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水下抛石护岸加固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陈萍娟
(龙海市西溪桥闸管理处,福建 龙海 363100)
摘 要:水下抛石是一种堤岸工程加固措施,对提高护岸稳固性、优化施工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某工程为例,针对水下抛石护岸加固工程的具体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关键词:水下抛石;护岸加固工程;水下地形勘测中图分类号:TV86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6-20(2019)08-0098-02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alysis of Under Water Riprap
Revetment Reinforcement Project
Chen Pingjuan
(Xixi Bridge Gate Management Office, Longhai City, Longhai 363100)
Abstract : Underwater riprap is a reinforcement measure of embankment engineering,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of revetment and optimizing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Taking a projec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underwater riprap revetment reinforcement project in detail,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Key words : Underwater riprap ; Revetment reinforcement ; Underwater topographic survey
0 引言
水下抛石护岸加固工程的主要作用为强化护岸防护水平,防范因河流冲刷引发崩岸、水土流失等问题,提高河床结构的稳固性与抗冲刷能力。在此需结合河流护岸实际情况进行施工方案的科学编制,采用标准化施工技术强化水下抛石隐蔽工程的质量保障,从而进一步提高堤岸防护效果,提高施工质量与效率。
1 工程概况
以某河段的水下抛石护岸加固工程为例,该护岸全长2370m,水下抛石为24.34万m 3,日均抛石强度3500m 3,共配有2艘长5m、宽9m 的抛石定位船与20艘长40m、宽5m 的装石船,其装石长度超过20m,执行分段施工作业。由于该河段的水流量较大,水深约为22m、流速较快,在河流冲刷作用的影响下桥闸导流池河床沙粒大量流失,导致导流池下方无沙、仅剩淤泥,因此需每年在导流池下方进行水下抛石作业,以此填补水位过深的漏洞,实现对河段的有效治理。
2 水下抛石护岸加固工程应用到的具体施工技术探讨2.1 水下地形勘测与抛投试验
在开展水下抛石作业前,施工人员需先围绕所在河段的岸上地形与水下地形进行详细勘测,结合施工设计要求完成控制导线、施工基线的布设,并围绕断面设置观测桩、将其间距控制在20m 左右,针对地形存在变化区域适当调小间距,并依照2-5m 的间距完成横断面测点的设置。待完成测量后,利用GPS 技术、测深仪等设备收集各控制点、测点的数据,依照1:
200的比例完成施工平面控制图、横断面图的绘制工作,为水
下抛石作业提供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选取石料在拟定的抛投区开展抛投试验,收集有关抛投区水深、流速、定位等重要信息,或安排潜水员测量出石料在水下的落地位置,掌握重要试验参数[1]。2.2 抛投区划分
在抛投区划分方面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其一是依据垂直水流方向长度与沿水流方向长度进行抛投区划分,该工程的抛投区长度为25m,装石船尺寸为25m×5m、有效装石头尺寸为20m×4.5m,因此该工程的抛投区尺寸为25m×20m。通常需基于人工、机械等角度进行抛投区内档位的划分,依据抛幅进行档宽设计,其人工抛幅、机械抛幅分别为1.5m 和3m,该工程采用机械抛投方法,其抛投区内每一档位的尺寸为20m×3m。其二是采用抛石网格设计方法,由上游至下游完成抛石范围的规划,在抛石范围内划分出20m×20m 的施工网格,进而利用CAD 软件绘制施工区域图像,并针对每个网格所需承担的工程量进行计算,选取GPS 技术实现网格定位,为定位船划出移动空间,依次完成各网格内的抛投作业。2.3 测量放样与定位船定位
为加强水下抛石定位的精确度,施工人员需严格依照设计图纸进行测量放样,明确不同位置的坐标、高程等参数。施工人员需在河岸处采用前、后方重叠法进行控制点的精确定位,以此为基准进行放线,测出正向或偏向基准线;随即应结合不同区域抛石投放长度,完成基准线上桩的定位,测得区域范围内的分界位置、获取断面桩定位,保障方向桩与抛石投放方向垂直;接下来以不同断面桩为基准,完成基准线定位,获取到地下水位的标高参数,以此确定抛石位置;最后利用测量工具
作者简介:陈萍娟(1990-),女,福建漳州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钢筋混凝土施工当中的应用,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混凝土在加固后产生自缩等现象,导致建筑结构产生裂缝,对建筑质量造成影响,并且在施工时造成安全隐患。后浇筑带施工技术针对上述情况,从防水工程、模板工程、二次浇筑工程等方面做出改进,通过改进施工技术来减少混凝土自缩产生裂缝的现象发生,降低混凝土自缩对工程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并在解决建筑工程自身沉降等方面均起到一定作用。建筑工程本身重量较大,加之对施工所在当地的地质依赖性较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应用后浇带技术来预防土地沉降及当地地质变化对施工现场造成的影响,同时对建筑工程结构——钢筋混凝土所构成的墙体等均起到保护作用。
3.4 模板施工技术
模板施工技术能够帮助钢筋混凝土施工提供精准性,对建筑工程整体质量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现代模板施工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底模与柱模。在进行施工之前,建筑公司需要对
施工场地进行实地考察,在测试阶段需要安排人员进行相关技术测试,以保证在施工阶段相关技术能够顺利使用,施工过程能够按照原计划进行;同时,建筑公司需要根据施工的不同以及建筑质量的不同要求来选择上述两种模板施工技术,施工时,需要按照模板施工技术图纸来严格执行。模板施工与脚手架等外置临时结构存在紧密关联,因此,在安置脚手架之前要先将模板安装完毕,以保证施工安全,并在安置脚手架时进行加固处理,以加强脚手架与模板之间的联结性与稳定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在现今的建筑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且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该技术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及操作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因此,建筑企业要对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重视起来,并加大相关技术开发的投资力度以及相关人员的培养力度,让企业自身具备完全自主化的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科新.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及后浇带技术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2):497
[2]周军厂,时航.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及后浇带技术分析[J].低碳世界,2017,(11):160-161
[3]周进京.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2):565.
获取护岸宽、深度数据,标明基准线位置、固定分界桩,从而测出装石船挂靠的具体定位。
通过实行定位船、装石船的定位,有助于确定石块投放位置,提高水下抛石作业的精度。施工人员应首先明确定位船所处位置,使装石船逐渐靠近定位船,完成抛石点的确定;随即在河岸开展测量放样,明确断面桩定位并进行标记,使定位船下舷部位与标记处重合,并采用仪器完成测距;接下来以抛石作业点为基准,分别测量出其水深、流速等信息,计算投石差距与提前量,再次移动定位船至指定位置,保障石块投掷的精确性。在装石船挂靠方面,需结合河流流速进行挂靠方式的设计,在流速较慢时选取靠岸位置,利用绳索将其挂在定位船后侧;在流速较快时选取水深区域,使两船保持平行,完成投石操作[2]。2.4 抛石作业与移位
在抛石作业环节,施工人员应该针对船位距离进行严格把控,一般将船位间距设为1.5m-2m,在船身宽度约为7m的情况下,需将抛投区域控制在10-11m范围内。为防范抛投作业过程中出现盲区,需保障定位船沿断面方向移动,并在移动过程中结合不同区域的编号完成石块的投放。在装石船投放石块时,应确保其与其余船互为平行关系,提高石块投放的精确度,通常选取船侧式方法、配合1m3挖掘机开展抛石作业,在靠近装石船时还需架设挡板隔离支架,使挖掘机沿船前行方向分层投掷石块,并在定位船上完成相应重复作业。
在抛石移位环节,通常采用机械抛投方法,需在各工作面处布设反铲挖机,负责完成装石船的抛投作业,并结合不同工作面情况选取1-3艘装石船开展施工,结合不同网格抛投量调整船位,强化安全防护措施。依靠连接锚缆绞机完成定位船的移位处理,将其移动间距控制在1.5m左右,确保石块投掷的均匀性。在部分水深较浅的区域,可以采用小船开展抛投作业,保障抛到率超过90%,在完成抛石作业后及时勘测水下地形状况,保障抛石作业结果满足设计目标。
2.5 水下断面测量与质量控制要点
在竣工后还需针对水下地形进行重新测量,结合施工前期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用于检验投放准确性,确保石块投放厚度、速度均符合施工设计要求。此外,施工管理人员还需结合施工设计方案做好质量控制要点的总结:其一是加强对块石数量的把控,防范出现“虚吨位”问题,运用船上量方的形式进行验方,结合材质、粒径、堆码空隙等因素设置扣方量,保留抛投计量与结算数据;其二是加强对抛石落距的把控,综合考察区域范围内水深、流速、流向等因素,并动态调整船位、确保合理移位,以此实现石料的精准投放;其三是加强对抛投作业环节的把控,严格控制定位船与装石船的移位记录,防范出现超抛、欠抛问题,并做好及时补抛;其四是保障块石的均匀覆盖,结合设计图将各抛区的误差值控制在范围内,落实日结、月报工作计划,强化对施工工期的管理,并依照设计抛区完成各单元固定断面的设计,将其测点间距控制在2m左右,并测量出抛石增厚值进行对比,保障满足施工设计要求[3]。
3 结论
总之,水下抛石作为一项隐蔽工程,需密切结合河床水下地形特点开展施工组织设计,加强对施工定位精度、依照分层、分段原则开展抛石施工,并实现对河流流速、水深等指标的动态监测,结合实测结果进行抛投位置、方量的选择,进一步为护岸结构的稳固性创设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耿新林,陶金.深水水下抛石装备及技术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7,(7):218-222.
[2]陈登凤.水下抛石强夯基础施工技术研究[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7,(7):7-9.
[3]付旭辉.荆江护岸工程施工水下抛石形态实时监控系统[J].水运工程,2016,(5):105-109.
(上接第97页)
·99·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