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1
2025-10-07 23:25:12 责编:小OO
文档
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字:科学素养、科学态度、科学品质、探究学习   

摘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

    在新世纪的署光里,我们共同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一轮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特点有:一、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需要培养大批创新型的人才;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需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三、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加快,学习化社会的特征日趋明显,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我们用的新教材的编写就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需要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支撑。

国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它既是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理念,也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我们用它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启迪我们无尽的教学智慧。

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生物教学就是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变学生被动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感情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教大的帮助。我们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予以贯彻。

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在生物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能力。

知识的正确理解是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是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好奇。从小他们就对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命现象充满了热情,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保持下来,使之进一步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正确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发言,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提问尽量正面回答,不能回答的应告诉他们获得答案的途径。

科学的品质包括诚实、合作和创造力等。诚实,也是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在生物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就是要求学生要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而不是他们想象中应该有的或他们认为老师想要的。作为老师当学生做出的实验结论与其他同学或与书上有较大差距时,我们不能指责学生而应该和他们一起分析出现差距的原因。实验时,可与学生一起制定实验方案而不是简单的去验证实验结果,也就是重过程而轻结果。让学生能大胆猜测,小心求证。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研究的规模和范围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共同研究和开发一个项目,科学发明需要许多的人共同参与。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组讨论、小组学习、分组实验等都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但在分组时要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具体的任务,各自互相又要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除此外,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求学生能进行思考的创造性学习,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科学的世界观体现科学家对科学的一些基本信念和态度。主要包括:科学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以恒定的模式发生和发展的,只要通过认真系统的研究都可以被认知;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新的发现会对已有的理论构成挑战,因而要不断地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改;科学虽然处于不断地变化中,但这种变化只是处于缓慢的修正之中,绝大部分科学知识是非常稳定的,所以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因此科学还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科学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增强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对科技引起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在他们参与社会时,能够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并能够采取适当的行动。

生物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是生物学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但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或实践活动中,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使学生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知识领域中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