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本句互文:指同一个句子中有些词语相互映衬呼应,合而见义,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前一句中,“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
1.朝晖夕阴。《岳阳楼记意思是“朝晖夕阴”和“朝阴夕晖”。“朝”和“夕”、“晖”和“阴”是互文。
2.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4.“东船西舫悄无言”
5.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文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6.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7.“东犬西吠”
二.邻句互文(对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指上下句互相隐含词语,两相映衬,文义呼应。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如果翻译成“将军经过百战之后都战死了,回来的都是久经战场的壮士”,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逻辑上讲不通,就是因为它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这一句是说:“将军和壮士经历了很多年征战,有的战死,有的归来”。应该翻译成“将军和壮士们经过多年征战,有的光荣殉国,有的载誉而归”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它的基本意思是“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对镜”. 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当窗”,两个词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补充.就构成了互文。用简明的话说,这两句诗应译为“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互文大多由两个分勾组成,也有由一个句于或四个分句组成的。 “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4.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孔雀东南飞》)中“左手”与“右手”互补,意为两手中一手拿刀尺一手拿绫 罗;
5.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孔雀东南飞》)中“朝”与“晚”成互文,意为一天之中就做成了绣夹裙和单罗衫;
6.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中“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
7.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蜀道难》)中“朝”与“夕”互补,意为一天到晚时时刻刻都要躲避猛虎和长蛇;
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两个相对的文旬。如果只从字面上去看;就会理解为“和我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和我往来的没有无知的人”。把两句联系起来看、原来“谈笑”和“往来”构成了互文。它的基本意思是“谈笑往来有鸿儒,谈笑往来无自丁”,译成“和我谈笺往来的都是博学之士,没有无知识的人
9、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10.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1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意思是 不因“物”﹝所处的环境﹞或“己”﹝个人的遭遇﹞而喜,也不因“物”或“己”而悲。
三、排比互文: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是四个相关的文句。如果把分句割裂开来,就会误解为木兰每去一处只买一样东西,哪有这样机械呢?仔细一想,句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构成了互文。“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四个词语互相补充,意为到东南西北等市场上去买了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简而言之,就是到处去买出征的器具。作者把它分开来写,是为了诗句的整齐和音调的和谐。
2.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同上文)“十三……十六……”凡指兰芝出嫁前已具备了很好的才能与品德,不必拘泥于哪年学了什么。
四.重章互文:指把完整的意思拆开,分别放到各章中去。理解时要把各章内容互相参照,相互补充。这种用法在《诗经》中较为多见,如:“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诗经·魏风·伐檀》)”中“伐檀”“伐辐”“伐轮”互补,意为砍伐用来造车的木料。
古代汉语中对互文修辞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比如上面例子。
二、语义特征:互补。比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