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确定为我国“十一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并且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一项战略决策。受、环境、资源等企业内外因素的制约,当前我国企业在专利发明、核心技术、产品质量与竞争力诸多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还不能满足企业支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为此需要从、企业、个体三个层面着手,以培育创新环境、加强引导、利用项目孵化带动、实施产权和激励制度保障等方式,不断推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登上新台阶,以此提高企业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议和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确定为我国“十一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并且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一项战略决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50年前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时曾经指出, 在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中, 不断推出新的技术与知识的创新和使用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并把这种不断创新的行为称为“创造性的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 ”。今天, 我们国家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
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现状之一,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据资料统计,世界500强用于研究与开发( R&D) 的费用占全球R&D费用的65%以上,平均每个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占其销售额的10%~20%。而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4%左右。另外,国外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总额5%~10%,在我国,据部分统计,很多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只占年销售收入的百分之零点几,1%都不到,有些企业甚至根本没有研发投入。这两个方面的数据都表明了我国企业基础研发费用投入不足是目前国企技术创新的软肋。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难以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我国发明专利授权中3/4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
现状之二,企业高级科技人员不足、流失严重。科技人才的匮乏与流失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调研发现,尽管国家每年毕业工科博士上万名,但从高级科技人员最密集的30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来看,仍有84家没有一名博士。全国192家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也只占总数的2.1%,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0.16%。并且,国有企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科技人员的不足与流失,无疑会大大削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现状之三,发达国家技术垄断, 企业消化吸收能力弱。目前,发达国家500家大公司拥有全世界90%的生产技术和75%的技术贸易,呈现明显的科研“二八律”: 20%的大企业研发对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80%。据统计,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此外,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据有关研究,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我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韩的0.7%。
现状之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在大企业中完成。但我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不足。2001年我国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在“产学研”结合中,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也是有需求、无行动,还属纸上谈兵。目前,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研发薄弱,急需企业技术联盟履行职责。
现状之五,国家相关优惠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为了促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国家制定了多种财税优惠。如财工字[1996]41号文件规定,企业研发费用可划入管理成本,比上一年超额部分的50%可抵扣应税所得额。但调研发现,此项每年在各行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中的平均落实率低于14%,企业实际享受的金额只占应该享受金额5.79%。
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原因
一般说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对企业主体加强合作、实现在自主创新赢的规范和引导力度不够,导致创新要素部门所有、创新资源分割、创新活动封闭、创新扩散能力薄弱,扶持的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第二,企业自主创新资源不足,包括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相对缺乏,而且使用效能不高。我国目前的创新经费投入只占GDP 的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其中国家科研机构科研经费占到总经费的55%左右,企业只占到30%左右,远不能适应自主创新发展的需求。
第三,人才创新的激励制度没有真正建立,高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知识、技术、发明等产权不清晰,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积极性,也导致了高端人才的严重流失。有数据表明,在软件相关专业,我国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有5万人,其中进外企或出国的占50%;在国有企业流出的软件人员中有44.7%去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另有20.5%去国外深造,人才流失情况可见一斑。
三、培育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和对策
(一)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由包括产品、技术、知识、外部资源获取、企业环境等一系列能力要素构成的综合性,而由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成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自主创新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已严重影响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度和整体质量,进而成为影响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必须采取措施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积极性。
(二)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路
观念创新是先导,其本质是一种思维的发散,要认识到自主创新是引领企业前行的必然;创新是前提,和机制创新是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的前提;技术创新是主线,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管理创新是基础,是保障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是保证,这是催生企业敢于创新、敢冒风险的氛围环境;人才创新是核心,这是企业能否实现自主创新的最根本性力量,需要通过存量和增量人才资源的素质。
(三)开发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1、充分发挥引导和扶持作用
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企业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企业对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不断优化服务企业的能力和内容,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采购的适度倾斜,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主体。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重点办好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企业“孵化器”。减少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建立与企业共同承担创新费用、共同分担风险的机制。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和法制环境。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支持建立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中心和产学研联盟,吸引和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引入市场机制,构建激励和保护制度
国家知识产权田力普曾说“知识产权保护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非常重要。因为知识产权在市场经济中有财富的属性、商品的属性以及高附加值的属性;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衡量指标,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强劲有力的知识产权和法制体系是确保创新得到尊重的重要条件。要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使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纳入产品与技术研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保证技术创新有效运行。
3、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1)努力形成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企业文化。加强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建设,使创新意识融入企业的研发、生产、营销过程中。积极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氛围,使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创新能力得到更好地释放。
(2)科学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将自主创新与引进有效结合
企业要对立自主创新是自身寻求发展机会的第一选择意识。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高对先进企业管理经验、技术成果、制度规范的吸收、消化、创新能力,在借鉴的基础上,研发核心技术,塑造知名品牌,提高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长效机制。
(3)实现企业科学管理和机制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各种条件实现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及时吸收世界上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灵活规范的管理,使创新型人才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为科技人才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及客观公正的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创新创造的激情。重点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雷钦礼.制度变迁、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
2、陈绍红.如何扶持企业自主创新[J].北方经济,2006年第22期
3、暴占光,孔亚南.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0年第22期
4、李剑力.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与对策[J].学习论坛,2009年第2期
5、魏杰. 企业自主创新的几个关键问题[J]. 市场周刊,2009年第9期
6、李阳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N] .中国证券报,2010年9月6日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