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与要点
2025-10-07 23:27:49 责编:小OO
文档
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与要点

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应该是不断创新和完善项目施工管理,而施工项目能否全面、顺利实施,关键就在于能否解决好工程项目管理的问题。

一、工程项目的实施要从根本上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的管理方法 

项目经理负责制是目前国际上项目管理的主要形式之一。这就要求项目承包者要从根本上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是外单位聘请的,承包商更应在项目经理负责制上做得彻底些.因此,要把选准项目经理,建好项目管理层,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龙头"来抓。项目经理选用后,要对其制定项目经理任用制度,健全项目经理管理制度,明确项目经理的责、权、利、险,提前制止或预防不良现象发生。

二、工程项目管理要注重项目团队的建设 

项目经理负责制的推行能否取得应有的成效,不仅取决于项目经理个人,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强有力的项目团队。确保项目目标高质量的实现,还取决于是否能有一个高效的项目团队。项目经理固然是项目团队中的核心人物,但他的工作还需要整个项目团队的紧密配合。项目经理确定后,一般由项目经理亲自选拔和配置项目团队的队员,这样才能保证项目团队内部的沟通和协调,使项目团队向高效率发展。

三、工程项目的管理必须从对项目实现目标的评估、承包合同的签订做起

任何一个项目的实施无外乎围绕“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环保”五大要素进行。这些要素实现目标的目标值的制定,都要在工程项目实施前进行现场实际项目评估后进行科学制定.我们把它看做是堵塞项目管理失败第一道关口。其方法就是要成立专门的领导评估和测算小组,有专人负责,有科学的评估、测算指标体系,在思想上与实践上切实把项目评估、测算认真来抓好做好。制定好项目实现目标之后与项目经理签订承包经营合同,委派有工程管理经验的主管会计.从而可以在项目项目运行中的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和考核。

四、要把原材料、劳务队伍管理做为重点,注意施工机械设备的选用

作为项目的主管单位,要把原材料、劳务队伍管理作为重点,注意项目部施工机械设备的选用。在劳力队伍的选用上,要选取实力较强、有良好的社会信誉、有营业执照的队伍,严禁使用一些无资质、低资质、低素质的劳务队伍,以免造成项目亏损,质量事故频发,损害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丢失了市场。

在原材料选用上,采用无标底招标采购模式,确保采购物资性能价格比最优。在机械使用上,选用良好工作性能的机械,对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对进度的顺利进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做好必要的监督也是不可少的。

五、要把实施激励约束机制,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方法

工程项目的实施能够在预定的轨道上行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制定的目标,施工企业主管部门必须发挥好企业管理层和服务的两大职能,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此,应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全面推行项目考核制度.要根据项目经营承包合同书,做好项目年度和终结考核工作.对实现经营目标和超额盈利的,要严考核、硬兑现,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对出现项目亏损、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和经营越权行为等责任问题的,要给予相应的经济、行政或法律的处罚。真正形成企业与项目之间的经济责任监督与执行关系,以保证项目高质量、高效益地运行.其次,实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制度。要在管理办法可行、组织制度健全、任务责任明确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在建、竣工、分包项目的审计,对规模大、工期长的项目实行年度和终结审计,以及项目经理调离和项目部解体审计,重点是做好经营责任与效果、经营活动合法性和财经纪律等重大问题的审计工作.

最后,搞好项目管理过程民主监督。坚持依靠职工群众监督好工程项目的方针,推行“厂务公开”,增强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切实发挥职工民主监督的作用。  (审核专家 丁培建)

2007年,原交通部提出将着力打造“服务型”交通,努力做好“三个服务”,即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李盛霖在2008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十一五”交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工作报告中,通篇贯穿着新的理念和新的发展思路,并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交通发展全局,交通发展各项工作的一切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以是否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检验标准的“人本”思想,其实质就是交通的科学发展观.

一、我国发展现代交通的背景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设想,到90年代初确定技术标准、路线方案和组织实施,再到2007年底,总规模约3。5万公里的“五纵七横"国道总干线基本贯通,国道主干线系统规划建设凝结了几代交通人的智慧和心血。这个过程是我国公路交通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到实现科学发展、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我国交通运输生产力十分落后,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严重不足,到80年代末,全国公路通车里程120万公里,仅有200多公里路高速公路,大多数交通干线和城市出入口交通严重阻塞,“行路难”成为当时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突出矛盾。针对这种情况,19年原交通部提出了建设公路主骨架的长远规划设想;1992年正式提出国道主干线系统布局方案,得到的批准;1993年,全国部署实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建设.“五纵七横”开创了公路交通发展的新篇章。

为了满足这种发展强势需求,在“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规划建设的基础上,2004年12月17日批准并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这标志着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高速公路网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方案,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大通道,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7918网”,总规模约8.5万公里。

“国家高速公路网"直接服务10亿人口。根据《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左右,可基本形成国家高速公路网,同时强化了对于重要的经济开发区、旅游景点和都市圈内城市间的联系。“国家高速公路网”建成后,在全国范围内将形成首都连接省会、省会彼此相通、连接主要地市、覆盖重要县市的高速公路网络。

二、发展现代交通的最终目的

从第一条高速公路开通,到2007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万公里,作为与“民生”关联密切的交通行业,“向现代化服务业转型”成为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

原交通部向全国交通系统提出要做好“三个服务”,“三个服务”说到底,既表现了交通运输行业的根本属性,又同目前所倡导的职能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要解决建路主体当好建设者,更要解决好为什么建路的问题,社会公众不仅仅关心有多少路,更关心路的安全性、便捷性、通畅性、高效性、智能性。

三、如何体现服务本质使社会公众享受交通出行一路无忧?

现代信息技术被认为是当前的关键技术,正在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各个领域,推动管理能力、服务能力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信息的互动、即时、准确,以及道路的快速、高效、畅通、智能化使社会公众享受到交通出行的优质服务。交通行业必将大规模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有效降低能耗,更加合理配置资源,大幅减轻交通压力,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方便公众出行,从而更广、更快、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说,交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正全方位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快捷出行。交通信息化是交通行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先进、有效的交通管理、控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对交通行业在当前这个阶段集中的要求,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够真正把交通行业纳入到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去。因此,打造“服务型交通”是公路交通大发展之后的最终目的。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