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赏析肖邦《g小调叙事曲》
2025-10-07 23:42:41 责编:小OO
文档
·文艺之窗·

188

赏析肖邦《g 小调叙事曲》

河南大学 钟晗予

【摘要】《g 小调叙事曲》是肖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四首叙事曲中难度最大最动听的一首。本文将从曲式、旋律等方面对此曲进行赏析。

【关键词】叙事曲 曲式 民族性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作曲家、钢琴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了大量的钢琴作品,数量众多令世人惊叹。肖邦的钢琴音乐旋律情真意切;和声大胆新颖,在突破传统的框架上极富创造性;广泛采用民族民间曲调,民族风格浓郁,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1、旋律美、意境美

《g 小调叙事曲》全曲包括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五个部分。引子由两句富于表现力的朗诵性曲调构成。广阔的音区(四个八度)和沉重而洪亮的音响,营造出了沉思般严肃的气氛。像是一个老者向听众宣告,他要讲述一个悲壮的故事。第一句是缓慢而又沉重的上行分解和弦,在句子的结尾由sol 到#fa,连线在#fa 处断开,弹出来有种或疑问或叹息的音调在里面。第二句是温柔而抒情的小幅度下行流动,像是对上一个问句的回答。两个乐句前后对比,遥相呼应,一方面把人们引向远古的回忆;另一方面又预示着全曲史诗性的音乐性质。它象征着音乐的开场白。

呈示部包括三个主题:主部主题好像是引子的延续,继续把人们带向回忆。但他包含的内容又不仅是回忆这么简单,还蕴藏着深刻的内心活动,像是对英雄深思、多思的描写。副部的音乐形象从容平静,它仿佛是对英雄另一面的描写。主部与副部之间的连接部,下行的旋律和切分式的延长音,使这部分的音乐形象显得有些动荡不安。它仿佛刻画出了英雄看到民族有难坐立不安,心急如焚想要上战场杀敌的心里活动。这三个主题勾画出一个英雄性格的轮廓,它们虽然在平静中发展,但却孕育着悲剧因素。

展开部并不是描写性的段落,而是通过悲剧性和英雄性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华伦洛德大无畏的英雄气质。音乐中虽然没有对冲锋陷阵的战争场面进行描写,但它刚毅、豪迈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想像。展开部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主部主题为基础,通过不稳定的音和密集不协和的和声,造成极其紧张的气氛。在副部主题中,肖邦以FF 的力度和饱满的和声对它进行改变,完全抹去了原来温柔抒情的色彩,是它充满活力,振奋人心。这段音乐可以说是全曲的一个高潮,它象征着英雄和胜利。

再现部的音乐形象与呈示部比较接近,甚至完全相同。肖邦对这首叙事曲的再现处理得异乎寻常。它并没有恢复到呈示部的平静,而是继展开部的延伸,布局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副部在前主部在后。整个再现部音乐充满活力、振奋人心,像是对展开部中展开的英雄形象的肯定。特别是进入尾声之前的两个小节,可以说是全曲戏剧性的高潮。像是灾难深重的波兰民族的呼声。叙事曲的尾声可以说是全曲画龙点睛之处,它概括了全曲的精神实质。狂风暴雨般的激情,象征着在英雄精神鼓舞下掀起的民族风暴。音乐由迫不及待的推进发展为一泻千里的冲击,最后在斩钉截铁的八度三连音中导向结束。

2、创新的形式美

肖邦在音乐形式上是一个革新者,他从不墨守成规。在他看来形式是从属于内容的且不断发展的创作手段。他创作的叙事曲就有力的证明了他的大胆革新精神。

肖邦的叙事曲虽然没有标题,但按其戏剧化与个性化的程度也属于标题音乐的范畴。当肖邦创作第一叙事曲的时候,他面临着新的题材和新的内容。一方面作品的戏剧性内容需要通过奏鸣曲式那样戏剧性的结构来表现,另一方面传统的奏鸣曲式的布局又不能满足创作的构思与音乐发展的要求,并且传统奏鸣曲式的展开手法是将主题分解为动机和乐节进行模仿进行与转调。但是这并不适用与抒情叙事曲这一题材。因此他将传统的奏鸣曲式做了赋予独创性的改造。

《g 小调第一叙事曲》与传统奏鸣曲曲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部具有主题的功能,变现的形象。而在贝多芬的奏鸣曲式中连接部仅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没有新的主题出现。展开部中并没有真正展开的因素,而是由主题的变奏、变形和即兴段落构成。再现部中主题倒置,副部在前主部在后。并且副部的调性和呈示部是一致的没有回到主调上面。所以说肖邦在传统奏鸣曲曲式上进行了改革创新变成了既有戏剧性又有抒情性的新题材——叙事曲。肖邦在形式上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叙事曲这一种题材中,在他的早期作品《c 小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就有了突破传统奏鸣曲式公式的趋向,这一点从他独特的调式布局中就不难看出。本文仅是以《g 小调第一叙事曲》为例去分析他在形式上的创新,其他的作品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3、鲜明的民族性

肖邦母亲是一位很有音乐才华的波兰妇女,肖邦从小受母亲影响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他的作品大多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肖邦音乐的民族性体现的最为鲜明的是他的波罗乃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他将民族音调和爱国情感融入其中,把这种题材从内容到形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降A 大调波罗乃兹舞曲》是一部歌颂波兰人民的光荣和伟大之作。《升f 小调波罗乃兹舞曲》反映了肖邦看到祖国被受奴役自己远离祖国为力时内心的痛苦。《C 大调玛祖卡》鲜明的描述了民间生活的各种画面。《B 大调玛祖卡》以其强烈的重音、旋律的大跳,生动的表现出民间舞蹈中人们兴高采烈的气氛。本文提到的《g 小调第一叙事曲》也是一首富有民族精神气质的英雄赞歌,它诞生在华沙失败的年代。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时,正在法国。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希望可以说是这首叙事曲的创作动机肖邦在音乐中所表现的“英雄性”和“悲剧性”的内容,实际上成为鼓舞当时波兰民族斗争的精神力量。

可以说没有一位作曲家能像肖邦那样使钢琴发出如此优美的音响,他创造了钢琴歌唱的幻觉。他运用优雅而精致的装饰,开创了细腻的踏板效果。他的色彩性的和声处理得很有独创性,并且对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肖邦》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

[2]《西方音乐史》法 保.朗多尔米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肖邦叙事曲解读》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4]《西洋百首名曲详解》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5

[5]《古典和浪漫时期的音乐美学》卡尔.达尔豪斯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6]《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