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图形、描画图形的活动中,以边数的多少对图形进行分类,知道四边形的形状和名称,然后进一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图形的周长,进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会按要求拼组图形,解决与周长有关的问题。
4.经历由生活实物辨认四边形的过程,掌握四边形的特征。
5.经历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6.经历选择拼图法的过程,探究不同的拼图策略。
重点:
1.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难点: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指导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密切相关,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才能有助于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的发展。要把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的素材,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重视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索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象、情境描述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是学生理解抽象数学概念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参与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推理和交流等活动,经历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变化规律,从中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理解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要经过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能力,形成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认知结构。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关概念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对平行四边形只要求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也没有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一个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教学时应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提高要求。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