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欧洲宗教改革
2025-10-07 23:40:57 责编:小OO
文档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1.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是教三大派别;教与佛教、教为世界三大宗教。

教在公元1世纪产生于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以后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播。4世纪初成为罗马帝国国教。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1世纪初,以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为为中心,教会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

以罗马为中心的教称为天主教,领袖是罗马主教(教皇)。教皇的最高权力机构称为教廷。当时王权衰弱,政治上没有形成统一的集权国家,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鼓吹君权神授,教权高于政权,13世纪初确立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为拓展势力,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了持续200年的“十字军东侵”。

2.中世纪天主教对西欧的神权统治

(1)经济上,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土地的1/3,通过地产收入、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搜刮钱财。

(2)政治上,建立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教皇高高在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干涉各国政治权力。

(3)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垄断教育、文化和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影响无处不在,教堂星罗棋布,西欧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每一个人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信徒。

3.宗教“异端”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封建斗争,人们进行反封建斗争主要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

(1)法国 “异端”运动:盛行于12~13世纪。遭到教会的,教会在各地建立了许多异端裁判所,许多持有异端思想者被处以火刑。

(2)英国威克里夫“异端”学说:把拉丁文《圣经》完整地译成英文。威克里夫的改革思想和实践拉开了教会内部改革的序幕。

(3)捷克人胡司“异端”学说:在欧洲早期宗教改革中,捷克胡司的改革影响最大。胡司受威克里夫思想影响,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被以异端罪用火刑处死。胡司之死引发了捷克人民长达15年之久的胡司战争。

(4)宗教“异端”学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对教会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4.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1)原因:14~16世纪,欧洲生产力发展迅速,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后,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扩张日益扩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割据,参与海外竞争。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推行重商主义,致力于加强集权。把教会置于王权之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文艺复兴运动的促进:文艺复兴运动为人文主义为核心,表达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要求,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和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

二.德意志宗教改革 

1.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发端地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德意志成为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有“教皇的乳牛”之称。 德意志的、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2.“九十五条论纲”:宗教改革的开始

(1)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成为宗教改革导火线。

(2)“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在维登堡教堂门上贴出《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教皇无权免罪,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愆的赦免;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欲念就会增加;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

(3)宗教改革序幕的开启。路德的论纲没有公开反对教皇,也没到对宗教进行任何形式的改革,但实际上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引起强烈的反响,揭开了宗教改革序幕。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520年路德连续发表《致德意志的教贵族书》等文章,阐发宗教改革主张。

(1)“因信称义”(理论基础)

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救的人在上帝前称为“义”,人凭自己的意志无法获得上帝的恩典,只有靠内心虔诚的崇拜。外在的苦修与事功得不到目的。主张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这样,教皇、教会、教律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和进行原始积累的需要。

(2)《圣经》是人们信仰惟一的神圣权威。每个教徒都应该阅读《圣经》,并对《圣经》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和理解。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中介。这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

(3)世俗统治者的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4.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路德反对教会的举动得到广泛拥护。1524~1526年,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战争,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

(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路德明确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他将《圣经》译成德文。这为德国语言和文字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宗教改革后,信奉新教、旧教的各诸侯国发生了多次战争。1555年,双方缔结约,确立 “教随国定”原则,即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路德的新教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

(3)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教世界出现,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为欧洲其他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波及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先后创立,形成了教三大新教教派。

三.宗教改革的扩展

1.加尔文宗教改革

(1)背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影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影响;深入研究《圣经》,投身宗教改革:宣传路德主张,被指控为异端,发表《教原理》等论著。1541年,支持宗教改革的一派掌握政权。加尔文在日内瓦开始宗教改革运动。

(2)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

①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强调教会要按照《圣经》传播上帝旨意;个人通过《圣经》就能与上帝沟通,不需要教会的中介;提出自由、平等、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

②主张先定论(思想核心),宣扬选民或弃民。

“先定论”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加尔文拿先定论来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他说:“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一个被上帝拣选的人,内心必然充满了对上帝真诚的信仰,肯定会为了上帝而努力勤奋地劳动,过一种纯朴节俭的道德生活。 

③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具简朴、诚实、讲信用等美德。主张发财致富,崇尚节俭、克制欲望,鼓励积累资金。

④建立新的教会组织。废除了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和繁琐的宗教仪式,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使教会组织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日内瓦市建立了加尔文教派的神权共和国。加尔文就是这个政教合一政权的最高领袖。

日内瓦共和国到处弥漫着宗教。人们只是讲道和读《圣经》,、歌舞、奇装异服都被取缔,宣传其它信仰的教派和个人均遭到,也同样异端,判处异端死刑。

3.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加尔文宗教改革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影响极大,比路德教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国际性影响。加尔文教义传入英国,成为英国清教徒的宗教信条。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 

  2.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背景

第一,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崛起,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第二,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高涨.特别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第三,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英国民族国家日趋建立,在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是国王,这使得英国宗教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第四,对罗马教皇的不满。教皇在一些国际事务中,偏袒英国的对手,还干涉英国的内政。

2.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1532年,国会根据亨利八世的要求开始宗教改革)

第一,教会的立法必须经过国王的同意方可生效;第二,教会向罗马教廷交纳的贡俸改交国库;第三,禁止国民向罗马教廷上诉一切案件;第四,取消教皇的最高司法权和任命英国主教等神职人员的权力;第五,任命改革派教士领导教会。1534年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格兰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事务;教会召开宗教会议必须经过国王的同意;现行的教规须经国王指定人员审查;教会法庭的职权移交国王法庭;宣布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标志着英格兰教会与罗马教廷的正式决裂。亨利八世终于在全国实现了宗教改革。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没有实质的变化,英国并没有因此成为一个新教国家,天主教教义依然是英格兰教会的正统信仰。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主要限于教会行政方面,他确立了国王对英格兰教会的至尊地位。

四.宗教改革的意义

1.宗教改革的实质。

宗教改革是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

2.宗教改革的主要派别和实质。

(1)路德教派→德意志北部和东北部→北欧(瑞典、丹麦、挪威)

(2)加尔文派→瑞士→法国、英国等地

(3)英国国教(又称安立甘宗或者圣公会)→英国(仍是封建教会)

3.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欧洲的宗教改革,无论是从宗教史的角度,或是从世界史的角度看,都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和社会。它是欧洲历史上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主义发动的第一次大决战,也是西欧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社会的一个转折点。

(1)摧毁了打破了罗马教廷在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英国国教教派在许多地方建立起自己的教会组织。新教和天主教两派并立,永远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摧毁了中世纪社会的典型特征──欧洲的教统一,削弱了中世纪社会的主要制度──教会。为新的宗教形态和新的社会组织的出现作了准备。

(2)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一批国家教会,认为教会是国家政权的工具,把国家置于教会之上,封建君主的权利得到加强,《圣经》被翻译成当地文字,欧洲的近代民族意识开始真正觉醒,民族国家迅速成长起来。

(3)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确立了人性的尊严和精神的自主性,激发了人们恪守天职,勤俭生活,努力工作,追求成功的世俗热情,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教会的财产落到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手中,演变为资本原始积累。

(4)促进了思想。人们的思想得到,获得了思考的自由,理性勃兴,科学和哲学从神学的束缚中出来,突飞猛进。宗教改革还使得欧洲的语言、艺术、文学、教育诸多领域发生深刻变化。

(5)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早期资产阶级的影响十分巨大。主要表现在:

第一,成为16世纪尼德兰的旗帜。

第二,加尔文教传入英国后被称为“清教”,因此,教徒又被称为“清教徒”。在清教的旗帜下,集合起一切反对封建制度的人们。作为反封建的斗争的思想武器,清教起到了动员和组织力量的作用,因此,英国资产阶级正是在披着宗教外衣的清教旗帜下发动起来的。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