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国际贸易复习试题答案
2025-10-07 23:27:24 责编:小OO
文档
国际贸易复习题

一 .名词解释。(5×4分)

1、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个国家用给定的生产资源生产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的所有可能性。(P24)

2、贸易利益:是指 自由贸易的开放经济通封闭经济相比较,在既定的生产资源不变、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新增加的利益。(P42)

 3、提供曲线: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按各种不同的相对价格愿意出口和进口的商品数量,是一条同时反映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曲线。(P50)

4、H-O定理:一个国家将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生产的商品和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P67)

5、机会成本:是指多生产一单位的商品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数量。(P37)

6、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拥有的生产资源。(P57)

7、边际产量:是指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增添1单位的某种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产量。(P86)

8、规模报酬:是指所有投入要素同比例增加时,即生产规模扩大时,总产量的变化情况。(P86)

9、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利用对市场的控制力,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实行不同的价格。(P105)

10、特定要素:除了劳动外,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P37)

11、贸易转移:是指同盟内部关税消除后,最初来自同盟外其他国家的廉价进口品被成员国相对昂贵的进口品取代,他是关税同盟给成员国带来的不利影响。(P149)

12、消费利益:也称为来自交换的利益,在开放的经济中,消费者在国际市场的相对价格条件下,对两种商品消费的数量组合做了调整,多消费国际市场上相对便宜的Y商品,少消费相对昂贵的X商品。(P45)

13、静态成本:是指熟练劳动力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提高了发达国家的生产效率和产出,而这些收益的成本却是由发展中国家承担的。(P135)

14、 经济一体化:作为一种状态,它是指以前各自的各国经济最终达到的互相间的融合;作为一种过程,它是指国家之间经济边界的逐渐消失。(P146)

15、贸易创造:是指同盟内部关税取消后,国内生产的较昂贵的产品被成员国的较低廉的进口品取代,他是关税同盟成立给各国经济带来的有利的影响。(P149)

二,选择题(10×2.5分)

1、重商主义就是认为国家必须保持商品的        B   。

A、出口小于进口   B、出口大于进口    C、出口等于进口

2、FIF=1.08,表示运输成本在进口商品价格中的平均比重为    A   

A、8%            B、8:1            C、108%

3、影响相对价格水平的因素,可以从    C   来分析。

A、需求方面       B、供给方面        C、需求和供给两方面

4、均衡的贸易条件是稳定的,偏离均衡的贸易条件会使国际市场上的商品的供需  B   ,然后自动恢复均衡的贸易条件。

A、出现顺差       B、不平衡          C、出现逆差

5、投入---产出表是     C   创建的

A、李嘉图          B、赫克歇尔-俄林   C、李昂惕夫

6、寡头垄断是指   B    厂商垄断了某一产业的市场,其产量占据市场份额的很大比重。

A、单个            B、少数            C、所有

7、资源依赖型的国际性生产是指公司为了获取生产的资源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设立    A   子公司。

A、出口导向型      B、当地市场导向型   C、进口导向型

8、国际标准化组织将服务行业分为      A    。

A、10个            B、20个            C、15个

9、重商主义盛行于       A   。

A、16—18世纪中期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10、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所有点具有的特点之一是给定的生产资源  B     。

A、部分被有效地使用   B、全部被有效地使用  C、不一定被有效地使用

11、在外部规模经济下,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得厂商成本下降,从而具有成本优势,该国成为商品    B     。

A、进口国               B、出口国               C、贸易国

12、贸易量是指按   A     计算的贸易额。

A、固定价格             B、市场价格              C、变动价格

13、HOV定理是通过分析一个国家进出口产品中含有的要素服务量来显示这个国家的要素相对     C   。

A、丰富                 B、稀缺                  C、丰富或稀缺

14、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各点的斜率,是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其公式为   A        。

A、MRT=-ΔY/ΔX        B、MRT=ΔY/ΔX          C、MRT=-ΔYΔX  

15、贸易额是指按现值统计的     B   。

A、交易额               B、贸易总额               C、双边贸易

16、休谟认为,一个国家商品的出口大于进口,即处于   B        。

A、不利的贸易平衡       B、有利的贸易平衡          C、贸易不平衡

17、绝对利益论要求    A     都有一种商品绝对利益,相互贸易才对双方有利,所以满足这种条件的贸易机会就十分有限。

A、两个国家             B、任何一方                C、所有国家

18、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所有点具有的特点之一是给定的生产资源   B    

A、部分被有效的使用     B、全部被有效的使用        C、不一定被有效的使用

19、均衡的贸易条件是稳定的,偏离均衡的贸易条件会使国际市场上商品的   A   不平衡,然后自动恢复均衡的贸易条件。

A、供需                B、供给                     C、需求

20、H-O定理是通过投入—产出分析一个国家的要素相对丰富或稀缺来确定这个  A   。

A、贸易流向            B、商品流向                C、价值流向

二、简答题。(4×10分)

1、简述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P45-46)

答:消费利益也称为来自交换的利益,在开放的经济中,消费者在国际市场的相对价格条件下,对两种商品消费的数量组合做了调整,多消费国际市场上相对便宜的Y商品,少消费相对昂贵的X商品。

新的国际市场相对价格必然会对国内生产产生影响。生产者会更多的生产相对有利的X商品,减少生产相对不利的Y商品。这种生产专业化调整会进一步扩大进出口贸易,使总的消费效用提到更高的水平,这就是生产效益。

2、与H-O定理相关的定理有哪些。(P67-72)

答:(1)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在均衡的条件下,两个国家商品贸易的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都是相同的,两个国家有相同的生产技术和固定的规模报酬,商品的相对成本和绝对成本将是均等的。这种均衡只有在要素价格均等时才能达到。

(2)斯托尔珀-萨缪尔森理论:在贸易前和贸易后都能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贸易使丰富要素的价格上升和稀缺要素的价格下降,意味着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增加而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减少。

(3)雷布津斯基理论:  在商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要素不平衡的增长将导致商品产量更大的不对称变化。一种要素量的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生产的商品产量增加,而使另一种商品的产量减少。

3、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经济的影响。(P87-88)

答:外部规模经济的实现只依赖于产业规模,而不是单个厂商的规模。因此,在一个仅存在外部经济的行业中,大厂商并不具有优势,整个产业主要由中小规模的厂商组成,近似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在外部规模经济下,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得厂商的成本下降,从而具有成本优势,该国成为商品的出口国。

4、举例说明,什么是“绝对利益论”?(P17)

答:

1瓶酒

1码布

英国14
德国32
在表中,没有分工之前,英国和德国用5个劳动小时都可以生产1瓶酒和1码布,但是英国生产酒需要的劳动比德国少,而德国生产布 的劳动比英国少。如果两个国家进行分工,再投入的劳动量不变的情况下,英国用5个劳动小时可以生产5瓶酒,德国用5个劳动小时可以生产5/2码布。如果英国用1瓶酒同德国的1码布交换,英国就有了4瓶酒和1码布,比原来多了3瓶酒。德国则有1瓶酒和3/2码布,比原来多了1/2码布。

在表中,酒是英国有绝对利益的产品,通过分工和交换,英国得到的绝对利益是3瓶酒。同样,布是德国有绝对利益的产品,德国得到的绝对利益是1/2码布。

5、H-O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什么?(P57-58)

1 两种商品的每一种都是同质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每一种也都是同质的。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是固定的、不同的。

2 两个国家的技术相同,也就是说,每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生产函数是相同的。

3 生产规模的报酬是固定的。

4 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性不同,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不会改变商品的要素密集性。

5 两个国家的消费偏好相同,而且收入分配的变化不影响任何既定的商品价格和相应的商品消费数量的关系。

6 两个国家都建立了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7 生产要素在两个国家内部完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间流动。

8 没有运输成本。

9 没有干预。

6、如何理解当前经济一体化趋势?(P174)

答:经济一体化的典型是关税同盟,在理解当前经济一体化趋势时,以下五点是非常重要的:

(1)经济一体化是指由出面,在特定的一体化框架内,消除经济边界而实现两个或多个国家经济的联合。

(2)关税同盟的建立会带来两种效应: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3)关税同盟理论的局部均衡模型研究了单商品的情况下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

(4)关税同盟理论的动态模型研究了关税同盟给成员国经济带来的动态效应,

(5)关税同盟对各成员国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如何使关税同盟的成本和收益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合理分配,是关税同盟能否成功运作的关键问题。

三、论述题。(15分)

1、为什么李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结果被称为悖论?(P74-76)

答:投入---产出表是由里昂惕夫创建的,他把整个经济中所有产业都列入表内,详细的分析每一个产业的产出流向,同时也分析每一个产业的投入来源,完整的反映了各个产业之间的原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之间的供需关系。表内的产品都被还原成生产产品需要的生产要素。因此,投入-产出表何以清楚的显示出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平衡,以及各个产业之间产量的供需平衡。

里昂惕夫于1953年发表了他对H---O定理的实证研究,他用1949年和1951年美国进出口商品的数据,按照他最擅长的投入-产出分析,表明美国进口商品是资本密集性商品,出口是劳动性密集性商品,结论却同H---O定理正好相反。

在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是世界上拥有资本数量最多的国家,按照H---O定理,美国应该出口资本资本密集性商品,进口劳动密集性商品,由于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是H---O定理的错误,还是里昂惕夫的分析方法有问题,这个矛盾的情况被称为“里昂惕夫悖论”。

2、试述公司组织国际生产的几种形式?(P126-128)

答:公司的国际性生产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资源依赖型或者出口导向型:是指公司为了获取生产所需的资源而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设立出口导向型的子公司,它的特点是:企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

1 促进了东道国资源类产品的出口,同时也可能增加本国的出口;

2 贸易流向由要素禀赋来决定。

(2)本地市场导向型或者进口替代型:是指公司以当地市场为导向,以占据东道国市场或满足东道国市场需求作为其国际性生产分布的依据,它的特点是:企业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

1 公司的生产可能是贸易替代型的,也可能是贸易创造型的。

2 这中间公司的投资方向并不完全由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

(3)国际一体化生产型:是指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安排生产和销售,他在国外的子公司是全球一体化生产的一部分。它的特点是:企业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

1 垂直一体化,与企业内贸易有密切关系

2 水平一体化,子公司向其他子公司分销产品时,子公司之间也会存在贸易关系。同时会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3、用提供曲线分析均衡的贸易条件。(图形参考P52)P52-53

答:如图所示,A、B两个国家,X、Y两种商品的模型中均衡的贸易条件,图中OCa是A国的提供曲线,OCb是B国的提供曲线。当两国贸易的相对价格为P时,A国愿意出口的X商品数量为OX1,进口的Y商品数量为OY1.B国愿意进口的X商品数量为OX2,出口的Y商品数量为OY2。由于同一市上X商品的供给小于需求。而Y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X商品的相对价格就会上升,Y商品的相对价格就会下降。相对价格P会向上移动。图中E点是OCa和OCb的交点,过E点的相对价格为Pe。因为E点在OCa上,A国在Pe的相对价格条件下,愿意出口OXe的X商品、进口OYe的Y商品,同时,E点也在OCb上,表明B国愿意在Pe的相对价格条件下出口OYe的Y商品和进口OXe的X商品。由于A、B两国在相对价格Pe的条件下,在E点贸易,同时可以达到消费效用的极大化。

     如果一个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发生变化,就会使提供曲线的位置移动,原来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贸易条件和贸易的商品数量都会相应的变化。

                   

4、如何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同盟的成本和收益。(P168-170)

答:关税同盟成立后,成员国的福利可能发生变化,但市场力量不一定能将一体化引起的成本和收益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某些成员国可能获取较多的收益。,而某些成员国则可能遭受损失,就需要同盟内的受益方能够给损失方以合理的补偿。

从理论上来说,一体化的成本和收益的初始分配有三种不同的情况:(1)关税同盟中所有成员从一体化中得到的收益是相同的;(2)所有成员国都从关税同盟中获益,但利益的大小是不平等的;(3)某些成员国获益,而另外一些成员国受损。

第一种情况需要同盟各国同比例的增加收入,因而不需要进一步调整;第二种情况需要考虑哪些方面会出现利益分配不平均的现象;第三种情况需要说服受益方对损失方进行补偿,但是需要考虑补偿的程度。

对于受损国的补偿可以是事先的,也可以是事后的。事先补偿是由于经济一体化引起的不均衡分配能够事先预测到;而事后补偿则是对事先未预测到的损失进行足够的弥补。最简单的补偿方式就是(1)资金转移,可以通过发展基础设施、对劳动力进行教育和培训、进行市场研究以帮助受损国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企业经营等方式进行;(2)财政补偿,即用关税收入的损失数量作为补偿的尺度,通过将供应商的资金直接转移给进口国来加以解决;(3)调整共同对外关税,采用关税同盟成立以前成员国各自关税的平均值来确定,将共同对外关税按照贸易商品的种类、数量和价值以及相关的优惠性的贸易协定等条件来确认共同对外关税的利益分配。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