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引导幼儿学会和自理教研活动记录表
2025-10-07 23:28:00 责编:小OO
文档
引导幼儿学会和自理教研活动记录表

  一、确立正确的儿童观,培养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的能力,首先应该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强。虽然许多事他们有时并不能很好地完成,但成人要珍视孩子的这种愿望,并抓住这个关键期,鼓励引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小班的孩子在“我自己来”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只是家长们没有重视,总认为孩子太小,怕他们弄不好,会出现什么状况。其实不然,比如我们班的小朋友蒙蒙,刚上幼儿园分到我们班时,家长总跟老师讲:“老师,我们家宝宝什么也不会,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穿衣,老师你一定要多帮他,我怕他会感冒,怕他吃不饱。”这位家长不但私下跟老师讲了几次,而且还在我们班的新生家长会上提了出来。

  笔者很理解家长担心的问题,但实际上家长担心的问题存在吗?不存在。蒙蒙小朋友第一天在园吃午饭的时候,我想去喂他,他却对我说:“我自己吃。”而且他也吃得很好。我很奇怪这孩子明明自己会吃饭,根本不像他家长说的那样什么都不会,于是我就当着全班小朋友表扬他说:“你们看蒙蒙小朋友真能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们看他吃饭吃得多好。”而仅仅就这次的表扬,蒙蒙以后就都是自己吃饭了,而且他还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学会了自己穿衣服。家长所担心的问题在幼儿园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全部解决了,为什么?因为教师重视了孩子的愿望,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当孩子成功时,给予他表扬。

  二、养成勤动脑的习惯,培养思维能力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面对幼儿千奇百怪的问题,教师无论什么时候不管多忙、心情多糟,对幼儿的提问都要加以鼓励,以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所以我班孩子普遍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欲望。

  在平时和幼儿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除了多向他们提问外,教师还要积极创设情境和有利条件,引导他们思考、多提问题。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不要马上就给出答案,而是先听听他们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思考,解答问题。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孩子讨论,最终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使孩子在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的情况下,总是能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养从而成勤动脑的好习惯,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尊重幼儿的自主权,培养抉择能力

  幼儿刚入园时,教师帮助选择游戏,并帮助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去。当幼儿游戏水平有所提高时,就逐渐减少帮助,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和游戏伙伴。入园一年后,幼儿虽有一定的游戏水平和经验,但会以自我为中心。

  因而,在游戏的区域布置和合作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水平,为其创造机会,提供条件,让他们大胆、积极地讲述自己的想法及意见,共同确定主题,共同布置游戏环境,共同选择游戏内容,共同讨论游戏规则,共同协商如何调整游戏计划和进程,实践多种游戏方案。在游戏结束后,要引导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评价。

  四、持之以恒的鼓励,培养自信心

  幼儿需要表扬、赞美和鼓励。当幼儿呈现出不够自信的状态时,最需要的就是教师和家长承认肯定的态度和微笑的眼神。如班上有些孩子吃饭时把饭撒得到处都是,洗手时弄湿衣服等,况且幼儿控制自己的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常常边做边玩,甚至忘记正在从事的活动,索性玩起来,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不能因幼儿学不会、做不好而过多地批评埋怨,以免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总之,幼儿只要自己愿意做事,不管做得如何,教师都应该鼓励他,孩子在获得鼓励后就会有了自信,这种感受非常重要,它是培养孩子性的一种动力。

  五、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规章》中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小班幼儿年龄参差不齐,生活的环境也不同,因而幼儿的各种能力的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老师不能要求幼儿达到同一水平,要根据幼儿各不相同的水平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小班有些幼儿由于家长过分溺爱宠惯,在家里孩子的一切都由大人代替包办,造成生活能力较差,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对那些属于幼儿共性问题进行集体教育,属于个性问题就个别指导,对能力差的幼儿给一点帮助,鼓励和温暖,使幼儿产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使幼儿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一定成度的提高。

  六、家园共同配合,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急于求成的,也不是教师单方面可以完成的,既需要在园内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幼儿的多次参与练习,又需要家庭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一致的教育氛围。在召开家长会时,教师要向家长详细介绍培养幼儿生活能力的意义、目标、计划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并要求家长尽量让孩子管理自己的生活,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家长的配合下,努力使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也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和家长应做到不当拐杖当向导,循序渐进,耐心引导幼儿自己去尝试和体验,培养幼儿的性,在培养过程中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勇敢地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