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我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
2025-10-07 23:40:07 责编:小OO
文档
我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

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无疑,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为整个社会创造了物质生活的普遍舒适,富裕和繁荣,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空前的满足,这使得人产生了一种幸福感,一种欲望得以不断满足的幸福感,而清醒的人会意识到这其实只是一种虚假的快感,一种快速发展的工业社会所构建出来的一种虚假幻象,而生产力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陷阱。发达的工业社会通过人的本质,即:欲望,对人进行控制。而这种控制包括人的真实需求和外在的多余的虚假需求。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大众媒体的各种宣传各种人们本部需要的各种商品慢慢的在潜移默化中变成了人的“真实需要”,亦即一种不合理的合理性的达成,人们在此过程中慢慢丧失了自己思考以及批判性的精神,而由此受制于工业社会这种的控制之中。人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成为奴隶,这并不是受制于一种强制性,而是一种温柔而平和的手段,换句话说这种奴隶是受抬举的奴隶,而人在本质上也总是那么喜欢被抬举。人们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物化,而最终沦为物,成为工具,而在此过程中无知觉的麻木的人就不断的滑向了物质欲望的沼泽之中。发达工业社会下的控制并不仅仅只存在于物质欲望方面,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控制也孕育而生,新的集权主义渗透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对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一种制度化,对整个社会进行控制,一种不自由的和抑制性的社会最终达成。操作主义精神和行为主义精神充斥着这样一个社会,对人的精神思想构成了抹杀,人的精神维度的批判性思维在此过程中不断被消磨。最终这种模式导致了一种群体性的迷失。这种模式下的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极不合理,极不自由但却非常舒服的生活,而生活的各种维度也逐渐被量化,他们在这种迷失当中忘记了自己度以及多层次的需要,他们的生活已经被一体化。一种单向度思想下的单向度生活也就孕育而生。在这个五子登科的时代,人们的物质欲望空前发展,而物质欲望所带来的仅仅是虚荣心而已,但这种虚假需求却充斥着整个社会生活,而人也在这种虚假控制之下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大在现实社会中很多腰缠万贯的人并不感觉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相反却是空虚和心里的劳累伴随着他的生活,他所具有的大概也只是感官上的快感,而这种感觉也只是一瞬即过。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一次次的宣称战胜了自然征服了自然,然而伴随这种喜悦感而来的是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劣,资源的不断缺乏,国与国之间为抢夺资源而发生的战争,以及无休止的杀戮,而人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幸而恶虐的环境中享受着发达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素服的物质生活。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的精神不断发生扭曲,最终被物化。这些种种问题似乎看似是物除了问题,但其实际上是来自于人本身。这样一个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人类对于自我认识的含糊不清,人只有真正的认识到了自身才能够从这样一种制度化的模式中走出来。

认识自我在人类理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人却对自我的认识含糊不清。《人论》在一开始就写到:“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在古代西方学者那里,人具有崇高的地位,理性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理想,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典型标志。例如普罗泰格拉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然而当今社会虽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人对于自我的认识却似乎没有前进一步,人类正陷入一种自我认识的危机当中。在人的自我认识过程中曾一度将方法求助于外部世界,而忽视了自我的存在。我们绝不可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来发现人的本性,而要把所有的思想都投回到人本身的生存上来因为只有在我们与人类的直接交往中,我们才能洞察人的特性,只有靠着对话式的亦即辩证的思想活动我们才能达到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在这里卡西而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也正如《申辩篇》中苏格拉底所说的:“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而人生的价值也正是在此。卡西尔在这里对人是什么的问题做出了如此回答: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为了发现人的真正本性或本质,我们首先就必须摆脱人的一切外部的和偶然的特性,也就是说人要像真正认识自己那么他就必须抛开那些外部的东西,而纯粹的内省关乎自己的东西。因为人的本质不依赖于外部环境,而只依赖于人给予他自身的价值。在人的本性中有着固有的理性精神,即:批判力,判断力和辨别力。为了真正的认识自我,我们必须返回到正确的路径————内观和体验,踏上真正的寻求真理之路,而不再发达的工业文明中迷失,从而欢享真正的自由。认识自我乃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蒙田也说道:“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哲学乃是一场终极追问,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哲学使我明白,每时每刻对自己进行审查和追问,对自身不断进行反思和内省,从而在这种往复中找到自己生命的触点。海德格尔说人剩下俩就已经米勒路,生活就像在森林里迷了路,但是只要找准一个方向走下去总会走出去的。生活中要敢于抉择,坚定执行,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天命。时刻保持一颗理性的精神和觉察的敏悟力,不断磨练自己的批判力,判断力和辨别力。在断的往复磨练中找到自己。

人生的道路乃是一个由下向上超越的过程,只要那条路选对了,那么当无限的接近于顶峰时,你将感受到的是无比的震撼与愉悦,当历尽千辛登顶之后,你将会完全的沉默,所有的语言在此刻显得苍白,因为你终将与那无与伦比的美融为一体,人就在此刻得到超越。

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这两年我都学到了什么?这要从一个问题开始:什么是大学?记得有人这样回答:大学之大,在于大人。人生就是在寻找一条通往救赎路,而如何走向这样一条路呢?缪勒说:“上帝从一开始就为人指明了一条开向救赎的道路。”对啊,上帝总是那么的高明,乃至于有如此大量的人拉着他从天堂扔下的宝链,不断地向上爬,到达那个被称作天堂的地方。宗教信仰总是能有如此大的力量无限的给予人爱与安慰,但是人越是从宗教信仰中得到爱与慰藉那么无疑就会越发的脱离现实,这在另一向度上无疑又是为自己挖下了陷阱,将自然原本已解脱的身体陷入了另一个禁锢。人总会将自己陷入一种不成熟的状态,什么都依靠别人来帮助自己完成,这又有什么不好呢?什么都不用自己来做,但却没有勇气,没有信心,没有自由。

当安逸成为一种习惯,那么懒惰和怯懦便也成为一种爱好了。人是理性的动物,但却没勇气的去运用自己的理性,反而是将自己陷入一种自己强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没有别人的帮助就无法去完成那本可独自完成的任务。那么什么是不成熟状态呢?康德说:“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为力。”理智的当然存在是其存在的先决条件,因为人总是有理性的,知道自己有理性并不困难,或者根本不能称之为一个问题,困难的是如何去运用自己的理智?处于一种安逸的状态总是那么的舒服,人要想抛弃掉这种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的感觉似乎是太过困难了,以至于要一个人有莫大的用气与决心。任何一个人要像走出这种模式的确是太艰难,他自己首先就不愿踏出第一步,而其身边的人呢,那些给他条例和规定的人,淡然也不愿意让他做出这个惊人的尝试。然而,就算是有人敢于尝试,但当他一旦摔倒,那么他必然会毫不犹豫的再次蜷缩到那个被锁着的温床当中,应为他已然意识到了危险的存在。但是这种跌倒是危险么,显然不是,他就像是小孩子学走路,多摔几次便也就会肚子去行走了。要想走出这种不成熟的状态,不仅仅是自己和自己在较量,同时也是在和那些“保护”你或者说禁锢你的人在博弈。在发达的工业社会当中我们与那些控制着我们的虚假需求在做着抗争,当你想买一件东西的时候,应该好好想想,这个东西我真的需要么?比如说现在,闹到人们就真的需要一个苹果手机吗?在这样一个虚假需求充斥着的社会隐藏着无数个美丽的陷阱,由此在做出每一个决定之前我们都需要对自己多问一个为什么,人生的价值也不就在于每时每刻查问和省视它的生存状况么。孔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申辩篇中苏格拉底也说:“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

生活乃是有如此多的规章和条例让人想都不用想的机械化的去遵循,去运用,在此种情况下我们不妨说人已经成为了机械化的产物,因为我们缺少了思想,缺少了理智判断的机会。人被禁锢于这些繁琐的规章与条例之中,又怎么能习惯于做自由运动呢?显然不会。我们似乎背负着双重的禁锢。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在这些禁锢中做出无意义的上下跳跃,而是通过自己的精神之力从中奋斗出来。这的确是一个充满挑战,同时也是充满危险的历程。那些已经习惯了禁锢别人的人怎么会轻易放你自由呢?我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肯定不乏这样的人,正如我们的教育者,很多人本身早已陷入了一种不成熟状态了,本身就早已种下了偏见,那么他们又凭借什么来教给我们所谓的他觉得正确的东西?本身就是种下了偏见的人,也不过是在像别人传播着偏见,这是多么的有害。他们自己早已经被困在陷阱里了,现在他们也要让我们跳进去,在他们看来,那总是对的。如果说一个人长大了才能吃干粮,那么他要长到多大才能将干粮交给别人呢?那些人本身就没有学会怎么样吃干粮,那么又何以交给我们。当我们试图走出被他们限定的摇篮时,他们总会而且是必然的指出我们单独行走时会随时威胁我们的那种危险,但是这种危险往往被他们说得是那么的夸张。我们需要说话,我们需要自己的思想,却总被那些偏见者禁锢着,他们总想驾驭我们,驾驭我们的思想,他们总会小声的说:“跟我走没错,我们是正确的。”那总不成熟的状态其实并不总是那么安逸,反而是危险之极,就像温水里的青蛙。

上帝一开始就赋予了人自由,但人却将其抹杀掉了。这里要强调的是,这种自由并不是一种泛滥的自由,而是一种合理而且必要的自由。我们将自己的自由在了那种不成熟状态的羁绊当中,我们所要做的正是脱离这种羁绊,而从心找到原本属于我们的自由与理智。这条路总是那么的艰辛与危险,要想到想要脱离一个几乎已经成为了自己本性的东西是多么的艰难,这种艰难,来自于自己,也来自于别人。人并不是机械化的产物,当我们面对那些条条框框时我们是不是也应当或者必须运用自己自由的理智去加以辨别和取舍呢?回答是肯定的。在这间黑屋子里综要有人呐喊,总要有人必须得先行觉醒,就像我们的教育者,不然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都会是这个样子,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一个简单的机械化的产物。这条路虽然艰难,但是总要敞开一种可能性。

这两年我没有学到更多,但我时刻感觉到危险的存在,极大的欲望想要跳出这个怪圈,走出这种不成熟的状态,直到有勇气的去运用自己的理智,合理的支配自己的自由,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我,而不至于在当今时代的这种茫茫大潮中迷失。这条路艰难,但是总还是需要走着,我害怕着成为一种机械化的产物,因为自由运动总是拿么的令人感到愉悦和舒心。大学之大,在于大人,在于使人长大。这条路我们都需要走,这条路我称之为人生的启蒙。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