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0年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编写)
一、下面各组中都有一个加点字的注音是错误的,用横线画出来并改正。(3分)
1.倔强.(jiàng) 屏.风(píng) 可恶.(è)钻.石(zuàn)( )
2.应和.(hè)将.士(jiàng) 都.城(dū)看.守(kàn)( )
3.欺侮.(wú)嚣.张(xiāo)胸脯.(pú)炫.目(xuàn)( )
二、读拼音,写词语。(7分)
春天来了,阳光明媚,万物复苏。báihuà()长出了鲜嫩的
叶子,大地一片苍翠,téng luó()、dùjuān()开出了明艳的花朵。动物们也恢复了生机,bàqì()的māotóuyīng( )、wēnshùn()的gē zi( )、歌声清脆的夜莺……大自然在呼唤我们——去春游吧!
三、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3分)
A.欣喜若.狂(好像) 变化多端.(原因) 一丝不苟.(马虎)
B.从容不迫.(急促) 天高地阔.(辽阔) 点睛之笔.(笔法)
C.无忧无虑.(顾虑) 没完没了.(结束) 为力.(力量;能力)
D.惊慌失措.(安排) 为.力(做) 扬长而去.(离开)
四、下面词语不属于同一类的一组是( )。(3分)
A.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废寝忘食
B.焦躁不安心急如焚惊慌失措C.忠于职守彬彬有礼张牙舞爪
D.落落大方风度翩翩文质彬彬
五、句子训练营。(11分)
1.照样子,介绍一个玩具。(3分)
例: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2.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语段。(8分)
在我做家庭作业时,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我想来想去反复思考,总是找不到思路。我忽然想起了老师说的画线段、列图表。我赶紧不
慌不忙振作精神,动起手来。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8分)
1.古诗是文学殿堂里最美的精灵。古诗里有景:“篱落疏疏一径深,
”是杨万里描写的暮春风光;古诗里有动物:罗隐的“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我们描写了小小蜜蜂身上的
不平凡;古诗里有情: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 ”抒发了自己的浩然之气。(6分)
2.英国的华兹华斯说:“诗是,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繁星》中充满了对母爱的歌颂: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心中的风雨来了, 。(6分)
3.动物的世界是奇妙的,我们了解了的猫, 的母鸡, 的白鹅;英雄的世界是无畏的,我们认识了
的雨来, 的哈尔威船长, 的黄继光……(6分)
七、阅读天地。(25分)
(一)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①无所出。俄②有老父③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①计:办法。②俄:一会儿。③老父:对年老的男人的尊称。
1.解释加点的字。(2分)
初竖执.之:
遂依.而截之: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3.你觉得文中老父说的办法好吗?为什么?(2分)
4.这篇短文给我们什么启示?下面分析有误的有( )。(多选)(3分)
A.别人提意见时,你要学会分析,不能盲目听信别人的话。
B.别人提出的建议,尤其是老年人,我们一定要尊重、听从。
C.人不能自作聪明,倚老卖老,这样会耽误了别人的事。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二)生物的“睡眠”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不全是为了休息。夏天的傍晚,蝙蝠在院子里,在旷野上空,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地飞翔。它们干什么来了?逮蚊子、逮夜蛾一类的昆虫吃。可是,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怎么办呢?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燕子这些候鸟那样千里迢迢,飞到温暖的南方去?不,都不是。蝙蝠采取“睡眠”的办法来对待绝粮。
冬天来临之前,蝙蝠三五成群地找个偏僻、昏暗,可以躲避风寒的山洞或屋檐进行集体睡眠。它们睡觉的方式很特别,既不是躺在床上,也不是蹲在洞里,而是双脚抓住岩石、木棍等东西,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它们昏昏沉沉,一睡就是四五个月哩。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蚊子、夜蛾活跃了,蝙蝠才伸伸懒腰,打打呵欠,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蝙蝠睡大觉是在冬天,所以叫“冬眠”。不但蝙蝠爱睡大觉,善于“金蝉脱壳”的海参,也有睡大觉的本事哩!不过海参睡眠的季节不是冬天,而是夏天。这就怪了!
海参吃海底的虫子——浮游生物。夏天到了,海面上风和日丽,气候炎热,原来在海底过冬的虫子,都浮到海面上来生活,海底再也没有海参赖以生存的虫子了。那怎么办呢?海参只会在海底蠕动,不会游泳浮上海面,唯一的办法就是睡大觉。
海参要睡多长时间呢?一般来说,要睡上四五个月。夏天过去了,冬天来临了,原来热烘烘的海面变得寒气逼人,虫子们受不了,又回到海底过冬了。海参的“粮食”来了,于是它们醒过来了。因为海参睡眠的季节是在夏天,所以叫“夏眠”。
蜗牛这种动物更有意思了,它动不动就关起门来睡大觉。冬天的时候,它要“冬眠”;夏天不下雨,它要“夏眠”;要是碰上了干旱的年头,20个月不下雨,蜗牛就睡20个月。等到天气暖了又下雨,蜗牛才推开大门,缓缓地伸出身子,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一顿。哟,这么说来,蜗牛真称得上“瞌睡大王”了!
1.文中介绍的既会“冬眠”又会“夏眠”的动物是( )。(2分)
A.蝙蝠
B.海参
C.蜗牛
D.青蛙
2.海参和蝙蝠一般一睡就是( )。(2分)
A.半年
B.一年
C.20个月
D.四五个月
3.海参的“粮食”是( )。(2分)
A.海底的虫子
B.蚊子和夜蛾
C.海蛇
D.大鱼
4.蝙蝠睡觉的方式是( )。(2分)
A.躺在干净的树上睡觉。
B.蹲在黑乎乎的洞里睡觉。
C.独自躺在偏僻昏暗的山洞里、屋檐下睡觉。
D.双脚抓住岩石、木棍等东西,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分)
A.蝙蝠和大雁、燕子一样是候鸟。
B.蝙蝠为了躲避干旱而“睡大觉”。
C.到了春天蝙蝠就会醒来,开始活动。
D.海参“夏眠”是因为夏天海底比海面冷很多,它们受不了寒冷。
6.短文告诉我们,这些动物休息是为了( )。(2分)
A.偷懒
B.躲避天敌
C.生存
D.繁衍后代
7.为什么称蜗牛为“瞌睡大王”?请结合短文说说理由。(4分)
八、习作。(30分)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的人生刚刚起步,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是否准备好了,我们都要武装好自己,满怀期待地迎上去。请你以“我不再”为题目,写一篇习作。
提示: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填“天真”“贪玩”“糊涂”“自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将过程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350字左右。
参
一、1.可恶.(è)wù
2.看.(kàn)守kān
3.欺侮.(wú)wǔ
二、白桦藤萝杜鹃霸气猫头鹰温顺鸽子
三、A
四、C
五、1.示例:我的玩具狗和一只成年的兔子一般大小,黑黑的眼睛让人感觉温顺可
爱。
2.
六、1.树头新绿未成阴为谁辛苦为谁甜只留清气满乾坤
2.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鸟儿躲到它的巢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3.性格古怪充满母爱高傲勇敢机智舍己救人勇于牺牲自我
七、(一)1.拿。依从。
2.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3.不好。可以有更好的办法让鲁人执竿进城,不必损坏竹竿。
4.BD
(二)1.C 2.D 3.A 4.D 5.C 6.C
7.其一,蜗牛睡觉的时间更长,它可以睡上20个月;其二,蜗牛睡觉的时间更灵活。冬天和夏天都可以睡,寒冷、干旱都可以睡,而且一旦天气适合就马上背着“房子”逛。
八、略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将军洞(节选)
吴然
进庙拜了拜李将军,转上一圈,我们就去爬猴子水了。说真的,
这里才是最好玩的地方。你看,陡陡的岩石,顺山坡白花花铺了一大
片,山泉水哗哗哗淌下来!这水谁知道淌了几千几万年了呢?岩石被
冲刷出了一条条的凹痕,这些凹痕是水走出来的路,也是水长出来的
根,它们深深地扎在岩石上!
①这水不知怎么被叫做“猴子水”,是很久以前,常常有猴子来
玩水吗?一定是了。高高的石壁上不是有一个石坑被称为“石交椅”吗?那一定是猴王的宝座吧。猴王坐在那里,手捧仙桃,看着小的们
爬上爬下在水里戏耍,岂不快哉?哦,这不成了孙悟空孙猴子了吗?
哈哈,咱们也来当一回猴子,看谁能坐上猴王的宝座!②据说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可是哪里还有猴子攀援跳跃的本事呢?面前这石
壁滑溜,把鞋子脱了,双脚双手也爬不上去。一个小伙子好不容易爬
到半中腰,却又滑了下来。有经验的人,把身子转过来,把背贴在石
壁上,用手用脚用屁股,一点一点往上“坐”,居然坐到了“石交椅”上!我试了多次没能爬上去,只好很没面子地从凿出的石窝上,手脚
并用,攀登上去。
(选自《吴然经典美文:洱海大耳朵》,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哗哗哗”是形容________的声音,像这样描写声音的词语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画线句子①是一个________句,画线句子②是一个________句。
A.疑问
B.反问
C.设问
(3)第1自然段中的“水走出来的路”“水长出来的根”都是指
_______________,这样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4)根据选文的最后一句话,有人说: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的是自己攀爬失败的沮丧心情。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写出自己的意见吧。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答案】(1)山泉水流淌;嗡嗡嗡;沙沙沙;唰唰唰
(2)C;B
(3)岩石被泉水冲刷出来的一条条凹痕;泉水在岩石上已经流淌了很久很久
(4)我不同意这个观点。选文开头作者就说“这里才是最好玩的地方”,攀爬失败的并不只是作者一个人,前面也写了一个小伙子从半
中腰又滑了下来。“很没面子”只是作者的自嘲,文章中流露出的还是攀援的趣味,并没有多么沮丧。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