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网络教研助推教师成长
2025-10-07 23:30:39 责编:小OO
文档
网络教研助推教师成长

作者:呼宝珍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年第01期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里生长出很多想法,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

        “关注细节,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了数学‘冰冷的美丽、火热的思考’,是这节课最触动我的地方。”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三角函数部分的重要内容,这节课公式多、容量大,如果每一个公式都让学生自主推导,就会完不成教学任务,如何在接受学习与自主探究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既能达成教学目标,又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呢?”

        ……

        这是数学组的教师,在听完我所执教的《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课后,在教研组的网易博客中所发表的见解。

        互联网不仅为我们开创了知识共享的时代,也打破了教研的疆界,让教研活动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尤其在WiFi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穿梭在网络中,喜欢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网络中学习、研讨。那么,教研活动又应该如何依托网络的虚拟助推教师成长呢?

        网络备课,预设精彩

        张海波曾用“滑一代、微一代、搜一代、游一代、秀一代”来形容“90后”和“00后”的学生。在“90后”“00后”这些“数字原住民”眼里,网络就是生活。这样的现实,我们该怎样应对?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在教室、办公室教学、教研,还必须学会适时地进入网络,移民到网络空间,去学习,去开展教研活动。

        为此,数学组的教研活动开始走进网络虚拟世界,依托网络,我们在教研组里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在网上共同研读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流程,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采用“一人主备、多人研讨、反复研磨、最终定稿”的方式,要求各年级组及备课组教师根据备课组长安排的内容,精心备好一个章节的课,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自己备好的初稿发布到备课组的“博客”圈子上。其他教师则利用碎片时间在线研读,参与网上研讨,然后负责人根据大家的意见再进行修改、上传。

        这样依托网络平台展开集体备课、研课,交流各自备课成果,分享集体智慧的做法,既为教师拓展了研究的时间与空间,实现了交流对象的角色对等、机会均衡,也为教师们的成长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尤其是刚毕业的新教师,他们虽然缺少备课、上课的实践经验,但他们喜欢在网络中行走。因此,依托网络平台的教研,能让更多的新教师依靠网络快速地习得备课技能,增长“教”的智慧,避免了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走弯路,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初登讲台的迷茫期。

        网络观课,开启教研新视窗

        目前,大部分教师仍然习惯守护三尺讲台,认为它足以演绎教学的全部精彩。其实我们错了,一个迈不出讲台的教师,注定走不远,也站不高。

        为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我们在共享网络集体备课成果的基础上,依托网络又开展了观课。在观课过程中,首先把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录制成视频,并上传至教研组网络平台。然后,秉承“找短板、小切口、深挖掘”的理念,让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所需,选择看课点,制作适合自己的观课量表,并带着问题再次进入网络课堂,在网络上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复、深度地观察和探究。

        例如,数学教研组的教师,曾借助网络深度地研学了一位老教师所执教的《抛物线的几何性质》。首先,教研组的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所需,确定观课点和观察量表,并把自己的观课点及观察量表上传至教研组的网络博客中。其次,在观课时,每个人依据自己的观课点,先在现场观课,然后在网络上反复观察这节课的课堂实录,并对执教者的教学设计进行深度解读,如一位教师在反复观察这节课的视频后认为,执教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从方法到探究结果,都由教师提前细化为一张张填空的表格。课堂上,学生只需严格按教师的“设计”进行“探究”就可以了,这实质是在探究包装下的另一种形式的“灌输”。从而提出怎样避免形式主义,真正落实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地自主探究;如何实现目标达成与探究耗时的平衡;如何在探究学习中增加数学思维的含量等一系列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们依托网络平台,在教研组博客中发表各自的思考、探索。经过网络中的反复观课、研课及磨课,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得以快速地提升。

        网络议课,直面教育困惑

        “张老师的这节课,如果导入部分再简短些,课堂会更详略有致;如果多走下讲台和学生互动、倾听学生心声,课堂上会生成更多的精彩。”

        “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教师交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式;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解题后的反思,让学生在回望中洞察自己的解题思路,习得解题方法,这是我特别欣赏的地方。”

        “由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开幕前北京一个月的天气变化引入《函数的单调性》,这样的情境创设,耽搁了太多的教学时间,是否有点偏离教学的主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虽然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面对课堂上学生们解题思路的旁逸斜出,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歧路动态资源’,作为驾驭课堂的教师,我们是该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引,还是顺着他们的思路有效地挖掘?选择后者就会打乱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预设的价值,但牵着孩子们走,无疑又会置‘动态生成资源’于不顾,扼杀他们创造的积极性。课堂中,我们究竟该如何平衡这些?期待大家就这些问题能畅所欲言。”

        “各位老师在博客中的精彩研讨,让我这位新老师很受启迪,这样的议课方式,我特别喜欢!”

        ……

        这是数学教研组的教师们在集体观课后,大家在网络博客中所发表的部分见解。

        多年来,传统的议课方式是观课后,教师们集中起来面对面地交流,而在直面交流时,很多教师往往碍于情面,只讲执教者的优点,少提甚至不提反面意见。这样,一些真实的想法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来。为此,我们将观课后的议课延伸至网络,要求每位教师把自己观课后的思考,发到教研组网络博客上,然后再在网上共同研课、议课,交流各自在“课堂事件”面前的“应对策略”,反思存在的不足,共享成功的经验。

        网络是一个很大的平台,开放、包容,谁都可以进入,谁都可以拥有。利用网络展开议课,能够给教师更多的思考时间,因而议课时的表述也会更准确、到位。同时,教师通过博客进行交流切磋,不仅使教师们能够更深入地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我们也试图通过网络教研,集体观课、议课,找到一个“撬动”自己成长的支点……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