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质量控制整改方案
针对近期龙王河特大桥工程实体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包括拌和及养护用水,下部构造及箱梁外观质量、立柱保护层合格率、现场测量控制等,项目部召开全体管理人员及施工队伍关于质量控制分析讨论会,展开对现场质量问题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从人、料、机、法、环、测等方面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根据实际问题,制定如下整改方案。
一、墩柱钢筋保护层合格率控制
1、责任人:
现场质量控制责任人:
2、采取质量控制措施
2.1加强对操作工人的现场技术交底
对墩柱各作业队伍进行严格技术交底,包括工班长在内的作业工人对图纸保护层厚度控制加强认识,确定图纸中保护层厚度。同时扭转工人普遍存在一个思想误区即保护层的控制宁大勿小,小为不合格,大则无妨。
2.2钢筋加工及垫块预制是保护层控制的基础
钢筋在制作时必须采用专用机具加工成半成品,并分类编号、堆放。在立柱钢筋加工中严格控制内箍尺寸,保证内箍准确。弯曲内箍钢筋时,先反复修正使之符合设计尺寸和形状,作为样板使用,然后再进行正式加工生产,保证半成品的尺寸和形状。保护层垫块的制作及选择是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的关键,垫块必须采用专业精制模具加工,用高强砂浆制作成型,控制垫块的几何尺寸和自身强度。
2.3加强xx钢筋笼保护措施
要求各作业队伍在钢筋笼内设置三角撑,以防止吊运过程中发生变形:
加强圈处的三角撑设置
此外,钢筋笼横向起吊装车时,钢丝绳应绑在加强圈处;滚动时应以方木设置缓坡,让钢筋笼缓慢滚动。
2.4模板制作、安装精度是保护层控制的前提
立柱模板采用定型钢模,由专业厂家加工生产,必须保证模板制作及安装精度。模板拼装完成后先用法兰螺丝松紧风缆调正,再用全站仪结合垂球法检校,保证墩柱中心位置与设计位置吻合,垂直度符合规范要求。安装模板时要小心轻放,避免损坏或造成垫块移位。模板安装后,加强对垫块复查,如有损坏及时进行更换。
2.5立柱钢筋绑扎及定位是保护层控制的保证
在立柱施工中,立柱预埋钢筋定位牢固及准确是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关键。为了保证首节墩、柱钢筋定位牢固、准确,在墩身施工时,根据预埋主筋位置进行精确测量定位;为保证立柱钢筋保护层合格率,在钻孔桩施工时,就严格控制钢筋笼下放等工作,保证其中心不偏位,立柱施工时,根据其中心准确调整好钻孔桩伸出钢筋,保证调整后的钢筋笼中心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同时为了增强墩、柱钢筋骨架的刚度,增加了箍筋,并将箍筋与主筋焊接成整体。对于其他标准节段,每隔4道箍筋进行一次主筋和箍筋之间的点焊连接,以增强钢筋骨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以便更好的控制保护层。
2.6加强立柱钢筋保护层垫块定位现场控制。
立柱施工时,立模前在主筋上每隔一米均匀设置四个垫块;立模后再次检查钢筋笼是否对中,如有钢筋偏位,通过加密垫块进行调整。立柱的保护层严格执行施工班组自检、技术人员交接检等检验制度,采用钢尺对各构件主筋保护层逐根进行测量,发现保护层偏大或偏小的情况时,立即现场调整,确保保护层工前合格率达到100%。
2.7混凝土浇筑是保护层控制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注意对垫块的保护,避免振捣棒触到钢筋、模板及垫块。另外,在浇筑中安排专人检查固定模板的风缆及支撑情况,防止立柱模板出现跑位及倾斜。
2.8加强工后检查
每一个立柱模板拆除后,项目部要及时用自备的钢筋位置测定仪进行钢筋保护层检查,分析总结,及时调整完善。
二、现场测量控制措施
1、测量控制责任人
2、采取测量控制措施
2.1项目部已对现有使用的导线点、水准点重新闭合偏差。
2.2对于图纸中没有提供支座高程数据,项目部对支座垫石高程重新推算,并技术主管复核确认。
2.3施工过程中,由于墩柱、盖梁施工部位较高,要采取多人复核制度,并加强施工过程中跟踪控制及工后检查。
三、下部构造及预制箱梁外观质量控制
1、责任人:
下部构造质量责任人:
预制箱梁质量责任人:
2、质量控制措施
2.1加强模板质量控制
模板表面做到没有混凝土残渣、粉尘、锈迹等,脱模剂涂刷均匀,模板表面没有很厚的油层,模板拼缝要做到紧密、无错台。
对模板的加固方案严格审查,对拉螺栓设置、风缆绳设置、箱梁顶面压杠设置等作为重点控制。
模板支设完成后,及时进行混凝土浇筑,不得超过48小时,防止时间长造成模板表面污染。
2.2对浇注工艺质量控制避免出现冷缝
总结施工经验并召开现场施工交底会,严格浇注工艺及操作方法。具体施工如下:
箱梁混凝土的浇注顺序:先浇注底板混凝土6米~7米,再浇注腹板、顶板混凝土。混凝土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连续浇注,在梁端部钢筋较密集,锚垫板下的混凝土可采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密实。浇注混凝土,应从梁的一端向另一端进行,在接近另一端时,为避免梁端混凝土产生蜂窝等不密实现象,应从另一端向相反方向投料。底板和顶板为整断面浇注,腹板对称浇注,分层厚度不超过30cm。分层下料并振捣,上下层间隔时间不超过1.5小时,上层混凝土必须在下层混凝土振捣密实后方能灌注,浇注时应均匀、连续。
墩柱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浇筑时分层厚度不大于振动棒作用长度的1.25倍,振动器捣固混凝土的层厚,采用不超过30cm。振动棒振动时,移动间距不得超过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保持50mm~100mm的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50mm~100mm,使上下层混凝土结合牢固,根据振动器的有效半径,其间距以不超过50cm;盖梁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罐车运输至施工现场,将混凝土放入料斗内之后,用25T起重机吊料斗至模板上空,混凝土进入模内,混凝土下落从柱顶位置开始,其自由落度不超过2m,混凝土采用分层浇注,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浇注完成上层混凝土浇筑,分层浇注厚度不超过30cm。
2.3加强振捣工人的振捣质量控制
混凝土振捣时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则,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有沉落且无气泡上冒为准,严防出现蜂窝麻面现象。插入时宜稍快,提出时略慢并边提边振,以免在混凝土中留有空洞。混凝土振捣时采用平行式或梅花式,但是不得漏振、欠振、过振;混凝土浇筑后,应立即进行振捣,振捣时间要合适,一般可控制在25s~40s为宜。对不熟练的振捣工人坚决更换。
2.4加强工程实体养护质量管理
由于养护方法的不当很可能造成混凝土表面色差,现场根据工程施工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施工养护方法,但总的原则是养护期间混凝土表面始终保持潮湿,禁止出现忽干忽湿、养护不均匀现象造成混凝土表面色差。立柱采取内部用土工布裹紧,外用塑料薄膜缠紧,并从柱顶洒水养护;盖梁采用混凝土表面缠裹土工布,并用定做箍筋架箍紧,然后洒水养护;箱梁腹板采取喷淋养护与覆盖薄膜相结合,薄膜覆盖要全面,避免造成色差,顶板采取覆盖薄膜及土工布始终保持顶板潮湿。
2.5加强工程实体的成品保护
工程实体成品没有保护好既影响外观质量又影响内在混凝土质量。在模板拆除过程中避免混凝土边楞破坏,严谨硬砸硬撬。在混凝土浇筑及压浆过程中严谨污染实体质量,在盖梁混凝土浇筑要避免污染立柱,在压浆过程中要避免污染箱梁端头外观质量等。
四、原材料材料质量控制
1、责任人:
质量控制责任人:
2、质量控制措施
2.1施工中用到的所有原材料均需经过项目部工地试验室自检合格并经过监理代表处中心试验室抽检合格后方可在施工中采用。
2.2施工中所有的原材料均实行材料准入制度,所有的原材料的供货厂家均为业主经过考查并认证合格的准入厂家中选用,在此同时并不降低对原材料的检验频次,以保证原材料质量。
2.3加强对进场砂的抽检频次,做到进场砂每车抽检,重点检查含泥量及泥块含量。
2.4对于在自检或抽检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材料,一经发现,对该批次的材料坚决予以清除出场,从源头控制工程质量。
五、制定每周质量例会制度。
项目经理部每周召开质量例会,针对上周工地质量动态作一个全面的总结,指出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并形成会议记要,在下周召开例会时逐项检查执行情况。对执行好的施工队伍进行表彰,对执行不力者提出警告并给与处罚,限期整改,责任到人。
六、加强工程资料的整理工作
资料管理人员应按分部、分项工程进行收集整理,做到分类整理、按序排列,要有总目录、卷(盒)目录、册目录、分目录,做到层次清楚,资料齐全,编码完整,便于抽查。工程资料的内容,必须符合规程和规范的要求,简明准确,数据可靠、表述清楚,签认齐全、手续完备、无遗留问题。不得随意涂改或撤换工程资料,不得弄虚作假。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