Ξ
张向葵ΞΞ1,2 田录梅3 暴占光3 闻明晶3
(1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天津,300074)(2东北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长春,130024)
(3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长春,130024)
摘 要 采用自编问卷对1555名30岁及以上被试受文化震荡的影响程度及其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分别探讨不同生活环境和环境相同但受教育程度不同的男女两性在两变量及其关系中的差异。结果表明:(1)总体上,男性报告的文化事件的主观影响明显比女性更积极,但其心理健康水平却明显低于女性;男女两性在文化震荡与心理健康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但具有不同特点。(2)不同生活环境和同一生活环境中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男女两性在文化震荡、心理健康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这两变量间也均存在不同方面的显著正相关。关键词:男女两性 文化震荡 心理健康
1 前言
文化震荡(cultural shock )是急剧的社会文化变迁所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反应,是由一个国家内在的文化积累或外在的文化移入所引起的急剧文化变迁对人的心理生活产生的强烈冲击造成的[1,2]。依据该界定,文化震荡是一种心理反应,必然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2,3]。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系列重大变革的发生和外来文化的移入,人们在不断经历着文化震荡的洗礼[2,4]。在这个洗礼的过程中,男女两性不仅都有感受,而且其心理健康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众所周知,性别(gender )差异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化规定和塑造的结果。而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对男女两性的要求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要求更多是家庭定位,提倡贤妻良母角色的扮演,而现代文化则要求女性走出家门,与男性一样在社会上承担责任与义务,但现代社会中女性在接受现代文化的同时还远没有摆脱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约束与影响。相比之下,文化变迁对男性角色的要求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而对女性却不同,她们心理上受到文化震荡的影响可能比男性更大,其心理健康也会表现出与男性不同的特点[4]。
现实生活中,对男女两性在文化震荡中具有怎样的异同这一问题的探讨尚无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尽管有些实证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某些社会变革的影响,但局限于个别事件(如下岗)或具体变革(如国有企业改革)[5-7]等。目前对成年人心理健康性别差异的研究也很多,但没有与文化震荡联系起来,没有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联系起来,而且使用的测量工具多为SCL -90这一倍受质疑的临
床诊断性量表[8-10]。因此,系统研究男女两性对文化震荡的不同知觉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思想拟对该问题作探讨,以期为该问题的深入研究作参考。由于文化震荡是一个抽象概念,为便于量化处理,本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重大文化事件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的主观影响为其标志。
本研究假设:(1)总体上,男性受到文化震荡的影响可能比女性更积极,心理也更健康,其文化震荡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也可能与女性不同。(2)不同生活环境会影响男女两性的文化震荡感受、心理健康及其关系,比如,农村地区相对闭锁,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与城市很不相同,男女在其中担任的角色差异较大,因此,生活在那里的男女两性感受到的文化震荡、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其特点很可能与城市人群不同。(3)生活在同一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男女两性在文化震荡感受、心理健康及其关系上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即同在城市,受教育程度低的男女两性与受教育程度高的男女两性在上述变量上的差异就可能不同。
2 方法
2.1 被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从全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10个省市(北京、山东、吉林、陕西、山西、江苏、湖北、重庆、贵州和)抽取18岁及以上生活环境(农村、乡镇、城市)、受教育程度等不同的被试共6000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245份。其中,30岁及以上被试共1555人,男851人,女704人,最大年龄88岁,平均年龄43.49岁。2.2 材料
ΞΞΞ通讯作者:张向葵,女。Email :Zhangxiangkui @hotmail.com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02JAZ JDXL X005)和全国妇联“十五”规划项目的资助。336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29(2):336-340
用随机遭遇法对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进行半结构访谈,由10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选取频数最多的事件,在参考楚序平和刘剑主编的《当代中国重大事件实录》[11]和焦润明等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12]的基础上,编制了重大文化事件问卷,用以评估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重大的文化事件或现象对个人当时的影响。问卷由50个项目组成,适合30岁及以上的人作答(其中有35个项目适合18岁及以上所有年龄的人回答),分为精神文化事件(如权益意识、妇女权利观等)、物质文化事件(如资源短缺、信息产业等)、政制(和制度)文化事件(如国有企业股份制、税费改革等)和行为文化事件(如超前消费、明星崇拜等)。问卷采用5点评分:“严重消极影响”为1分,“重要积极影响”为5分,得分越高说明影响越积极。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为0.84,分半信度为0.75。该问卷的详细编制过程及其信效度(良好)检验将另文发表,在此不再赘述。
2.2.2 心理健康问卷
在参考SCL—90临床诊断问卷和自我和谐量表[13]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特点,以人内心的和谐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14],编制了心理健康问卷。该问卷由44个项目组成,分为个体内部和谐感和个体外部和谐感两个维度。问卷采用5点评分,“完全不符合”为1分,“完全符合”为5分,总分代表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为0. 94,分半信度为0.。该问卷的详细编制过程及其信效度(良好)检验将另文发表,在此不再赘述。2.3 程序
以作者亲自进行集体施测和通过邮局邮寄两种方式进行。邮寄方式是向全国各地的问卷负责人(事先联系好)寄送问卷,由各地的问卷负责人(统一要求)负责向被试发放和回收问卷,再以邮寄方式寄回问卷。
2.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3 结果与分析
3.1 男女两性在文化事件、心理健康及其关系上的得分差异经样本t检验(见表1)发现,被试在精神、物质两类文化事件及所有文化事件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得分明显高于女性,其它文化事件得分上无显著性别差异。男女两性在心理健康及其两维度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女性得分明显高于男性。
表1 男女两性在文化事件、心理健康得分上的差异[M(SD)]
性别(n)
文化事件心理健康
物质精神政制行为总分内部和谐外部和谐总分
男 39.15 21.30 52.34 53.75 166.54 86.57 74.77 161.34
(851)(5.28)(3.55)(7.90)(7.80)(17.97)(14.05)(12.26)(25.33)
女38.6120.7251.6753.201.2088.6076.63165.23
(704)(5.01)(3.30)(7.72)(7.60)(17.23)(14.22)(12.54)(25.88)
t 2.023 3.2233 1. 1.36 2.543-2.8233-2.9533-2.9933 注:3p<0.05,33p<0.01,333p<0.001,下同。
经相关分析发现(见表2),男性在物质、政制和行为三类文化事件得分与心理健康之间均存在极为显著的正相关,精神文化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不明显;女性在物质和政制两类文化事件得分与心理健康间也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精神和行为两类文化事件与心理健康均无明显相关。
表2 文化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n物质文化事件精神文化事件政制文化事件行为文化事件总分心理男851 0.38333 -0.05 0.35333 0.15333 0.28333健康女7040.41333-0.030.293330.070.23333
3.2 不同生活环境中男女两性在文化事件、心理健康及其关系上的差异
经多次样本t检验(见表3)发现,农村被试只在物质文化事件得分上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得分明显高于女性,其它性别差异均不显著;乡镇被试与农村被试的差异其特点基本一致;城市被试在政制文化事件和文化事件总分、内在和谐和心理健康总分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较女性报告的文化事件更积极,但心理健康水平比女性低,其它性别差异不显著。
相关分析(见表4)发现,此外,农村被试中男女两性在文化事件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上具有类似特点,他们在物质、政制文化两类文化事件及文化事件总分与心理健康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它相关不显著;乡镇被试中男性除精神文化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不显著外,其余均为显著正相关,女性在物质、
张向葵等:男女两性在文化震荡、心理健康及其关系中的差异比较337
政制两类文化事件及所有事件总分与心理健康间有显著正相关,其它相关不显著;城市被试中男女两性在文化事件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上其特点与乡镇被试类似。
表3 不同生活环境中的男女两性在文化事件和心理健康上的差异(平均数与标准差)
环境性别(n) 文化事件 心理健康 物质精神政制行为总分内部和谐外部和谐总分
农村
男21.0639.3352.5953.97166.9681.9070.94152.85 (168)(3.47)(5.02)(8.07)(7.00)(16.73)(13.69)(12.63)(25.49)女19.7738.3352.3054.191.5984.2371.93156.17 (114)(3.35)(4.13)(7.)(6.43)(15.23)(12.86)(11.16)(22.90) t 3.1333 1.760.30-0.27 1.21-1.44-0.68-1.12
乡镇
男21.3839.2151.0954.28165.9686.4073.99160.38 (246)(3.56)(5.71)(8.34)(8.50)(19.56)(12.94)(12.02)(23.80)女20.4338.8250.5553.13162.9286.5575.47162.02 (149)(3.61)(5.51)(8.24)(8.66)(20.04)(14.61)(12.86)(26.44) t 2.5630.680.63 1.30 1.48-0.11-1.16-0.
城市
男21.3039.0152.7953.63166.7388.4576.68165.14 (437)(3.55)(5.16)(7.54)(7.68)(17.56)(14.38)(11.88)(25.31)女21.0238.5751.7453.041.3790.4278.24168.66 (441)(3.10)(5.01)(7.49)(7.44)(16.50)(14.11)(12.44)(25.76) t 1.25 1.29 2.083 1.15 2.063-2.043-1.90-2.043表4 不同生活环境中的男女两性在文化事件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
n物质文化事件精神文化事件政制文化事件行为文化事件总分
心
理
健
康
农村
男168 0.2133 -0.05 0.37333 0.09 0.2533
女1140.2230.010.393330.060.2733乡镇
男2460.39333-0.050.343330.1530.27333
女1490.30333-0.050.26330.140.213城市
男4370.44333-0.040.363330.193330.31333
女4410.47333-0.040.303330.060.24333
3.3 城市中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男女两性在文化事件、心理健康及其关系中的差异由于城市中受过小学及以下教育的被试很少(22人),故将之与中学被试合并为中学及以下被试组,研究生及以上被试也很少(23人),故将之与大学被试合并为大学及以上被试组。
表 5城市中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男女两性在文化事件与心理健康得分上的差异[M(SD)]
受教育程度性别(n)
文化事件
物质精神政制行为总分
内部和谐心理健康外部和谐总分
中学及以下
男20.4938.8452.2052.921.4585.5774.28159.84 (177)(3.55)(5.09)(7.40)(7.61)(17.63)(14.38)(12.08)(25.45)女20.7238.9052.2652.621.5088.3675.39163.75 (181)(3.08)(4.96)(6.81)(6.53)(14.45)(14.57)(12.92)(26.53) t-0.66-0.10-0.090.40-0.03-1.83-0.84-1.42
大学及以上
男21.8539.1353.2054.11168.20.4278.32168.74 (260)(3.46)(5.22)(7.63)(7.72)(17.38)(14.08)(11.48)(24.62)女21.2238.3551.3853.331.2791.8480.23172.07 (260)(3.10)(5.04)(7.91)(8.01)(17.82)(13.63)(11.72) (24.70)
t 2.183 1.74 2.6733 1.13 2.603-1.17-1.87-1.54
差异检验(见表5)发现,受教育程度较低组的被试在所有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受教育程度较高组的男性在物质、政制两类文化事件及所有文化事件总分上比女性显著更高,其余性别差异不显著。
相关分析(见表6)发现,受教育程度较低组男女两性在两变量间的关系上具有类似特点,他们均在物质、政制两类文化事件及文化事件总分与心理健康间呈显著正相关,其余相关不显著;受教育程度较高组男女两性在两变量的关系上也具有基本一致的特点,除精神文化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不显著外,其他方面均呈显著正相关。显然,两组被试在两变量间的关系上其特点不一致。
4 讨论
4.1 总体上男女两性在文化事件、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总体上,男性报告的物质和政制两
338
心 理 科 学 类文化事件的主观影响及所有事件的总影响明显比
表6 城市中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男女两性在文化事件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
n物质文化事件精神文化事件政制文化事件行为文化事件总分〗中学及以下男1770.35333 -0.06 0.36333 0.12 0.2633
心理健康
女1810.39333-0.120.32333-0.080.163
大学及以上男2600.46333-0.040.353330.223330.33333女2600.523330.040.313330.1430.30333
女性更积极,但在心理健康及其两维度上却明显比女性消极。文化事件上的性别差异与我们前期的理论研究结果[4]一致,女性比男性感受到更大的文化震荡。如前所述,这是因为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实际上提高了对女性的要求,使女性面临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现代文化要求女性走出家门,不断发展自我,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又要求女性以家庭为核心,做一个贤妻良母。这种文化对接使女性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困扰,表现为面对重大的文化事件时往往感受到更消极的影响。男性心理健康水平比女性低这一发现与国内很多有关研究结果[8-10]相矛盾,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以往研究多采用SCL-90来测量心理健康,而它实际上是一种临床诊断量表,主要用于心理问题检出,并不适于普通人群。科学的心理健康含义应该包含正负两个方面,不仅仅指没有心理疾病,也指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15]。从哲学的角度讲,其标准应该是“人的关系世界的和谐”,既与自己和谐也与外界和谐[14],正是基于这一思想我们才编制并使用了新的测量工具。因此,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其实并不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中,无论男女,文化事件的总体主观影响与心理健康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这支持了文化震荡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观点[2,4],但男女两性的具体相关其特点有所不同。物质和政制两类事件与男女两性的心理健康都呈显著正相关,但与男性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还有行为文化。这可能与男性比女性在社会上担任了较多的行为角色和社会责任有关。
本研究中一个有趣的发现是,男性感受到的文化震荡比女性小,但心理健康水平却比女性低。这与我们的预期不符,可能提示着女性在文化震荡与心理健康之间可能还存在一个比较积极的中介因素或调节因素。这还有待于未来的进一步研究。
4.2 不同生活环境中男女两性在文化事件、心理健康及其关系上的差异本研究发现,农村被试中男性只在物质文化事件上比女性报告了更积极的影响,其余它方面均无显著性别差异,男女两性在文化事件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上具有类似特点;城市被试中男性报告的政制文化事件主观影响及文化事件总影响比女性更积极,但内在和谐和心理健康总水平比女性低,其它性别差异不显著,男女两性在文化事件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上有不同特点,与男性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文化事件有三类:物质、政制和行为,与女性心理健康显著相关的文化事件只有物质和政制两类;乡镇被试中两变量的性别差异其特点与农村被试类似,但两变量间的关系与乡镇被试类似。这些结果均不难理解,众所周知,农村相对于城镇,由于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物质生活常常是人们更关心的事情,而农村的物质生产和创造主要由男性承担,男性因此可能对相应的物质文化事件感受到比女性更积极的影响。但这并不影响物质文化事件与女性心理健康的关联。中国的乡镇介于农村与中小城市之间,但更接近农村,因此,乡镇被试中男女两性的差异与农村类似,但男女两性在两变量的关系上却与城市被试类似,这正说明了乡镇的这种中间地位效应。城市人群常常是受教育程度较高、思想较开放、男女平等意识较强的群体,因此,在物质、精神和行为文化中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毋庸质疑的是,虽然城市中男女地位更为平等,从事和制度类工作的却多数还是男性,这类文化事件的缔造者或发起者也常常是男性,因此,男性在这类事件中可能会感受到更积极的影响。
4.3 城市中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男女两性在文化事件、心理健康及其关系中的差异本研究中,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被试在文化事件和心理健康各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受过大学或以上高等教育的被试中男性在物质、政制两类文化事件及所有文化事件总分上比女性高,其它性别差异不显著。这支持了我们的假设:受教育程度不同,男女两性在两变量上的差异其特点也不同。尽管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在总体上比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感受到较大的文化震荡和更低的心理健康(见表5,这不是本研究关心的问题,故不予分析和讨论),但在其内部,男女两性没有明显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城市中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无论男女,往往要么生活在文化的边缘,要么年龄偏大,这两种状况都使他们离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较远,因而对即使重大的文化事件也不够敏感,甚至这些事件好像在其生活中不曾发生过(比如,我们在前期的访谈中,当问及社会上发生的一些
张向葵等:男女两性在文化震荡、心理健康及其关系中的差异比较339
重大事件时,有些人常常会摇头,坦言那离自己太遥远了,甚者根本不知道)。因此,这一群体内部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也就成为可能。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如我们前期的理论研究[4]所指出的,往往处在传统文化束缚和现代文化要求的夹缝中,其处境尤为尴尬,而男性在文化变迁中扮演的角色实质上没有太根本的变化,因此,女性可能会感受到比男性更消极的文化震荡,而在物质和政制两类文化事件中更占优势的男性自然就感受到了相对积极的主观影响。
无论受教育程度如何,男女两性在文化震荡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上具有基本一致的特点,这与他们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不显著再次提示着女性在文化震荡与心理健康间可能存在更积极的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
5 结论
5.1 总体上,男性报告的文化事件的主观影响明显比女性更积极,但其心理健康水平却明显低于女性;
男女两性在文化震荡与心理健康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但具有不同特点。5.2 不同生活环境和同一生活环境中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男女两性在文化震荡、心理健康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这两变量间也均存在不同方面的显著正相关。
6 参考文献
1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 张向葵,吴晓义.文化震荡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2):438-4423 颜旭,王尔章.文化震荡与军人心理行为取向变化研究.
兰州学刊,2005,(3):2-2904 张向葵,田录梅.文化震荡对当代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审后待发)5 王伯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心理健康对照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4):301-302,2746 徐虹.企业下岗职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成
人教育2003,(8):94-95
7 陈秋珠,郭文斌.下岗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465-4688 罗小兰.山区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2005,19(3):2069 李新华,贾安华,邓冰等.中年知识分子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广义相对危险度模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
(5):306-308
10许清鹏,陈龙,裴华.不同群体SCL -90评定结果的比较.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71-17511楚序平,刘剑.当代中国重大事件实录.北京:华龄出版社,1993
12焦润明,张春艳,王家会等.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沈阳:沈阳出版社,2001
1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4张向葵,丛晓波.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19-126
15
林崇德,李虹,冯瑞琴.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5):110-116
Differences in Culture Shock ,Mental H ealth ,and Their R elationships
bet w een Males and Females
Zhang Xiangkui 1,2,Tian L umei 3,B ao Zhanguang 3,Wen M i ngji ng 3
(1Study Center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4)
(2Center of Female Stud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3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degree of culture shock and mental health of 1555subjects at 30or above with self 2made questionnaires an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wo variabl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from different living 2environments and different educated 2degrees in the same living 2environment.It showed that :(1)overall ,the subject 2influence of cultural events re 2ported by males was obviously positive than that reported by females ,but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of males was lower than females significantly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culture shock and mental health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for both males and females ,but there wer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2)there wer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degrees in culture shock and mental health between males and fe 2males from different living 2environments and different educated 2degrees in the same living 2environment ;the two variables correlated positively in different aspects.
K ey w ords :males and females ,culture shock ,mental health
340 心 理 科 学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