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题解答
2025-10-07 23:38:20 责编:小OO
文档
绪论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发展着的物质的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的实践”。结合本章学习的原理,谈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作为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实践是变革现实的活动,其最终必定会引起客观对象的改变。但是,我们不应当把实践仅仅理解为直接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任何变革现实的实 

践活动都是一个过程,都有一定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探索活动虽然往往并不直接引起客观对象的改变,但它们是以变革现实为目的并服务于变革现实的活动的,因而它们同样也属于实践的范畴。正如列宁所说:“实践应当也包括天文学上的观察、发现等等的实践。”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4.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状态。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共同性 

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上的共同性。 

6.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结合有关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是: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

2.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意义更重要。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3.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的活动。缺乏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性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的特点是: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4.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保守错误:当事物已经向前发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冒进错误:当一个事物还在发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具体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 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上看,它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过程循环往复、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的重要依据。 

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 

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水平。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3.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思想的生产力标准,坚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三个代表”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4.       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关系?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人们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关系: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实践活动的幅度、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规律,归根结底会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 

4.如何理解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第二,社会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第三,无产阶级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改革是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既有的社会的变革。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改革也是一场。 

5.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一定的社会制度 

有关。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解决“全球问 

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当然,如果问题是由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统治这种科 

学技术的社会形式。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一)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党要教育群众又要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充分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坚持的科学发展观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科学的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个人,也不是少数既得利益集团,而广大的人民群众。群众利益无小事。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结合实际,当代大学生应该作为“以人为本”的忠实实践者和表率。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主要途径,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产生: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产阶级通过的手段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进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了产业,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怎样理解价值规律及其意义?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法则,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不断波动的,但这种波动始终围绕着一个重心,这个重心便是价值。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 

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是什么? 

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商品二因素理论。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分析出发,从交换价值引申出价值,并提出了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区分了创造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从质的方面分析了价值实体,揭示了价值本质,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同时,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阐明了在商品生产中,具体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起着转移原有价值的作用。4.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两者的统一。

(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三)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四)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在生产过程内运动,而且也在流通过程内运动。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4.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状态之间的矛盾。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它是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状态之间的对立。当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失调现象达到顶点,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时,就要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可见 ,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它的深刻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5.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 

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其实质只能是一种十分有 

限的、具有欺骗性的、虚伪的、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 

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特点是: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所以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第七章 主义是人类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主义理想社会的展望与以往的许多思想家、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这些方法是:(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空想的详尽描绘。(四)坚持发展观点,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看作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认识过程。 

2.怎样理解主义理想的实现的历史的必然性?为什么说“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

(一)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主义理想的实现不靠什么神秘的力量或奇迹,而是靠社会的发展,靠人的实践。 

(二)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的胜利本身就是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证明。 

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包含着人的努力奋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主义的历史过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自觉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离不开国际主义运动的发展。 

3.如何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 

(一)实现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主义的关系,一方面必须看到二者在性质上的一致性,看到它们同属一个社会形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两个阶段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的重大区别。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试图跳过社会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试图人为地缩短社会主义时期,急于向主义过渡,不使社会主义有充分的自我发展,则是有害的。 

(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主义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应当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条道路,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国现在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贯通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 

4.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一)树立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主义必胜的信念 

主义理想是中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牢固地树立和坚定主义必胜的信念,来自于对于实现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 

对于实现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的掌握,要求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树立和追求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当前,为实现主义理想而奋斗,就集中体现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