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多元联动教研形成“优质教研”辐射源
2025-10-07 23:38:03 责编:小OO
文档
多元联动教研形成“优质教研”辐射源

作者:殷蓓琳

来源:《新课程》2020年第51期

         摘 要:基于问题式的园际联动教研是以一级园为主体,带动两所二级园开展联动式教研,形成教师之间、一级园与二级园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切磋,实现优势互补的教研方式。既让一级园的课程研究找到源头活水,又活跃了二级园的教研氛围,达到引导幼儿园内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要改变趋于程式化的自上而下的“一言堂”的“排排坐”式的教研,采用一级园带动二级园的从依附到共生的“带教式”教研,从个体到群体的“参与式”联动教研中,通过“问题及问题解决”“园际互补组合”“优质教研”多形式的联动,使问题的解决更可操作,以“点—线—面—体”为模式构建教师发展路径,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师专业发展优质教研辐射源。

         关键词:联动教研;优质教研;辐射源

         一、以“问题及问题解决”为突破口——促广泛参与

         问题在实际中产生,设计在问题中运筹,行动在反思中成熟,反思在行动中升华。

         五个园区组成的教师群体行为的问题化,以“问题及问题解决”的行为跟进为指向来建立。由五个园区不同教师组成的群体性的反思建构,通过讨论、行为、思辩,将行为的改善与理性的思考联结更密切,问题解决的有效性提高。

         “教学改进推动教学活动的转型”是一个系统命题,需要问题聚焦。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落实,我们的教学活动似乎已经把它当作是常态。在骨干教师和雏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指导策略”“遇见未知”等课堂转型的关键问题的提出,“学科的逻辑结构”——起点是孩子,中间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终点是教师。

         (一)发现与引导发现——从问题中聚焦

         在教研团队中善于去发现和引导发现问题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

         1.直面教研积极性——激思引路

         五个园区的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保守的(找出许多可能存在的障碍)、有等待的(等别人有了经验以后再模仿的)、也有积极的(尝试以后提建议的),大家对教研所表现的积极性各有差异。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专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研活动的质量,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基础必将提升对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力。

         2.改变方式单一性——调整需求

         为改变内容单一、形式单调被动的教研局面,必须首先了解教师的需求,她们需要获得的是什么?她们缺乏的是什么?在教研活动时让教师动起来,使教师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去探讨、研究、解决问题。教研活动的方式还需进一步丰富,其针对性还需进一步加强。教研方式不仅仅是吸引教师参与教研的一个手段,更要注重它与研究内容、研究人员、研究目标相适宜,并服务于它们。

         3.缺乏评价与反思——挖掘潜力

         我们注重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而较少对教研活动进行反思。教研活动的思路、过程检查、效果评价如何?如何对教研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和反馈等环节进行全程管理,值得我们去反思,并形成制度。

         4.缺乏活动引领性——名师引领

         当我们将“研究共同体”的概念放到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中加以认识时,自然会发现相对有限的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共享和发展。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无论是教师个体还是教研组群体,都应该做到善于跳出圈外去主动观察和思考别人是如何实践的,让名师来引领激活我们的教研活力。

         (二)迁移与引导迁移——在专业中提升

         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識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

         1.提升课程平衡能力

         从课程内容看,教师预设性课程多,有质量的幼儿生成课程非常稀少。同时存在重学习,轻生活、运动、游戏的现象。从教学形式看,教师传授式课程相对较多,探索型、体验型课程内容相对较少。在迁移和引导迁移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以获得课程平衡能力。

         2.提高实施课程能力

         如何提高优质高效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如何观察分析幼儿行为、随机应答、教学行为、帮助幼儿归纳提升经验的能力?教师对主题活动的脉络走向、实施的途径方法、教学资源的挖掘利用等能力都有待提高。

         3.提升领域教学能力

         幼儿教育不像中小学教育实行分科教学,幼儿教师需要承担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如在艺术领域,教师必须具备应有的艺术教育能力,而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

         二、从方式研究中拓展——聚多元团队

         我们力求通过行动研究,成为教学的魔法师。园际联动教研的行动研究搭建了合作解决问题的架构。

         (一)网络论坛教研:

         1.拓展空间,立足资源建设

         通过QQ群开展网络集体磨课、网络评课与网络主题教研等活动,使教研得以扩展和延伸。拓展了园际间的教研时间和教研空间,减少了路途上的奔波,提高了教研的时间和效率。

         2.在线研讨,实现同伴互助

         在线研讨,让大家思维飞扬,群体共研。获取最新的教研信息和教学经验,实现同伴互助。网络教研以其速度快,参与发言的面广,更能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

         (二)优化联动教研机制

         “人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同化作用,在心理上不断扩大并改进所积累的知识而组成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就成为他学习新知识极重要的能量或因素。

         1.分享式联动——专题研讨式

         理论分享(提出议题)—讨论研习(交流分享阐述)—综合评述。

         在主题背景下开展的各项音乐中大家觉得挑战很大,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学习“优质音乐活动所包含的元素有哪些”?在理论分享的同时,以音乐游戏为例,让大家感受到音乐活动中所体现的“在玩中学,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大家交流分享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方法策略:语言情境策略、图谱直观策略、游戏表演策略。我们归纳了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

         2.合作研讨式——课程评析式

         课程观摩(设计分享)—集体研讨(二度观摩、修改方案、形成共识)

         音乐活动《两棵树》,大家二度观摩、修改方案、形成共识。活动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绘本与音乐相结合,来加强幼儿对于音乐素材本身的理解。《挪威舞曲》ABA三段式结构明显,变化清晰,A段轻快活泼,B段紧张急促,绘本的介入,使每一段的故事情境融入其中,让幼儿理解乐曲的同时,又有情境的创造动作。音乐图谱的运用,区别于传统的图谱形式,用绘画的形式呈现,让听觉的元素变成视觉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我们梳理:哪些问题是有效的?体现在哪里?在音乐活动中你觉得可以如何设计有效提问?教师设立的重难点分别是什么?在环节架构中是否得以体现?如果需要调整的话,你觉得哪些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

         在集体研讨中总结得出提问的主要形式有:回忆式提问、概括式提问、挑战式提问、阶梯式提问、插入式提问、强调式提问、诱导式提问等。

         提问中需要关注的要点: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问题要以开放性为主;把握提问的时机,适时追问;(给孩子思考的时间);问题要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不同孩子的不同需要(教育的平等性)。

         优质音乐活动的环节架构——开始部分:营造情境(语言、光线、图画、音效等)多种导入方式引发兴趣(故事导入、游戏导入、节奏导入);基本部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整合多种元素:音乐中的听辨、欣赏等或者与其他领域有机整合,环节衔接自然流畅、过渡无痕,教学方法适宜(图谱、视频、PPT等),架构大环节、重视小细节;结束部分:活动结束在兴致勃勃、井然有序的气氛之中,让幼儿欲罢不能,期盼下一次活动,也可利用基本部分的最后一项内容,自然过渡到结束等。

         3.求助式联动——课例会诊式

         活动观摩—合议论“症”—反思评析—达成共识。

         在我们的实践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惑和疑难点,我们尝试通过教研组的联动来进行共同会诊,有效激励教师从自身角度去参与课例会诊的研究。

         在美术课例《小人国》与《在树林里》的交流分享中,运用课例介绍,让教师了解到如何关注主题核心经验在美术活动中的渗透,让教师在反思中明白实施主题活动首先要明确每个主题活动的核心经验是什么,教材中的“内容要求”与《课程指南》中的学习经验是什么关系,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研究教材,把握主题“内容与要求”之间纵向与横向相互关系,要研究幼儿,把握主题的“内容要求”与幼儿的已有经验和主观体验的关系。

         (三)项目研究式教研

         五个园区的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组成一个研究共同体,可选择性地参加项目组,如翱翔组、数活动组、语言组、美术组、音乐组等。翱翔组为一到三年的青年教师,项目组建设确立以自寻困惑、自主建队、自我规划、自谋发展的新型项目组建设目标,每位教师通过寻找自我不足,确立了克服弱点、寻找新发展目标的个人成长计划,目的是在项目组活动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突破。

         如,数项目组的老师来自五个园区,组员带着对数活动的很多困惑,围绕各自的共同探索,学习、发现适合幼儿的数教育方法,并将研讨的成果带到各园区内进行辐射。

         “各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了解哪些数概念和能力?”

         “主题活动中数学活动少,我们如何来丰富幼儿的数经验”;

         “数活动比较枯燥,如何赋予数活动游戏性”;

         “如何处理集体教学活动与区角、生活游戏的关系?”……

         1.学习——寻求理论支撑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

         《幼儿园数学教育与活动设计》——是工具;

         了解幼儿园数学可以让孩子学些什么?不同的数概念怎么组织孩子来学?

         经过一个阶段的研究,数项目组结合视频、案例学习了包括分类、排序、图形、空间、数数等多方面的数概念的教学策略。

         2.实践——探索教学方略

         人人参与:每人承担数活动研讨活动。

         学以致用:及时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在实践中。

         《好饿的小蛇》《一起去春游》《有趣的单双数》《和小动物做游戏》《排排队》《水果大聚会》《大熊的储藏室》等形成了共享资源。

         3.梳理——提炼教学内容

         第一步:梳理各年龄阶段幼儿数活动的内容;

         第二步:梳理主题内的数活动;

         第三步:梳理可挖掘的主题数活动。

         4.成果——形成共享资源

         (1)初步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主题背景下数活动”的内容;

         (2)形成了各年齡段较成熟的集体数活动方案。

         在多元联动教研方式中,我们收获了教学资源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优质教研”辐射源,实现了社会价值取向与教师自我价值取向的两个纬度的统一。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