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 |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一) | 授课时间 | ||
| 内 容 | 教材第71页例1、72—73页第1-5题 | |||
| 教 学 目 标 | 1. 使学生充分认识并感受“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主动运用这一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初步经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实施解答及回顾反思的完整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策略意识和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 |||
| 重 点 难 点 | 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 |||
| 教 具 学 具 | 课件 | |||
| 教学过程设计 | ||||
| 教学流程 | 个性化修改 | |||
|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启发: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里,小孩掉进水缸里,司马光是怎样救小孩的? 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说明:司马光和曹冲都非常的聪明,一个砸破缸让谁离开了小孩,一个把大象换成同样重的石头再称,救避免了危险,解决了很难解决的问题,这些就是“策略”,(板书:策略)所以策略常常是很聪明的想法。在数学里也有许多策略,它可以帮助我们比较方便的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 |||
| 二、 自主 探究体验 感悟 | 1. 出示例题,指名读题。 2. 理解题意。 (1)说一说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想一想,需要解释哪个条件的意思? (3)你知道“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5个”是什么意思吗? 3. 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1)根据题中数量间的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同桌相互说一说。 (2)交流反馈: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3)小结: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像这样从条件想起,根据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 自主解答。 (1)选择填表或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2)反馈、小结:不同的解答方法,求出的结果都符合题意,解答都是正确的。 5. 过程回顾。 (1)回顾一下,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是从哪里开始的? (2)总结: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先读题,边读边想,分清条件和问题,理解每个条件、问题的含义。接着就可以从条件出发,做出安排和打算,然后列表或列式找出答案。像这样从条件开始想起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 |||
| 三、 回顾 交流 收获 提升 | 1. 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1)“从条件想起”这个策略咱们是第一次用吗?一起来看几个例子。 (2)你能再举一些例子吗? (3)小结:其实我们每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都可以“从条件想起”,“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策略。 2. 教学“想想做做”第2题。 (1)读题,怎样理解“每次弹起的高度都是下落高度的一半”? (2)学生解答。 (3)反馈、检验:每次弹起的高度是下落高度的一半吗? | |||
| 四、 延伸 拓展 实践 应用 | 1. 教学“想想做做”第3题。 (1)你能根据题意在图中做出标记吗? (2)展示交流:你是怎么确定芳芳和兵兵的位置、解决这个问题的? (3)回顾:题目中画出的示意图也是条件的一部分,我们要仔细看图,读图,用图,边看边想,就能充分利用所有已知条件,顺利解决问题。 2. 教学“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解答。 (2)反馈:你是怎样从条件想起解决问题的? (3)质疑:解决这个问题时,大家把题目提供的三个条件都一一用上了。如果缺少最后这个条件,还能求花地砖有多少块吗? | |||
| 板书 设计 |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第二天 30+5=35(个) 第三天 35+5=40(个) 第四天 40+5=45(个) 第五天 45+5=50(个) | |||
| 教后记 | ||||
| 课 题 |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二) | 授课时间 | ||
| 内 容 | 教材74页例2、75页1-4题 | |||
| 教 学 目 标 |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集合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 |||
| 重 点 难 点 | 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 |||
| 教 具 学 具 | 教学光盘 | |||
| 教学过程设计 | ||||
| 教学流程 | 个性化修改 | |||
|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1.回忆策略 激活: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是什么策略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在分析问题时是怎样想的? 2.引入课题 引入: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就是分析实际问题时找到有联系的条件,想能先求出什么问题,再联系条件想怎样求出问题的结果。(板书:条件→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主要是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 |||
| 二、 自主 探究体验 感悟 | 1. 理解例题题意。 让学生读题,想想又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提问:从题里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 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样?(画线段,比表示黄花朵数的线段长一些) 提问:你知道这里的三条线段个表示什么吗? 引导:请小朋友看课本上的线段图,先按条件在图中填一填,在看图和同桌互相说一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是怎样填写条件和问题的?(教师在线段图上板书表示)能看图把体力的条件和问题和大家说一说吗? 2.运用解题策略。 引导:请小朋友看图思考一下,你大算怎样求出红花有多少朵,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交流。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准备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列式解决问题。 引导:想到了先求黄花朵数再求红花朵数,那每一步怎样计算呢? 学生解答。 追问:你觉得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哪一步计算,是怎样想到的? | |||
| 三、 回顾 交流 收获 提升 | 1.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思考,列式解答。 学生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 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 2.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了吗?那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 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 |||
| 四、 延伸 拓展 实践 应用 |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 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 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提问: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板书问题) 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 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 相的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 3.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引导:这道题要相求什么,再求什么呢?互相讨论,说说是怎样想的。 | |||
| 板书 设计 | ||||
| 教后记 | ||||
| 课 题 | 练习十(1) | 授课时间 | ||
| 内 容 | 教材76页1—5题 补充习题72页 | |||
| 教 学 目 标 |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 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从条件想起说明书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能应用策略正确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 两步讲算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样,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 | |||
| 重 点 难 点 | 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 | |||
| 教 具 学 具 | 教学光盘 | |||
| 教学过程设计 | ||||
| 教学流程 | 个性化修改 | |||
|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1.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 (1)读一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 ①红葡萄有25箱,绿葡萄有30箱。 ②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 ③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 是小明的四倍。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问题、口头列式,并板书 算式。 说明: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系,就可以提出能 解决的问题。 通过练习,小朋友要进一步熟悉这个策略, 能用它分析问题,找出怎样解答,并正确列式解 决。 | |||
| 二、 自主 探究体验 感悟 | 1.做练习十第1题。 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之后,要让他们说清楚 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相关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例如,根据第(1)题中的条件能够提出的问题有:跳绳的有多少人,拔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拔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其中,求出跳绳的人数后就能接着求出拔河的人数了。 2.做练习十第2题。 (1)了解题意。 出示第2题的图和问题。 引导:请小朋友看看图里每个小朋友的身高情况,互相说说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交流题意,明确:小力的身高是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小军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2)分析解答 引导:能看着图里的条件,说说可以怎样想吗?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交流:你能从条件想起,说说可以怎么想吗? 3.做练习十第4题。 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表中的信息,知道表中 每一竖栏分别表示一个公交站点的上、下车人数。其中,西门站由于是始发站,所以没有下车人数的记录,而只有上车人数的记录。计算公共汽车从每个站点开出时的总人数时,应考虑到汽车从前一站开出时的总人数和本站上、下车的人数。例如,从建设路站开出时乘客人数,应等于从西门站开出的16人,加上本站上车的9人,减去本站下车的1人,得24人。 | |||
| 三、 回顾 交流 收获 提升 | 讨论练习十第3题和第5题。 引导:请小朋友们自己读题,说一说这两题要怎么想,怎么解答。 交流:第3题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从条件想起可以怎样想? 请看第5题的条件、问题,可以怎样想? | |||
| 四、 延伸 拓展 实践 应用 | 出示: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小猴采了14个桃。 (1)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2)大猴比小猴多采了多少个? 让学生先列式解答第(1)、(2)题,同时 指明板演。 交流:这里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解决这个问 题时你怎样想的? 提问: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你有哪些体会与大家分享? | |||
| 板书 设计 | ||||
| 教后记 | ||||
| 课 题 | 练习十(2) | 授课时间 | ||
| 内 容 | 教材77页6-11题 补充习题73页 | |||
| 教 学 目 标 |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能从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 |||
| 重 点 难 点 | 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 | |||
| 教 具 学 具 | 教学光盘 | |||
| 教学过程设计 | ||||
| 教学流程 | 个性化修改 | |||
|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1.做练习十第6题。 让学生口算,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结合交流,选择乘 法和除法说说怎样算的。(如16×3,先算10乘3得30,再算6乘3得18,30加18就等于48;96÷6,先算60除以6得10,余下36除以6得6,10加6等于16) 2.根据线段图说条件,提问题。 出示线段图后,让学生说一说条件:乐器组有12人,舞蹈组的人数是乐器组的3倍,合唱组比舞蹈组多6人。 提问:你能根据线段图表示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后,分别在表示舞蹈组和合唱组人数的下面,用大括号表示“?人”。 引导:你准备怎样根据有联系的条件求出这里的问题?请每个小朋友看图自己说一说。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板书算式)求合唱组有多少人的关键是要求什么问题? 从图上看,合唱组的人数实际比乐器组人数的几倍多6人? 3.引入课题。 我们看线段图表示的条件,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也是从条件想起。今天继续练习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掌握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 |||
| 二、 自主 探究体验 感悟 | 1.做练习十第7题。 学生读题,说明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哪些 问题。 引导:能不能画线段图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呢?想想看:按条件先画什么,再怎样可以表示题里的意思? 根据学生的交流,先画线段表示香蕉280千克,再画表示梨的线段,接着让学生思考表示苹果千克数的线段怎样画,画出线段;然后让学生说说两个问题分别在哪里表示,在图上表示出来。 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苹果比香蕉的2 倍还多70千克”,因此算出280千克的2倍后,再加上70千克,就是苹果 的千克数了。 2.做练习十第8题。 要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就是指小汽车比大客车多7辆。 3.做练习十第10题。 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从54只晨去掉20只之后,剩下的34只里有一半是鸡、一半是鸭,因此原来鸭有34÷2=17(只),而原来鸡的只数则是17与20的和。 4.做练习十第11题。 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一律半价”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所谓“一律半价”,就是指每样商品的售价都是原价的一半。而由此即可先算出每样商品现在的价钱。 | |||
| 三、 回顾 交流 收获 提升 | 练习小结:提问: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指出:小朋友通过练习,体会解决问题是可以从条件想起,确定解题的过程,这是解决数学问题重要的策略。找有联系的条件,确定先求什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于较难的题目,画线段图表示题里的意思,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 | |||
| 四、 延伸 拓展 实践 应用 | 思考题,左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4盒饼干共73元”,右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2盒饼干共49元”。比较这两组条件,则可发现:2盒饼干共24元。由此,一盒饼干的价钱就是24÷2=12(元);一盒巧克力的价钱就是73元与4盒饼干价钱的差,或49元与2盒饼干价钱的差。 | |||
| 板书 设计 | ||||
| 教后记 | ||||
| 课 题 | 一一间隔排列 | 授课时间 | ||
| 内 容 | 教材78—79页 | |||
| 教 学 目 标 |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 |||
| 重 点 难 点 | 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 | |||
| 教 具 学 具 | 光盘 | |||
| 教学过程设计 | ||||
| 教学流程 | 个性化修改 | |||
|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课前游戏,引出规律 1.游戏 :拍队游戏请5名男生6名女生上台排队。 引导学生发现 男生和女生之间的联系。 指出:当两种物体交替出现,也就是一个隔一个出现,在数学上称作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2.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 |||
| 二、 自主 探究体验 感悟 | 1.观察:夹子与手帕,小兔与蘑菇,木桩与篱笆一一间隔排列。 探究: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像男生和女生一样的规律存在呢?大家数一数。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把你的发现填在表格下面的横线上,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①夹子和手帕 生:夹子个数比手帕块数多 1。 师:反过来? 生: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 1。 师:为什么夹子个数会比手帕块数多1,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 1? ②小兔和蘑菇 ③木桩和篱笆 生:树桩个数比篱笆个数多 1,篱笆个数比树桩个数少 1。 3、猜想 (1)提问:从位置上看,夹子、小兔、木桩在每组的排列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我们把处于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两头的物体叫两端物体。 (2)师:每组中的两端物体相同吗? (3)师:反过来,手帕、蘑菇、篱笆处于中间,就叫? 生:中间物体。 (4)师:猜一猜,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个数和中间物体个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相差1) 实验一:感知间隔排列的规律(见附件1) | |||
| 2. | ||||
| 三、 回顾 交流 收获 提升 | 做数学书第79页的1、2题。
| |||
| 四、 延伸 拓展 实践 应用 | 联系实际,巩固规律 寻找生活中具有一一间隔规律的物体 | |||
| 板书 设计 | ||||
| 教后记 | ||||
| 实验名称 | 感知间隔排列的规律 |
| 实验目的 | 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
| 实验工具 | 小棒、圆片 |
| 设计思路 | 引导学生根据要求摆一摆,让学生通过摆的过程加深对间隔排列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解。 |
| 实验步骤和方法 | |
| 一、摆一摆、想一想。 1.小棒和圆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都是小棒。数一数小棒和圆各有多少个。 把你的想法与结果与同桌交流。 2.小棒和圆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都是圆。数一数小棒和圆各有多少个。 与同桌交流摆法与各自所用数量及关系。 交流:我们发现的这些关系与前面猜想的规律一致吗?大家用小棒和圆画出了许多摆法, 你发现了什么?师:看来,不管是什么物体,也不管有多少个,只要是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相同,就有怎样的规律?谁来说说看?师:反过来,中间物体个数? 3.把小棒和圆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小棒有10个,圆最少有几个,最多有几个? 二、总结实验 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个数和中间物体个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