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教版二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
2025-10-07 23:42:42 责编:小OO
文档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泗合小学 二年级

学科: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人教版
课题:第六单元 (从第15课到第17课,  练习6)

课型:(新授)课时:(总计9课时)

教材起始页:P71-82

第六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大禹治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大禹一心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发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让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难忘的泼水节》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文章的结尾,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文中还配有一幅洋溢着热情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热烈的气氛。

单元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体会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单元教学重点:

1、课文中的情与景是如何交融的。

2、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单元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3、使同学们了解干需要文化知识,立志从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道理。

4、使学生了解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

15.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会认本课13个生字,会写本课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理解伟大英雄的由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翁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板书课题,指名读“大禹”。

简介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治理河水,为民造福的英雄。

提问:大禹治的是什么水?板书:洪水,并认读“洪”。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学生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有些句子比较长,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

3.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引导自学,指导下列几个字的笔顺:注意“衣字旁”的写法;“难”右半部分是四画,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

2.指导书写。

3、学生练习描红。

四、充分朗读,感知内容。

1.出示生字词,看看谁能读准了?特别注意把生字的音要读准了。

2.把这些词语请回到课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读一读,争取读好它。

3.请4名同学分读四段,师生从准确、连贯、通顺上评价读书小能手。

(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活动结合起来,本着《课标》中识字教学应识写分流、多认少写、字不离词的原则,这个环节只对重点字词加以指导。)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学习新知。

1.大家见过洪水吗?它给你什么印象?

看图片,在情境的渲染下教师叙述: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大地变成一片汪洋,人们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指名说洪水的印象,适当评价(无情,可怕,凶猛)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洪水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请阅读课文,找一找。

2.看到这滔滔的洪水冲跨了房屋,淹没了庄稼,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的心情怎样? 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指导朗读。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淹没、冲毁、痛苦”要重读。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生生、师生间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这段提到了谁和谁治理洪水?

3.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中表示数量的词。(十三年、三次、一次)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上述数量词要重读。

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出示填空:

禹在外治水(  )年,曾经(  )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  )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

4. 结合实际引导感悟:大家说说一周有多少天?一个月多少天?一年多少天?十三年知道多少天?你几天不见爸爸会怎样?几个月不见呢?几年不见呢?

5.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年没见他回过家,你又会怎么想?

6.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

7.读到这里,你想对他说什么?你觉得大禹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难?

小结:十三年有多长啊?四千七百多天哪!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 但是大禹为了千万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舍小家而顾大家。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品质!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出示图禹做了什么?

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提问:这句话里有两个词,它们都带有九字,你从这个九字明白了什么?大禹干了4千7百多天,要13年,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3.学到这里,你觉得大禹是一个(      )的英雄?  板书:无畏

4.就这样,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治服了,想象一下那又是怎么样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

5.出示图片: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在做些什么啊?

6.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见到他说什么?

三、教师小结

禹为了治理好洪水,在外十三年,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不愧后人称他为大英雄。今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勇敢无畏、智慧、一心为公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呼唤他——大禹!

四、布置作业

回家把大禹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教学反思:

16.朱德的扁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认16个生字。

2.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你们见过扁担吗?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认识“扁担”这两个字。教读:扁担的“担”是轻声。

2.课件出示朱德像。认识“朱德”这两个字。板书“朱德”。

谁能说说这两个字怎么记?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简介朱德:朱德爷爷与毛、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的总司令,深受人民的爱戴。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1)圈出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

(3)遇到不懂的词句和问题作记号。

2.小组学生互读、互查、互教生字读音,互相解疑。教师巡视,了解生字认读情况。

3.集体认读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

(1)小老师教读生字词。要求:先读词中的生字,再读词。

(2)开火车认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生共同总结。

四、课堂作业。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红军战士为什么要去山上挑粮?

2.用“____”画出描写去茅坪挑粮所遇到困难的句子,交流重点词语:“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

“山高路陡”:师在黑板上画出“高山”的简笔画,让学生体会山的高、险。

3.想象一下,山有多高,山路会怎么陡峭,红军战士在这样的山路上挑粮行走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4.引读: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红军战士怎么样?(团结、不怕吃苦)你是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争)

5.齐读第二段,读出条件的艰苦和大家的热情。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 战士们为什么藏朱德的扁担? 大家后来又因为什么敬爱朱德同志,而不藏他的扁担?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2.小组交流。结合自己找的词句,谈看法,互相补充。

3.汇报交流。

指名读找出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看法,教师相机指导。

3.集体研讨。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

(1)出示句子: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

理解词语“心疼”,明白朱德的辛苦。

这句话该怎么读出战士们的心情呢?试一试。自由读,指名读。

带着担忧、心疼齐读。

(2)出示句子: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理解“不料”   从这个词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4.让学生进入角色。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对朱德同志说什么?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指名读,理解词语“越发”。再联系上文,想想大家都敬爱他什么?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三、总结谈话。

战士心疼朱德而藏他的扁担,又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而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四、知识拓展。

关于朱德同志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你们课后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教学反思:

17.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借助插图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目标:

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2.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挂图(课文插图);泼水节的材料;生字卡。

⒉ 学生准备: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引入课题

⒈出示图片,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板书:泼水节)然后在前面加上“难忘”二字:为什么说是难忘的泼水节呢?到底多么令人难忘呢?让我们打开书开始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做到以下要求: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它圈出来;对于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请教别人,读准字音。

2.再次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接龙读检查读文情况。

5.课件出示生字,检查学习情况 。

(1)指名认读生字,教师相机正音。

(2)去掉拼音,指名认读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6.教师注意倾听学生发音不准的地方,提示出来,再教读。

三、自主观察,写字练习

学习“忘、泼、度、炮、龙、穿、令”八个字。

1.学生观察临摹,看清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习书写。同桌讨论:觉得哪些字不好写,哪个笔画不好写。

2.教师巡视,根据书写相机指导。

3.观察讨论后,教师范写,学生试着练写。

4.写得不满意的字可以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四、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相互交流。

3.指名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生字巩固,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词。词卡呈现:

周恩来  健康  长寿   泼水  祝福  难忘  银碗

二、品读课文,深化理解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一个表示颜色的词语,请在文中用“_____”画出来。(火红火红)

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换成“红色”好吗?

(不好,“火红火红的”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

3.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朗读出热闹、高兴的心情。

4.练习读,齐读。

(二)学习2、3自然段

1.默读课文。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3.周总理要来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了,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1)出示相关句子:“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四面八方”的意思。从“四面八方”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人们边赶来边说什么?

(2)能读出怎么赶来的吗?

(3)出示: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在什么情况下会铺红地毯?指名说,这里的“地毯”指的是什么?

(4)出示: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从“一条条”、“一串串”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读读这个句子。

(5)读第三段全段。男生读,女生边听课文边想象当时的画面,再男女生交换。

(6)指导朗读,把傣族人民特别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边读边用波浪线勾画出描写周总理衣着、神态的句子。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笑容满面”的意思,用“笑容满面”说一句话。

3.周总理为什么要穿上傣族人民的服装?

(四)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开始泼水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相互泼水相互祝福的?

1.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请同学们边听边用“     ”画出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句子。用“……”标出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周总理祝福什么?

2. 指名交流。

出示: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3.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回答:

(1)周总理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2)周总理把水泼到青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3)周总理把水泼到小孩子身上,祝愿他们——

4.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周总理平易近人,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5.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6.指导学生朗读,傣族人民祝愿周总理健康长寿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应读慢一些。

7.练习句式:“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8.交际互动。

学生分组饰演总理和人们,互相祝福。

(五)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

1.在这3个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几个感叹句?表达了什么?

2.指名交流。(4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3.讨论: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幸福的、难忘的?

4.指导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而不是单纯提高声音,要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情感。

四、总结全文

这真是个难忘的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能和傣族人民一起参加泼水节,大家太快乐了太幸福了。

五、升华“难忘”。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

盛情迎候     敲鼓跳舞

泼水祝福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认写“轿、救、摩托”等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并学会组词,学会使用逗号和感叹号、问号。

(2)学习偏旁相同的形声字。

(3)积累名家名言,领悟意思。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短文《鲁班造锯》,培养观察和多动脑的好习惯。

(5)看懂图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诵读积累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应用举一反三学习生字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养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认字,写字,掌握多音字并学会组词,学会使用逗号和感叹号、问号。

2. 学习偏旁相同的形声字。积累名家名言,领悟意思。

3. 看懂图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出行和运输中,我们都见到过哪些工具?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吗?(出示卡片)

2.辨认,学生回答。

轿车 救护车 摩托车  消防车 渔船  货船  客船  科学考察船

3.你能说出它们都在什么地方行驶吗?它们各自的功用吗?

师引导归纳:陆地和水上;摩托车和轿车运载人,救护车运载病人,消防车救火专用;渔船、货船专用运载鱼和货物,客船是专运客人,科学考察船用于科考。

4.一起读一读。指导学生写字。

学习生字:轿  救  摩  托  防  渔  货  科  考

5.教师示范书写,书写笔顺。

6.学生在田字格本中练习,注意写字时字的间架结构,教师巡视指导。

二、字词句运用

(一)第一部分词语

1.出示课件,读一读,根据意思猜读音。

盛开  盛饭  床铺  铺路  种子  耕种  好人  好客  分别 水分

重新  重点  高兴  兴起  口号  号叫  干净  干活  难忘 灾难

师:这些词语中的加点字叫做多音字,不同组词读音不同,根据不同意思,可以确定它的读音。同学们想一想它的意思,然后确定读音。

2.激发兴趣,开放思维,抢答。

3.总结答案,鼓励表扬。

4.学生说出对词语的理解,老师讲解较难理解的词语意思。

5.读一读正确读音。

5.根据词语意思,挑选词语说一句话。

6.表扬鼓励说得好的同学。

(二)第二部分句子

1.出示课件,思考句子中该使用什么标点符号?

2.读句子。小组讨论。

3.师生总结,生答,师引导总结。

标点符号使用歌:

标点符号挺重要,千万不能胡乱点。

一般停顿点逗号,完整意思用句号。

发出疑问点问号,感情强烈用叹号。

4.做练习,完成句子。(课件出示题目)

(1)一阵秋风吹过,树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

(2)我们去公园玩,公园里花 真多呀!

(3)这棵树的叶子真奇怪,是什么树呀?

5.作业:试着寻找书上的句子,体会标点符号用法。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件:

第一组:巴——把   爸  吧

第二组:包——饱   抱  炮

第三组:方——放   访  房

第四组:青——清   晴  情

第五组:马——吗   妈  蚂

2.教师领读。

3.指名读。

4.思考:这五组词语有什么规律?

师引导总结:后面几个字的读音和前面的字读音很接近。这类字叫做“形声字”,前面那个字是“声旁”,加上偏旁部首后,读音相似。

5.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字吗,同学们说一说。

二、日积月累

1.同学们,孙中山说: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今天我们就看看古人在书中怎样谈“立志”的。

2.出示课件。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志当存高远。    ——《诫外生书》

●有志不在年高。  ——《传家宝》

3.读一读,教师领读。

4.指名读。

5.教师讲解语句意义。

6.背一背,比赛谁背诵的准确迅速。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一、我爱阅读

1.出示课件《鲁班造锯》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3. 教师带读,然后请学生接龙读。

4.组织学生评价。

5.提问:你学习了这篇课文后,鲁班造锯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要学会观察,勤动手动脑。)

二、口语交际 

(一)激发导入

1.师: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度漫画吧?老师今天带大家来看一篇漫画,这篇漫画是德国漫画家卜劳恩的《父与子》系列中的《有趣的书》。

2.要求学生按照课件上的提示,自己观察,想一想。(5分钟)

3.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相互修改和补充。(5分钟)

4.请生交流(一幅图一幅图地说),老师指导,最后看范文,再组织语言。

第一幅图:晚上,妈妈做好了香喷喷的饭菜,可儿子却没有来。爸爸指着饭问:“这孩子,怎么还不来吃饭?”妈妈指着儿子的房间说:“在房里呢!”

第二幅图:爸爸气冲冲地推开房门,只见儿子趴在地上看书,鼻子都快贴到书上去了。爸爸大声地说:“儿子,快去吃饭。”

第三幅图:儿子一听爸爸的怒吼,吓了一跳,灰溜溜地起身往饭厅走去。爸爸一边用右手指着客厅,一边催促儿子:“快去,快去吃饭。”自己却弯下腰,目不转睛地看着儿子的书,心想:这本书还真有趣啊。

第四幅图:儿子乖乖地坐到座位上和妈妈一起等待爸爸来吃饭,可是等了好半天,爸爸却一直没有出现。“怎么回事呢?”儿子觉得很奇怪。

第五幅图:等了好久,爸爸还不出现,妈妈生气了,指着房间对儿子说:“儿子,去看看你爸爸究竟在干什么,怎么还不来?”儿子说:“好的。”

5.还有一幅图空白,同学们,想一想,儿子看到了什么?同学们发挥想象,讲一讲自己想到的结尾。

6.推出第六幅图,看一看,讲一讲,跟同学们想的一样吗?

第六幅图:儿子推开自己的房门,发现爸爸正趴在地上,两只脚上下踢腾着,兴致勃勃地看刚才自己看的那本书呢。儿子心想:好哇爸爸,你不让我看,自己却看得津津有味!真是个老顽童!

(二)练习

1.让我们拿起笔来,把刚才说的故事写下来。比比谁是故事大王?

2.想象要合理,注意用上我们学过的好字词,把句子写完 整。

推荐:“什么像什么”、“一会儿……一会儿……”、“自言自语”、“习以为常”、“兴高采烈”、“可爱的”、“美丽的”等等

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课后反思:

参与备课人简评: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