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铺中学
一、课标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重点考察学生记诵积累,以及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的能力。
(3)背诵优秀诗文80篇。
二、考点回放:
中考对古诗词赏析的考查,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近年来我市中考适当加入选择等一些客观题,但考试内容和重点没有重大变化,我市古诗词赏析考查要点如下:
(1)考查对诗词的整体感知,多以填空和选择题型考查;
(2)初步考查对诗词名句的品析,多以简答题型呈现。
三、答题指要:
①:对诗词整体感知考查。
例1、下列关于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首联是叙事,以“昔闻”“今上”紧扣湖与楼的关系。
B、颔联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锝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C、本诗写的意境阔大。情景交融。
D、后四句为议论,而落得如此境地,皆因战乱未平。
例2、崔颢的《黄鹤楼》以传说写起,为黄鹤楼蒙上一层___________的色彩;又由登楼所见,引动___________之情。文思如行云流水,富于变化。
例3、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____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____”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诗人在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例4、下面对《蝉》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是人格化了蝉。
B、首句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C、次句与末句“秋风”相应。
D、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需借助外力,才能声名远播。
2、解法指导
例1、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情感的理解分析,考生答题时要领会各联诗句的意思及情感,并对照选项从以下几方面比较:(1)看是否曲解了原意,张冠李戴;(2)看是否随意引申,随便拔高或降低;(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4)看是否无中生有,节外生枝;(5)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进而较准确地选出符合要求的选择,答案是D
例2、主要考查考生对全诗行文思路及情感的理解把握。答案是:传奇;登楼远眺,异乡风景、日落怀归。
例3、旨在考查学生对诗人描写景物方法的理解,考生要仔细把握诗句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它们又分别以何种状态表现,若做到了这些,答案也就明白了。答案: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例4、旨在考查学生对词句内容的理解及全词结构、意境的把握。答案是:D
②深入考查考生对诗词名句的品析和把握。
例1、请你自选角度谈谈《使至塞上》(王维)颈联千古流传的原因。(或语言,或写法,或情感)
例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四句实写观看到刈麦场景。请自选一个角度(或内容,或炼字,或情感)对其进行赏析。(《观刈麦》白居易)
例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请任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蝉》虞世南)
例4、对《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把劳动写得极富诗意的五言诗。
B、本诗内容平淡,但诗中流露出的厌恶官场,喜爱田园的思想颇为旧社会无数不顺的文人欣赏。
C、‘带月荷锄归“最为精彩,一幅多美的月夜归耕图。
D、五到八句写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不觉可惜,“愿”字蕴涵了不要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2、解法指导
例1旨在考查考生对诗词名句的品析和初步赏析,考生可根据题目提示角度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分析鉴赏。(1)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等方面入手分析诗词语句遣词的精妙之处;(2)从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3)从诗歌意想与意境入手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句内容,领悟诗句情感;(4)从作者风格和突出写法入手体味诗歌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答案:从写法谈:颈联以十分工整的对仗,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
从内容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
例2例3考查角度与例1一致,答题方法可参考例1指导,答案分别是:
例2:从内容谈: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烂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从情感谈:这四句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揭示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作者对农民艰难处境的同情。
例3、从哲理谈:“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以上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从情感谈:“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抒怀,塑造出一个清高尊贵具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例4、为客观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以及对重点诗句的深入理解,解题方法考点(1)已指导,可加以借鉴,答案是:D
四、题型归类
一、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当中的“俱寂”与“钟磬音”矛盾吗?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杜甫诗《登岳阳楼》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了洞庭湖的什么景象?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阅读虞世南《蝉》回答问题。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蕴含的意思是什么?(虽然生活清淡,但仍志存高远)
2.这首诗借蝉抒怀点睛之笔是: ,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
5.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
四、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以下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2、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3、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5、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五、阅读杜甫的《孤雁》,完成以下各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2、尾联写野鸦的用意是什么?这里的“野鸦”象征了什么?
六、阅读郑谷的《鹧鸪》,完成以下各题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2、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是紧承上句的“ 啼 ”字而来。句中“乍”“才”两个虚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七、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完成下列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中可以读出。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4、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谈谈你对“可怜白发生”依据的理解。
八、阅读崔颢的《黄鹤楼》,完成以下各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2、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3、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触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
4、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思乡之情?
九、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完成以下各题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选出对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一、二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
B.三、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不是很会种地,但为了不使豆苗荒芜,他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诗人并不抱怨。
C.五至八句写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不觉可惜,“愿”字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D.本诗的主题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2、选出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A.五、六句表面是平淡之语,但这种平谈正好映射了结尾句“但使愿无违”,使“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B.这道诗用语平谈自然,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谈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到了和谐的统一。
C.“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全诗在平谈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D.本诗富于情趣。“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3、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能表现诗人劳作艰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体现全诗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本诗的点睛之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循世”的?
5、这首是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或理想?
6、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诗人的“愿”是什么?
十、阅读白居易的《观刈麦》,完成以下各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1、 六月是我省大部分地区收割小麦的季节,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白居易在《观刈麦》 中描写割麦者辛苦劳作的诗句是?
2、白居易的《观刈麦》: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
3、《观刈麦》中揭示农民变态心理的句子是什么?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答案
一、1、诗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淡泊功名、宁静致远的清高性情。 2、不矛盾。这里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有力地表现诗人在寂静幽深的寺院中找到了内心的“静境”,意境深长,发人深思。
二、1、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眼观浩荡烟波,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而落得如此境地,皆因战乱未平,国家多难。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老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2、颔联写登楼所见,突出描写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坼”“浮”两字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了吴楚两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之中。诗句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的浩瀚无边。
三、1、虽然生活清淡,但仍志存高远 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抒发了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扬 3、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力,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4、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品格高尚者的化身,是人格化的形象。 5、诗人借蝉这一意象引发议论:任何人,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音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四、1、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2、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答案不求同一,紧扣诗句,符合题意,描写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有文采,;“大漠”、“孤烟”、“直”、“黄河”、“圆”。 3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4、A 5、B
五、1、这两句深切地写出失群者的心情,显示诗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 2、结尾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野鸦”象征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六、1、作者借鹧鸪啼声哀怨凄切,抒发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2、“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七、1、收复中原,统一祖国。 2、醉里挑灯看剑 、 梦回吹角连营 3、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4、抒发了作者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5、表现了诗人想为国效力而终不能的悲愤之情。
八、1、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3、思乡之情。4、 “日暮乡关”:日暮时候最容易引发思乡之情。
“烟波江上”:使人联想到“游子”。
九、1、D项“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诗中没有体现。 2、C项中“幽美”与“平谈”互换,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 3、(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4、(1)表达了诗人宁愿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2)言之成理即可。如归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等。5、表明了他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6、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更重生活的热爱。 7、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十、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家田输税尽。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