,当夜伴灵。第二日,请四僧念些。第三日早,众火家自来扛抬棺材,也有几家邻舍街坊相送。那妇人戴上孝,一路上假哭养家人。来到城外化人场上,便教拳火烧化……棺木过了,杀火,收拾骨殖,澉在池子里。众邻舍各自分散……再说那妇人归到家中,去木鬲子前面,设个灵牌,上写“亡夫武大郎之位”。灵床子前,点一盏琉璃灯,里面贴些经幡、钱垛、金银锭、采缯之属。第七十一回中,宋江说:我心中欲建一罗天大醮,报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一则祈保众弟兄身心安乐。二则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三则上荐晁天王早生天界,世世生生,再得相见,就行超度横亡恶死、火烧水溺一应无辜被害之人,俱得善道。后又令人下山,四处邀请得道高士……将附近寺院僧众请上山做功德,为晁天王死后堂铺平道路,那排场当不在史太公之下。在今天看来,这种形式无疑带有迷信色彩,但在当时人们的心里或许是寄托哀思、犒赏英魂的最好方式。与其说梁山上的丧葬礼仪体现的是对死的悲痛,不如说是对来生的向往。在好汉们眼里,死并不可怕,而是通往来生的一条道路。这种请僧道“作法”的仪式,无形中翼辅了梁山好汉无畏生死的精神气质。

        结语

        中华礼仪文化源深流广。比如,“汉语中排列四方次序就有两种,第一种是东西南北,东西相峙,南北相对,这种排列上古已开始使用。第二种是东南西北,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在近代汉语里才出现。无论是东西南北,还是东南西北,抑或南北东西等,都是先东后西,先南后北”(梁宁森《方位座次中的文化含义》)。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尊卑观念和等级制度的反映。这种“次序”不是仅仅为了区分阶级,也是为了协调长幼、主客的关系。在《水浒传》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种礼仪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据笔者进行的探访,在今天的山东,餐桌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山东地区的中式聚餐也是用圆桌较多,上位即最中间十二点位置是主陪,是地位较高的主人,负责主持酒宴。对面六点位置是副陪,是地位较低的主人,负责服务买单和喝酒,主陪右边十一点位置是第一主宾,左手一点位置是第二主宾。副陪右手五点位置是第三主宾,左手七点位置是第四主宾。如此依次排开。在山东的宴会礼仪中,传统的尊左卑右和主宾上座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其实,在山东以及全国很多地方,这种礼仪是人们宴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情感交流的基础。

        试想,如果这些“繁文缛节”消失殆尽,会有怎样的结果?新中国初期,为了拉近人与人的关系,弭平阶级差别,进行反封建的社会文化运动,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而在今天,文化社会的发展逐渐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见亲密反见恶化与疏离。我们发现,现代化社会里的中国人在明礼用礼方面,竟还远不如千年前《水浒传》中的粗莽大汉、落草英雄。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无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礼记正义》),诚然,“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内涵的外在体现,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之一。所以,我们应当对古代礼仪做科学辩证的扬弃,站定文化自信的立场,推动传统礼仪文化的回归,也不失为一种进步的反刍。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新书架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