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现今主要有两种医学体系,一是传统的中医学,一是西医学。中医学突出强调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等形成发展而来。而西医学则强调实验、分析、定量的研究,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注重生物学内容,注重形态结构和局部定位。两种医学各不相同,甚至可以说差异巨大,而这差异形成的原因当中,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是很大的。
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远古到春秋,中医学一直处于一个经验积累的阶段,先秦至汉末则是中医学的形成时期,实践上升为理论,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体系。从战国到汉代,我国经历了从诸侯纷战到大一统的局面,而文化思想上则是诸子百家争鸣到汉代的独尊儒术。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讲求天人合一,诸子百家中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等学派的思想都对中医学的影响尤为突出。儒家的仁学思想,奠定了古代医德规范的基本内核,道家的崇尚自然、认为世界是由“气”构成的世界观,阴阳五行家的把阴阳看作是一切自然现象发展和变化的总根源等,都成为中医学提供了世界观和方,例如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无论是宇宙间,还是人类社会,都是运动着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运动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推动着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运动。所有这些都对中医学产生了极大影响,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经典巨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体系的建立。
而我国封建社会一直都是自然经济,在此基础上发展的自然科学也为中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天文、历法、气象、农业都对中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距今10000年前就有了农业生产,并成为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传说中的神农氏、烈山氏就是农业起源和确立时代的高度概括中医学以神农为始祖,谓神农尝百草而知药性,说明中医学的产生深深扎根于封建时代的自然经济之上。而古代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又有赖于自然气候的风调雨顺,为此,人们不得不加大对自然气候的观测和了解,天文、历法、气象等领域由此发展起来。这些都成为中医学的科学基础。
总的来说,中医学的形成是基于中国古代特有的东方文明,不同于西方医学,有着自己的的理论,其独到之处,也许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难以理解,然而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中医学历久而弥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再看西医学,它分为古代西医学和近现代西医学。古代西医学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其理论学说体系的奠基人是希波克拉底,为古希腊伯里克利时代的医师,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然而由于它的基础理论内容是错误的,所以在近代时期就被淘汰了。我们现在常说的西医学则是近代文艺复兴时期在近代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全新的体系。
十四十五世纪,西方国家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胜过关心虚幻的神学说教。但是当时统治文化思想的教会却要求人们听从上帝的安排,祈求来世幸福。思想家们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思想而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摆脱教会神学的思想束缚,思想。随后而来的宗教改革运动,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它将西欧人从长期的教神权统治中出来。
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近代科学逐渐兴起,近代以来的科学依靠科学实验来检验和发展科学理论,而不像古代学者那样只是依靠直观感受和哲学思辨对自然界提出种种猜测。科学实验是这一时期自然科学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19世纪,道尔顿提出了化学原子论,从此成为近现代科学的核心术语,并引导西医学逐渐把研究方向投向实质脏器和实体物质等方面。由笛卡尔和牛顿所建立的机械的自然观在西方世界占据了统治地位,被应用于生命体。由于力学和物理学的巨大成功,仿佛任何科学问题都可以还原为物理问题而得到解决,还原论由此产生。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医学研究愈益向微细方向深入,从整体、器官、组织,一直深入到达细胞、亚细胞与分子、基因水平。然而,从本质上说,这种方法是机械的,而非有机的;是局限的,而非整体的。基于还原论的西方科学体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非常庞杂和完整,在此基础上诞生的生物工程技术,创造了空前的人类繁荣和文明。总的来看,“物质实体+形式法则”的模式是西方思维的核心特征,不仅表现在对自然界的构造认识上,而且表现在对人类社会运作模式的构思上。
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种不可比的、互补的医学体系,各自由自己的文明孕育而出,两者间没有没有优劣之分。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不能理解中医学,这并不代表中医学就不好,只是二者各有侧重,各有千秋而已。今后的发展也只能是相互补充而不是一方将另一方排挤淘汰掉,它们都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能相互补充,相互借鉴。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