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视听新媒体对行政的影响
2025-10-07 23:32:16 责编:小OO
文档


浅析视听新媒体的兴起对行政的影响

姓名XXX
学号XXX
专业XXX
班级XXX
2015年5月1日

摘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逐渐步入了我们的生活。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对我们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途径来了解国家动态,微博、微信、电子日报等等,同时,我们也有了越来越多的途径来监督行政过程。本文将从宣传和监督两个方面来分析新媒体对我国行政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行政;影响

目录

引言    1

一、 新媒体的理解    1

(一) 新媒体发展的背景    1

(二) 对新媒体研究的意义    2

(三) 新媒体发展的现状    2

(四) 新媒体的主要特点及特征    2

二、 对行政的影响    3

(一) 宣传方面    4

(二) 监督方面    5

参考文献    6

引言

当“数字化生存”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存态度,媒体的“数字化生存’已不可逆转地踏上征程。

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快速增长和转型,过去忠实于传统广播电视的受众正在逐渐被各种新兴的媒体争夺过去。互联网、手机、游戏等正在构成新一代受众获取信息娱乐资讯的新核心。在中国,“新媒体”这个信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已经被世人所耳熟能详。

纵观国际国内,几乎每种新媒体的出现都引发了传播业新一轮的并带来的商业模式。新媒体融合了来自通信,IT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来自广电领域的节目内容和服务,并共同构造起跨越多网络、多业务、多终端的整合平台。

1、新媒体的理解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将要从行政角度来浅析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浅析这个影响之前首先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新媒体”这一概念。

目前对于“新媒体”官方的解释为: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1)新媒体发展的背景

伴随人类步伐的前进,我们发现,人类在生产和交往过程中不断创造使用新的传播媒介来进行文化的交流,这就是人类传播发展史的推动力,也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渠道,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的手段也随之变化,新传媒产业也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最具有商业价值和媒体创新的朝阳产业之一。数字媒体等新媒体是我国传统媒体调整和升级的重点领域,国家正在加快推动各种新型媒体传播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新传媒的研发、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产业运行的新模式与新机制。随着新媒体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带动的新媒体产业价值也令人瞩目。

(2)对新媒体研究的意义

“新媒体”是带有时代特色的传播媒介,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手段引领人们去接受新的文化,所以,新媒体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新媒体在文化产业应用当中,为文化产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得文化产业能够依靠新媒体增光添彩,新媒体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改变原有的文化产业制作方式和传播平台,促进新兴的文化产业整合重构与结构升级,走向全球信息化的道路上,新媒体的改革与发展赋予了文化产业新的内涵,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3)新媒体发展的现状

新媒体的发展包括着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网上即时通讯群组、电子邮箱等等种类,但是就全球来看,新媒体技术日趋于成熟,改革和创新步伐都比较快,并且伴随互联网的大部分普及,计算机成为了新媒体传播的中心环节,所以我们可以说,互联网是新媒体的基本载体,就中国的新媒体环境来看,新媒体的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和成长,在2006年,中国新媒体产业市场总值就占到了中国传媒产业总值的近三分之一,并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推动下,实现了产业的升级,改革和驱动,人们的接受度和依赖度也普遍的提升,同时,部门也大力支持新媒体的发展比如2008年总通过网络跟网友在线交流,2011年底,中国互联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了5.13亿,目前的报刊电视、网络3G业务等等都在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平台。

(4)新媒体的主要特点及特征

1.一、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

2.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盒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人们选择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又具有以下方面的特征:

1.开放性。新媒体的意见主体隐匿、自由、分散,网络发表意见门槛低,不需要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这是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是过去旧的传媒所可望而不可及的。新媒体的参与者是几乎没有经过任何筛选和过滤的,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对别人的意见,实现信息的公开转移,这就使信息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内容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这种开放性使信息的真实和虚假走向两个极端,为新媒体的信息安全埋下隐患。

2.传播渠道多元化。传统的媒体如报纸、杂志等,基本上是媒体单向传给大众。受众如果有意见反馈,需要通过电话、写信其他的媒体手段,因此传统媒体基本上是单向传播的。而新媒体则可以通过论坛、贴吧、博客、播客、网络杂志、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媒介进行信息传递和发布,其传播播渠道形式多种多样。

3.共生、交互的特征。新媒体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而具有了与传者交互信息的功能,甚至转变成传者的身份。这种交互性赋予了普通受众巨大的权利,他们往往能推动或决定某个事态的发展。

4.新媒体的传播属于即时传播,传播速度快。新媒体是相对简单的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发布流程短,受制约因素较少,因此,信息的传播过程启动非常迅速、便捷、灵活,发布的信息时效性强,更加凸显出新闻的“新鲜”价值。

5.传播方式向扁平化发展。所谓扁平化就是中间环节越来越简化,直接从源头到消费者。新媒体可以更有效地针对产品的消费群,信息传播率高,它能够很好地找到每个人单独的时间,通过这些零碎的时间,得到传统媒体难以获取的传播环境和传播效果。

2、对行政的影响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8年总统竞选活动以及2012年的继任竞选中,通过创建个人网站、写博客、制作手机软件、开发手机游戏等创新性方式,成功地利用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传媒,不仅为自己筹集了大量竞选资金、而且也宣传了他的政治理念并最终助其成功入主白宫。奥巴马通过对新媒体潜能的充分发掘,了传统的竞选方式,促进了政治权利的社会化,改变传统政治结构。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新传媒手段层出不穷,而其本身所具有的其他传媒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必将使其在未来的政治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奥巴马的胜利,不仅是美国黑人的胜利,更是对新传媒的一次大规模运用,是充分发掘开启新传媒时代的成功之举。奥巴马因此被誉为“新传媒总统”,也有人表示,奥巴马的胜利,将美国总统竞选带入了“搜索时代”。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的出现对于行政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其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宣传方面

1.传递政治信息。传递信息是传媒的基本功能。传递政治信息是政治系统正常运行的润滑剂,传递政治信息的实质是“国家意志”与“民间意志”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国家通过大众传媒得到及时而准确的解释,公众的愿望也通过大众传媒得到及时而全面的反映,上下相同,思维一致,才能形成凝聚力,政治决策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公众支持。大众传媒能够向政治系统输送强大的社会动力,而输送的方式则是传递政治信息。同时可以塑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在利用大众传媒传递信息方面,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很懂得怎样与媒体打交道。1992年总统选举中,美国新闻阶层对这位有着“逃避兵役”嫌疑的候选人颇有微词。然而克林顿想方设法与记者交朋友,把他们请到家里吃饭,在饭桌上向他们介绍他对福利制度改革等许多方面的设想。通过记者的笔触,在公众的心目中树立了克林顿良好的形象。

1.灌输执政理念。大众传媒通过或明或暗的方式不断向人们传递有关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等有关知识与信息,而民众观念在这些信息的反复刺激下,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思想。大众传媒还可以通过宣传候选人理念塑造氛围,包装总统候选人,从而更好的为候选人服务。

1976年大选开始前几个月,一项调查测验表明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杰米.卡特。可是到了3月中旬,卡特不仅遥遥领先于其他民主党总统提名候选人,而且还遥遥领先于福特总统。卡特突然在美国闻名遐迩,只能归之于媒体对他的竞选包装。《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都用头版新闻报道卡特宣布竞选总统的消息。《时代》杂志文章对他那套改改官僚作风和削减开支的措施以及“像阳光一样公平的法律”大书特书。三大广播电视公司每晚的头条新闻都是对卡特的报道。“水门事件”在人们心中余波未平,此时卡特俨然被塑造成为人们从白宫的中拯救出来的再生。前众议院通讯小组会昂尼.梵.第尔林曾这样描述媒体的力量:“他们能造就你,也能粉碎你。”①

(2)监督方面

在美国以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大众传媒被誉为是在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外的“第四种权利”,可见其监督功能对于政治的巨大作用。媒体实行监督功能,事实上为民主开辟了一条新的政治参与形式。20世纪60年代,当电视进入普通美国人家庭,无数美国人为1960年的总统辩论电视直播而兴奋不已。当而自由的媒体存在于社会之中时,人们的权力就得到了延伸。同时,也会因此而获得更多决策的信息和弥补决策失误的机会。在有重大社会问题时,公众不会只听到来自单方面的声音,也不会只接受反对派的意见,而是给各种意见平等进入民众视野的可能性,从而促进更好的决策。1972年的“水门事件”即是很好的例子,记者鲍伯.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在《华盛顿邮报》上曝光了“水门事件”,这次事件直接导致了尼克松的下台。

新媒体强化了对行政的监督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中,“人人都是麦克风”,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监督的言行是否恰当、行政方式是否合法,扩大了监督的渠道,缩小了监督的空白;其次,新媒体提高了信息在政民之间的传播效率。在新媒体环境中,百姓可以通过网络新闻、论坛、网站、官方微博等多种渠道实时了解国家动向,建言献策、反映问题也变得简单快捷。为了获取民生信息、了解百姓需求,也可以通过微博、领导在线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最后,新媒体增强了百姓参政议政的意愿。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话语权的转变,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一种观点都有可能引起共鸣形成一定的社会,百姓的参政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从而促使百姓更多地参与到政治活动中。

参考文献

[1]殷俊等.新媒体产业导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尹韵公.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M].2011.

[3]杨状振.中国新媒体理论研究发展报告[J].现代视听.2009第五期.

[4]郭炜华.探究新媒体[J].中国传媒科技.2006年第3期.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