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025-10-07 23:42:34 责编:小OO
文档
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卢艳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36期

        【摘 要】习惯的形成和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要从小做起,使孩子从小就有道德习惯意识,重视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下面我将通过四个方面讲述,依托道德与法治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道德 法治 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2018)36-0243-01

        一、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应该从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

        小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如发扬传统美德,遇到老人或者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向他们提供帮助。过马路时,身旁有位老奶奶,拄着拐杖东张西望不知道怎么过马路,小学生应该主动上前询问老人家的去向,扶着老人过马路。培养尊老爱幼的行为习惯并付诸实际行动,弘扬传统美德传播正能量。平时行走在马路上,不随地乱扔垃圾,不乱吐痰,特别是外出游玩,面对园艺花草不随便乱踩乱摘,面对古建筑不随意乱涂乱画,不在建筑墙面或者柱子上刻画“某某到此一游”等类似的字迹;随身携带的垃圾丢入身旁的垃圾箱中,并根据垃圾箱的类型,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尊师敬老,平等待人,孩子的行为习惯接受正面引导,才会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生活中使用礼貌用语时,可以通过特定的活动或者场景,让小学生情感上认可礼貌用语,行动中使用礼貌用语,形成互敬互爱的良好习惯。比如,公交车上小朋友没有座位,给小朋友让座,对方会说“谢谢”。一句简单的礼貌用语,可以让小学生感受到互相尊敬的和谐,同时也培养了良好习惯的形成。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细节,这为小学生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些生活中的细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将道德和法制体现在生活中的琐事中,融入生活引导生活。

        二、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应该从社会环境中形成

        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发展,法制社会已逐步形成,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法制社会的大背景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顺应法制社会的需要。多参加法治课程的教育和学习,了解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比如过马路时,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不与机动车争马路,红灯时不过马路,不私自在十字路口乱跑乱闯;与小朋友们玩耍时,不打架斗殴,不乱偷乱抢,不危害社会安全,树立法治意识。小学生打架斗殴的事件屡次发生,青少年犯罪数量逐年增加,不少流浪儿童流窜作案,盗取财物,这都是没有遵守社会法治导致的行为,有些甚至触犯了法律。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遵纪守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杜绝一切违法行为。

        三、小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应该在学校中培养

        小学生从入学的那一刻起,整个少年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渡过的,学校承担了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学校不仅传授文化知识,对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学校组织广大学生学习《学生守则》,教学生学会什么是准则规范,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行为不可以有,帮助小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法律,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课堂教育和老师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都在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教育或者多媒体视频等方式直接形象的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小学生通过趣味化的教育方式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诚实守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一种法律制度。小学生应该从小养成诚信守则,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从小做到言而守信,以诚为本。例如小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具,读物和画册,有的小学生喜欢其它同学的故事书,于是跟同学借书阅读,答应人家放学前归还;但是到了放学时间找出各种理由不归还。还书本身是件小事,但是其关系到的问题却很严重,如果每一次该同学都找借口不守信用,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该学生的信誉,也会让他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久而久之成为一个不守信,不负责任的人。学校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开展团体活动或者比赛活动,对那些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的小学生公开表扬,奖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课外活动时,老师将随手丢弃在操场上的垃圾捡起,同学们看到后深受感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应老师,以后室外课再没有同学随地乱扔垃圾。身教胜过言传,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把枯燥无味的说教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给学生更加深刻的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爱护公共卫生,不随便乱扔纸屑,不破坏校园环境的良好习惯。

        四、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应该在家庭中培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父母有好习惯,孩子习惯的培养就很容易。父母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如何形成良好的习惯。如:妈妈带着孩子在公园玩耍时,将垃圾放进对应的垃圾桶里,不在公园里践踏草坪,不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合吸烟。还有平时放学时,学校门前总会集满家长和车辆,交通拥挤混乱,为了保证能顺利疏通交通,家长们自动礼让,互相体谅,小学生们也会记住父母的做法,放学走出课堂时互相礼让,不互相推闹。家长在家为孩子准备干净整洁,宁静温馨的卧室,和一套属于自己的餐具,日用品,这些行为都会对小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一定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言传身教,做孩子心目中的榜样,像一面镜子一样时刻提醒孩子遵守道德和法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五、结语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长久坚持,依托法治和道德规范的作用通过社会,学校,家长共同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小学生成为合格优秀讲道德遵法纪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雷鸣.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7(11):71-72.

        [2]梁江濤.道德与法治,引领青少年走进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16(05):38-41.

        [3]马志娟.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6(04):55.

        [4]张敏.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02):34-35+81.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