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2025-10-07 23:28:07 责编:小OO
文档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 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 王羲之) 

 二、检查预习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 

 三、研习课文 

 、教师配乐范背课文 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 ——痛——悲 

 、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 学生回答后明确: 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读第三段 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 

 讨论提示: 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痛哉!” 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 第二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体验——“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与“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第四句讲了两种人生“痛”事——“向之所欣 

 、化为陈迹”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讨论后明确: 这种“痛”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虽然两种人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但是,在此时此地,他们的生命体验却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痛! (板书:痛 

 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学生再读第三段。 朗读指导:探索人生哲理,发感慨,用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其中“死生亦大矣”中的“大”重读,“岂不痛哉”降调读出慨叹,重读“痛”。 

 、读第四段: 思考:本段中的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为什么悲?悲什么? 

 讨论提示: 

 作者在发出“悲夫”感叹之前,作者写了几个时期的人?他们思考死生,有着怎样的表现? 

 他们的表现有相同之处吗? 

 他们“悲”什么呢?能否从板书中看出些什么? 明确:显然,时代虽不同,感悟却是一致的。“悲”的是宇宙是永恒的,人生却是短暂的;这种生命的体验让人无奈而惆怅。这是跨越千古之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正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悲痛年年总相似,那么面对着无尽的悲痛,王羲之能选择做些什么呢?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告诉后人,我们曾经为死生而悲痛过,也许你们会和我们有同感吧。也交代了本序的写作意图,目的在于警醒后世读者,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消极的思想情绪,而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 学生再读第四段。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奏与批判。“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悲”,后面的句子和缓低沉的读出。 (板书:悲 由己悲人千古同悲) 

 、作者的情绪为何会由乐转为悲痛? 

 【明确】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 

 、【讨论】“悲”=消极? 

 【明确】作者在慨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时,没有走向消极无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哲学观点,于悲伤感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珍惜。“未知死,焉知生?”正因为生命有尽头,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生命;正因为人生无奈,所以我们才要创造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悲叹生命,因为生命的可悲、人生的悲剧性才会让我们懂得珍惜!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四、一词多译 

 一)次 

 、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二)临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三)一 

 、一起。例:若合一契 

 、一样。例:其致一也 

 、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四)修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五)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六)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期(jī )年之后 周、满 

 五、总结全文 

 、有人说《兰亭集序》要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之年才能读懂,但是今天我想 对大家说,我们在20岁前就应该思考快乐,思考痛苦,思考生命与永恒!你是怎样思考的。 

 、结合历史人物来谈谈对人生的理解。 

 曹操曾经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 

 李白曾经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 

 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终成一代文豪。 

 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中的第二、第三题。 

 、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积极情感。 

 、以文中三个关键词为纽带,背诵全文。 

 七、板书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乐——时、地、人、物、事 

 痛——生命短暂、人生易老 

 悲——亘古不变的规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二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知识。 

 、翻译课文、归纳整理文言基础知识,积累重点虚词“之”的用法。 

 、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学习重点】 

 、翻译课文,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链接】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兰亭集序》由来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介绍见课本注释① 

 、序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学习过程】 

 一、疏通课文,积累字词 

 、将课文注释中的注音搬到课文相关字词上面,然后熟读课文。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把重点字词和解释标注在课本上。 

 、归纳整理重点文言知识(小组合作)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 

 、解释下列句中的之字 

 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以之兴怀暮春之初 

 乃夜驰之沛公军夫晋,何厌之有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顷之未发 

 二、整体感知文本,用课文中的话填空。 

 课文第1、2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_____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表明作者闲适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段在第1、2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交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先指出人与人相处短暂,接着阐述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引出对死生的观点,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第4段交待诗会所作成集的目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文本内容(小组合作) 

 通过感知课文,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几个词,并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生发这些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的生死观是什么? 

 四、拓展训练(D级) 

 有人说:“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这句话说得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你将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呢?请写一写。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的意义;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点拨法。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拟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句。 

 一、导入 

 毛笔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王羲之的书画作品——《兰亭集序》摹本,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领略“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魅力。(引导回想“墨池”的典故,其书法成就是“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作为议论文的名人素材让学生积累下来)结合注释与课件了解作者及艺术成就。 

 结合注释了解文章背景,了解《兰亭集序》文采书艺双绝的价值。 

 学习本文,让我们跟随王羲之的笔墨去探幽访胜,追寻文明的足迹,感受文人雅士的诗意人生。 

 二、研习文本 

 【一读知美韵】 

 朗读全文,整体感知音韵美。(通过播放课文朗诵音频或老师配乐示范朗诵,让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简洁雅致的语言特色。) 

 听完录音后,教师相机作相应的诵读指导,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 

 重点字音:癸丑(guǐ)会稽(kuài jī)修禊事也(xì)流觞(shāng) 

 感慨系之(xì)彭殇(shāng)趣舍万殊(qū) 

 怏然(yàng)若合一契(qì)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二读通文意】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学生6人一大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一人读一句解释一句的重点词,其余同学可以提出疑难点。 

 第一段: 

 、状语后置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毕、咸:全都。修竹: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以为:把……作为。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多,此处为“盛大” “热闹”之意。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为“饮酒”。名词作动词)咏,指“作诗”。 

 足以,来。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盛:繁多所以,用来……。(引导学生联想到所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的意思。)极,穷尽。娱,乐趣。信,诚,确实。 

 第二段: 

 、相与:相处相交俯仰:喻时间很短 

 、或取诸怀抱或:有的人怀抱:胸怀抱负 

 、因寄所托因:依,随着。 

 、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进取”舍:退止殊:不同 

 、及其所之既倦及,等到。之,到达,此为得到的意思。 

 、向之所欣:向:过去,以前 

 、以之兴怀以:介词,因 

 、况修短随化化,自然(联想《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中“化”也是此义。) 

 、终期于尽:期,期限 

 第三段: 

 、临文嗟悼临,面对着不能喻之于怀:喻。晓,懂得。(联想到成语“家喻户晓”)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齐:活用作动词,看做一样,看做等同。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如同,好像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虽,尽管所以:……的原因(联想到“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中“所以”同义。)致:到达,最后到达的结果。(联想:而致千里,“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致:表达) 

 、“所”字短语如“所遇” “所之” “所欣” 

 (联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放在动词前面构成名词性词组 

 (此环节让学生确定重点词,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并用联想法来加深或拓展某个重点词的意思。)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本文重点字词义作归纳总结提问(课件) 

 、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列坐其次 

 、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夫人之相与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导”后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以为:把……作为。 

 、信可乐也实在 

 、因寄所托:因,依,随着 

 、及其所之既倦及,等到。之,到达,此为得到。感慨系之随着附着 

 、向之所欣:向:过去,以前 

 、以之兴怀以:介词,因 

 、所遇所之所欣所放在动词前面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物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2)梳理本归纳文中文言知识。 

 (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诵读,品味文章简洁雅致的语言, 

 、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一、研习文本 

 【三读理思路,悟感情】 

 、整体感知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先请生回答。 

 点拨:大家在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 

 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因何而乐,缘何而痛而悲吧。 

 、a、自由大声朗读第一段思考: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大意: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语言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再找同学朗读,读出“乐”的感情 

 、根据清晰的思路背诵 

 、a、轻声读第二段思考:作者为何而“痛”? 

 点拨: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便“怏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大发感慨,感到痛惜,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请同学朗读,读出感情的变化,读出人生短促、无常的无奈及痛惜。 

 、理清思路背诵。 

 、a、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为什么感到“悲”? 

 点拨: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四读抚昔追今】 

 、问题研讨: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明确:王羲之对生命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慨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生命的永恒。 

 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 

 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叹,但是他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精美的篇章和造福地方百姓的业绩。 

 李白留下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是他吞吐出盛唐华章。 

 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成就和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 

 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他的书法艺术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让我们思索着前进。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人生中生命、时间、价值的思考,完成情感目标的引导,学会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学生会想到: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 ——————西塞罗 

 、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鲁迅 

 、再齐诵读一遍课文后两段,深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 

 二、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无常,生命短促的痛惜之情,并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积累更多素材。(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附: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一)兰亭盛会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乐 

 (二)会后感慨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痛悲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能借助注释扫清文字障碍并积累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能就本课的文言知识提出质疑,通过质疑解疑理解课文。 

 、能力目标: 

 能就本课提出问题并在积极参与讨论中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和老师的引导能体会作者“积极追求,有所作为”的乐观情感。 

 【教学重点】 

 质疑解疑讨论过程。 

 【教学难点】 

 借序抒情的行文之巧,作者的感情定位。 

 【教学设想】 

 、利用南海教育信息网资源加大教学容量一课时完成。 

 、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王羲之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 

 、本文在字面上虽然难度不很大,但作者借序抒情的行文及抒发的人生感慨较虚,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故课堂上主要采用质疑、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必要时老师讲解。 

 、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工具】 

 电教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与王羲之有关的信息。) 

 二、朗读 

 、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读音、节奏、语气。 

 、配乐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语气。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三、学生质疑 

 (可能比较“散”) 

 学生质疑。 

 学生解疑,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老师引导解决。 

 四、老师质疑 

 (起“聚”的作用) 

 、全文共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分别用六个字概括) 

 明确:第一段:记叙兰亭盛会。 

 第二段: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段:点明作序目的。 

 、翻译第二段中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慨呢? 

 、第三段作者“悲”什么?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痛”欢乐易逝,时光易逝。“悲”后之视今,犹不能喻之于怀。 

 五、讨论 

 、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集的目的,试一一指出并说说作者行文的巧妙之处。 

 明确: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书序体裁的要求写的,文章首尾圆合,自不用说,重要的是,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这与写什么文体就要像什么文体,并借一种文体抒发感情或表达观点的高考作文的要求是一致的。 

 、你最喜欢《兰亭集序》中哪些语句?简要说说原因。 

 六、堂上练习 

 、解释下列多义词: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 )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 )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 

 、下列句中加粗字与“夫人之相与”的“夫”用法相同的是( )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战,勇气也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亦足以畅叙幽情/怡然自足 

 、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或因寄所托/不如因善遇之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趣取万殊 

 、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少长咸集(都) 

 、又有清流激湍(水) 

 、俯察品类之盛(品行的种类) 

 、曾不知老之将至(竟) 

 、下列句中加粗词与“信可乐也”的“信”意义相同的是( ) 

 、欲信大义于天下 

 、言必信,行必果 

 、文信美矣 

 、半封京信半题诗 

兰亭集序教案 篇五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兰亭集序》摹本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研习1、2自然段,探究乐在何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羲之其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羲之其事 

 (1)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2)鹅池 

 《晋书#8226;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 

 (3)以书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三、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四、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五、整体感知 

 、放录音,辨识字词 

 癸guǐ丑 修禊xì 流觞shāng 激湍tuān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g怀 齐彭殇shāng 嗟悼 jiēdào 

 会kuāi稽jī 感慨系xì之 

 通假字:趣舍万殊 悟言一室之内 

 听录音,请学生分别划出三个段落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来(“乐”“痛”“悲”),划出不懂的字词句来。 

 、感知作品,理清思路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六、研习第一部分(1、2自然段) 

 、迅速浏览课文,然后合上课本,凭记忆按提示查找内容要点 

 如: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明确: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课堂练习:模拟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景物和你的感受诉诸笔端。 

 教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提示学生朗诵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充满欢欣,优雅之情调。按照提示每组选代表朗读。 

 、学生讨论、交流 

 (1)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来并加以总结说明吗?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部分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2)本段末句“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请阐述理由。 

 明确:“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 

 (3)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七、当堂训练 

 尝试着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八、课堂小结 

 暮春三月,莺飞草长,天气晴朗,春风和煦,不可不谓之“良时”;会稽山阴,清幽兰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不可不谓之“美景”;时贤名流,志趣相投,不可不谓之“贤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不可不谓之“雅事”;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不可不谓之“乐心”:这实在是人生之乐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美谈佳话。千年以降,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些文人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 

 九、预习作业 

 、预习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 

 、如何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3、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整理本课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 

 检测1、2自然段的文言知识(略)。 

 二、研习第3自然段 

 、全班齐读第3自然段,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一:请合上课本串讲本段大意 

 提问二:这段话作者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 

 提问三:作者为何而痛? 

 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 

 、诵读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稍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理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调慨叹语气收束。 

 请按照上述提示,每组选代表诵读 

 三、研习第4自然段(第三部分) 

 、熟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这段议论中包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问题(1)当前士大夫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2)你认为作者赞同他们的人生观吗?为什么? 

 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着,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会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朗读语调提示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 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挑选学生按照以上提示朗诵 

 四、合作探究 

 、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认识。 

 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第4自然段,作者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五、探究性阅读训练 

 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事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你如何理解呢?请发表你的观点 

 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屡屡发生。士大夫自危而无奈,寄情山水,啸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感觉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是哪里,生死无常。于是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会思潮影响,东晋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出世入仙的情调很浓,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在这种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能批判当时盛行的虚无思想,实际上就是眷念人生、热爱生命的表现。他在书法上的执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对抗人生虚无的体现。诚所谓“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结: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六、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通假字 

 趣舍万殊(“趣”通“趋”,趋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一词多义 

 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 

 修守战之具(整治) 

 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临: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途中的驻地) 

 、词类活用 

 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水)弯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意动) 

 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 

 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古义:这个地方 今义:次一等的。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或取诸怀抱 古义:思想抱负 今义: 怀里抱着 

 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古义: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人”,人们 今义: 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俯仰”古义: 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特殊句式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句) 

 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七、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九、相关资料:《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龄编撰的《晋书》,而此前收录晋文最完备的《文选》竟未见此文,这与《兰》文的历史地位很不相称。同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梁代刘孝标注引的王羲之《临河序》与《兰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发了一场《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1) 文章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这一观点,并阐述了几点理由。郭沫若也赞同此说,并就“夫人之相与”之增段补充论据,然后进一步考证说,《兰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孙、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所为。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引用证据反驳郭沫若的观点,章士钊也引用资料来证明《兰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书法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质疑,李文田则从书体上否定定武本《兰亭》为王羲之笔迹,郭沫若更是斩钉截铁地断定是假的,并进一步推断,“这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等人著文反驳,认为郭沫若以两块刚出土的石碑而断定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是“孤证不立,偏难概全”。 

 详情请看《语文学习》XX年第8期陆精康先生的《〈兰亭序〉疑案录》。 

 十、课文及翻译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抱负志趣,(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兴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 

 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思想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命这件大事吧。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