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0年自考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2)
2025-10-07 23:32:29 责编:小OO
文档
2010年自考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2)

  〈一〉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部分

  1、木架建筑的优势与缺憾

  优势:

  (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

  (3)抗震性能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维修、搬迁;

  (6)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

  (7)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

  缺憾:

  (1)木材越来越少,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

  (2)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

  (3)采用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空间的需求;

  2、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1)建筑群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

  (2)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

  3、中国古代建筑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的特点

  儒家和道家——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长出一般的气质。历史上处理建筑与环境的手法主要有:

  (1)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

  (2)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

  (3)整治环境——不一味顺从环境,而是能动的改造;

  (4)心理补偿——采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

  4、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设计著作

  早在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一书中就论述了城市规划建与筑设计的原理

  五代,喻皓的《木经》

  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

  元朝,薛景石的《梓人遗制》

  明代,《鲁班经》、计成的《园冶》

  清代,工部《工程做法》

  〈二〉中国古代建筑断代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的建筑(旧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

  ◆奴隶社会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

  1、简述西周王城形制及等级制度

  西周的“国”,即“城”。周朝建立之后,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在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其中天子和诸侯可以建“国”;因此,出现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制的城市。

  西周时期,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才可以造城,规模按等级来决定: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周朝宗法制度:天子世世相传,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余子弟封侯,为小宗;侯亦如上,分大宗、小宗;小宗封大夫;大夫小宗为士。

  《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年)(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隋、唐、五代、宋、辽、金)

  1、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

  (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长安城——里坊制

  (二)建筑群处理越来越成熟——宇文恺设计明堂,用1/100的图及模型送宫廷审查;大明宫的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以及利用地形建造乾陵等。

  (三)木构建筑群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大明宫麟德殿

  (四)木构件标准化。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如南禅寺及佛光寺,构件受力作用明确,并富有艺术性,斗栱的装饰效果很好。

  (五)设计和施工水平提高——设专门掌管建筑设计、施工的职务,称“都料”。

  (六)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砖石结构发展,砖石枋木,砖石加工精细了。

  (七)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2、宋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一)城市结构与布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废弃了“里坊制”,开敞街道,使得城市建设、消防、交通、商店、桥梁都有了新的发展。

  (二)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总结并规范了古典模数、材制。使得古典模数的使用,延续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中,利于建筑技术的发展。

  (三)建筑群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总平面的空间更加丰富、更趋复杂,层次深厚,主体建筑突出,屋顶的组合多变。

  (四)建筑装修与色彩大有很大发展——源于手工技术的提高和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一改唐代的直棂窗和板门,而多用格子窗、格子门,增强了装饰效果;一改唐以前朱白两色为主的做法,出现了“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迭晕棱间装”、“解绿装”和“丹粉刷”等多种彩画;并开始大量使用琉璃瓦。

  (五)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84m;开封祐国寺塔是最早的琉璃饰面建筑;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仿木建筑形式。

  (六)园林兴盛——出现了大量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

  ◆封建社会后期的建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元、明、清)

  1、明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一)砖已经普遍使用于民居砌墙。

  (二)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三)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四)建筑群的布置更加成熟——北京十三陵、北京故宫。

  (五)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六)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七)明代家具文明于世。

  2、清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一)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时期——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二)喇嘛教建筑兴盛——外八庙

  (三)住宅建筑如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四)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水平

本文编辑:http://www.csshenyu.com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