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河北省2009年大学生村官考试行测真题解析
2025-10-07 23:28:04 责编:小OO
文档
河北省2009年大学生村官考试行测真题解析

【网络综合 - 河北村官考试试题】

河北省2009年大学生村官考试行测真题解析

1.B “调查研究工作没有做好”就“写不出好的调查报告”,是必要条件,同义替换即是B项。A项错误,“更”表达比较,文中没有提到;C项错误,肯定和否定论述范围一致,肯定是重点;D项错误,颠倒了逻辑关系。

2.A “所以”之后引导的句子是文段的重点所在,因此正确答案为A。B项论述错误,“所决定的”说明生产力是充分条件,而文段说明的是“基础”,是必要条件,偷换了逻辑关系;并且“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概念太大了,文段提到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是上层建筑的内容。CD都是引用部分的内容,不是重点。

3.B 文段前面部分提出两个设问,后文都是围绕这两个设问进行论述的,尤其强调了第二个设问,即人工智能不会取代自然智能,并对此展开详细的论述。因此,同义替换为B。A项是一个论据,不全面。C项错误,D项只是一个背景介绍,不是重点。

4.B 典型的词语理解题,遵循就近原则向其前后句寻找其含义即可。

5.B 从文中第一句话即可得出。其他选项都过于绝对。

6.D 细节推断题,只有D项文中没有提到。

7.B 此题A项是一个迷惑项,“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是“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等,不能给偷换为“文化”,而文中提到的不管是“或快或慢地变化”还是“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都是文化的“变动”,因此,只有B项全面准确。

8.B A、D项太绝对;C项太片面;只有B项概括全面。

9.A 只有A项可以从文中得出,其他几项表述都涉及到无关概念。

10.B A项错误,把“没有人在生前知道”偷换为“自己生前是无法预测的”。C项错误,“无法预知”的是“生命”而不是“未来”,D项错误,“及时行乐”是贬义,与文段态度不符。

11.D 文段列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养成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2.C A是一个迷惑项,虽然概括全面但是不如C项更贴近文意。BD片面,排除。

13.B 最后一句转折词“但”引导是文段的主旨句,同义替换是B项。

14.A 鲁迅的话说明注重材料的积累,歌德的话强调积累的材料的价值,BD分别对应鲁迅和歌德的话,片面不选。应选A,两个方面的内容都包括。C错误,“广积”体现不出来。

15.C A项错误,不是对“国学”的解释,是对“国学研究”的解释;B项错误,“以儒学为主体”体现不出,D项片面。

16.B 只有B项内容文中没有提到。

17.C 首句即是主旨句,后文都是例子,C项是正确答案。

18.D 文段最后一句即是主旨句,同义替换答案为D。

19.B 只有B项内容不符合文意。

20.A “结果表明,第四组仅用了其他三组所用时间的一半”,说明了“母亲心跳声”对婴儿的催眠作用。因此正确答案为A。B项错误,“各类声音”太绝对,文中体现不出。

21.D D项偷换数量关系,文中是“一定数量的”,而选项中给偷换成“尽可能多的”。

22.C 对果蝇进行的实验不能证明对人类的影响。

23.D ABC都太绝对,不符合文意。

24.B 其他三项都不能从文中推出。

25.A 根据前后文选择最佳的关联词。这种“对人进行”基因工程改造是一种假设,因此选A。

26.D 语句衔接题。⑤和③都是一种总括性的论述 

选C。

65.答案:B

解析:本题关键在于“不当利用他人成果,使消费者产生误解”,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B。

66.答案:A

解析:本题关键在于“有意识的活动”。易见“做梦”不属于有意识的活动,故选A。

67.答案:D

解析:本题中ACD都属于唯心主义,但AC是客观唯心,本题关键词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源”,可见D是正确的。

68.答案:C

解析:本题关键是要“向提出”。A是向学校,B是向传媒,C是向,D是向工厂。故答案为C。

69.答案:B

解析:本题强调是经济扶持,A的购物券,C的资金支持,以及D的税收都是符合要求的。B的慰问品显得有些牵强。

70.答案:C

解析:ABD都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C中的强化训练,显然不属于素质教育,应该归为应试教育的范畴。

三、类比推理

71.答案:C

解析:高和低是反义词。排除B中的“病和人”,D中的“飞和舞”。倒和歪是近义词,排除A中的“马和花”。得到答案C。

72.答案:D

解析:考对应关系,武器和农具都是物体,不是指人;伤亡、粮食都是并列关系。有了战争,才有武器;有了武器,才有伤亡。有了土地,才有农具;有了农具,才有粮食。也得到解,答案D。

73.答案:B

解析:看词性,给的三个词均为名词。而A中的读书,C中的教学,D中的射击都是动词。从逻辑关系上看,森林里有植物,松树是植物的一种;果树里有坚果,核桃是坚果的一种。

74.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对应关系。曹雪芹著有小说《红楼梦》,其主人公为贾宝玉,雨果写小说《悲惨世界》,其主人公为冉阿让。B中作品不是《药》,是《社戏》。C中是杂剧不是戏剧。D中是小说不是戏剧。

75.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对应关系。民族,代表事物,颜色。

76.答案:C

解析:老子无为而治,墨子兼爱非攻。

77.答案:A

解析:本题考反义词,盈和亏,巧和拙。

78.答案:B

解析:明朝的首都不在南京,宋朝的首都不在盛京。

79.答案:C

解析:看搭配。D显然不对。消除麻烦,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所以C最好。

80.答案:B

解析:复制与官司无关,百姓与实验无关,排除CD。比较A和B,模仿与官司的联系并不密切。在假设的前提下做实验,在侵权的前提下打官司,选B。(编辑:李迪) 

四。逻辑判断

81.答案:D

解析:本题原文运用的是先介绍再总结的方式,即先演绎再归纳,D与之类似。A

是民间的一种推断,B是先归纳再演绎,C是先说结论再说原因。只有D符合要求。

82.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前提型的命题。前提中要有“胖”,才能和后文中的“胖”联系起来,排除A和C。前提中要有“测血压”,才能和前文相联系,排除B。只有D最为正确。

83.答案:D

解析:本题要削弱结论。即“本喜欢喝可口可乐的人,在实验中的结果是超过一半的人更喜欢百事可乐,而非可口可乐”。AC显然是无关的。B中的30%也起不到任何的改变结论的目的。只有D,表明大家的选择是因为字母的选取,而非可乐本身的好坏。

84.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加强型的题目,属于加强结论。强调“计算机不可能有主动性和创造性”。ACD都是在削弱。

85.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削弱型的题目。原文的命题可以表述为“中国巨大需求——> 价格增长”。C中肯定了中国有巨大的需求,但是没有造成价格增长,属于肯定前提,否定结论的形式,C为解。A中的农业技术与文章中无关。BD中其他国家需求增长,不能体现中国需求的多少。

86.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显性推理的题目。提高GDP→需要大量资金→转让土地→抬高房价→可能责罚。选项中,A过于绝对,是无法推出来的。B中是 -提高GDP→ -抬高房价,正好推反了。C中 –抬高房价→ -责罚,也推反了。只有D是正确答案。如果想提高GDP,则可能会受责罚;或者就提高不了GDP。与D的说法相吻合。

87.答案:A

解析:本题同样属于显性推理的题目。由“选调生∨公务员”可推出,“—公务员→ —选调生”,而文章中却说“—公务员→ 选调生”。两者是矛盾的。所以只有他参加了公务员才行。于是选A。

88.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加强型的题目。A无法体现道德责任,CD是削弱,B起到了兼顾经济效益和道德责任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同样属于显性推理的一真一假型的题目。由王的话→张的话,李的话→张的话。一真前假,故王、李的话均为假。剩下的张的话为真。故事实是甲乙丙都不是冠军,就只剩下丁是冠军了。选D。

90.答案:B

解析:首先明确题目,本题就是在问哪项不是他的话的含义。可以看出他这次戒烟是第一次戒烟,如果成功不会有第二次,如果戒烟失败以后就不戒烟了。于是选B,他以前没有戒过烟

第四部分 常识判断

91、答案:A

解析:时事热点

92、答案:A

解析:识记性知识点

93、答案:C

解析:识记性知识点

94、答案:C

解析:历史常识。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从1934年10月17日和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为代表的的正确领导, 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 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95、答案:C

解析:地理常识。掌握性气候特征。

96、答案:B

解析:据考证,“小康”一词源于《诗经》,其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好过。97、答案:A

解析:某一地区具体时刻的规定,与该地区的地理纬度存在一定关系。例如,世界各地的人都习惯于把太阳处于正南方(即太阳上中天)的时刻定为中午12点,但此时正好背对着太阳的另一地点(在地球的另一侧),其时刻必然应当是午夜12点。如果整个世界统一使 

用一个时刻,则只能满足在同一条经线上的某几个地点的生活习惯。所以,整个世界的时刻不可能完全统一。这种在地球上某个特定地点,根据太阳的具体位置所确定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98、答案:B

解析: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指女子十三四岁时。出处:杜牧《赠别》诗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99、答案:C

解析:百家争鸣的词义。

100、答案:D

解析:洋务运动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第二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其主要内容: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③创办近代海军;④创力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101、答案:A

解析:文学常识

102、答案:A

解析:识记性知识点

103、答案:C

解析:根据和法律制定行规。

104、答案:A

解析: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或部门对上级的公文,如报告,请示等。下行文是指上级机关或部门对下级的公文,如指示,批复等等。其中批复只有一个主送机关。

105、答案:D

解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出自《荀子 天论〉。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106、答案:C

解析:识记性知识点。(编辑:李迪) 

107、答案:B

解析: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8、答案:D

解析: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一是计划配置方式。二是市场配置方式。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始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所有产品、资源都变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市场范围不断扩大,进入市场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从而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越来越大,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状况,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有可能产生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

109、答案:D

解析: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思想上层建筑,又称观念上层建筑,是由社会意识形态组成的观念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思想、哲学理论等。二是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政治组织、政治法律设施。其中国家政权居于核心地位。

110、答案:C

解析: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来提供。特征为:1、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2、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3、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公共物品的效用,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家庭或企业享用。或者,按照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限定为之付款的个人、家庭或企业享用。 4、具有消费的强制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供应的,整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它的效用。公共物品一经生产出来,提供给社会,社会成员一般没有选择余地,只能被动地接受。换句话说,公共物品不是自由竞争品,它具有高度的垄断性。公共物品的这一性质,提醒人们必须注意公共物品的质量和数量。公共物品的废品、次品决不能流入社会,一旦流入社会,其危害性远远大于私人产品。公共物品的数量不足,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其危害性也是明显的。公共物品生产供应过度,对社会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111、答案:D

解析:严格来说纪检委不是机构,是党的机构。

112、答案:A

解析:管理学常识

113、答案:C

解析:全国常委会是全国的常设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它隶属于全国,必须服从全国的领导和监督,向全国负责并报告工作。

114、答案:D

解析:我国《民法通则》第127条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于受害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由于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第三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民法通则第129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115、答案:D

解析:行政复议不适用调解,因为《行政复议法》未明确规定。因为行政机关的职权是法定的,行政机关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必须有法律作出明确规定,法无明文规定,行政机关是不得而为之。同时,行政复议法第22条规定:“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但是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

116、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第6条规定:“公务员的管理,坚持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

117、答案:B

解析: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终止的客观现象。

118、答案:A

解析:依照刑法第273条规定,挪用特定款物罪是“违反特定款物专用的财经管理制度,挪用国家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

119、答案:A

解析:识记性知识点

120、答案:C

解析: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国家行政机关是最主要的行政主体,此外依照法定授权而获得行政权的组织,也可以成为行政主体。我国《商标法》第32条规定“对驳回申请、不予公告的商标,商标局应当书面通知商标注册申请人。商标注册申请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审,由商标评审委员会做出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因此,其为行政主体。A项是基于行政机关的委托行使一定的行政职权;B项和D项均为内设机构。

121、答案:D

解析:根据民通意见第一条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自出生时开始。出生的时间以户籍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认定。

122、答案:D

解析:十七大报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23、答案:D

解析:我国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124、答案:A

解析:管理层次与管理宽度有关。较大的宽度意味着较少的层次,较小的宽意味着较多的层次。按照管理宽度的大小 及管理层次的多少,就可成两种结构:扁平结构和直式结构。所谓扁平结构(flat structure),是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宽度大的结构;而直式结构(tall structure)的情则相反。扁平结构与直式结构各有利弊:

答案:

125、答案:C

解析:识记性知识点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