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庐山云雾教案
2025-10-07 23:41:19 责编:小OO
文档
庐山的云雾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

【教材分析】

《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以优美明快的的语言,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分明,第一自然段总写出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留恋之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三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但对于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还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在读中感悟文章语言富于变化的特点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在读中内化语言,积累背诵。

【教学目标】

1.运用看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3.感知总分段结构的特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自古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而当人们提到庐山,常常把它和云雾连在一起。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更使游客对庐山云雾产生了神秘感 。 

上节课,我们一起从作者创造的文字意境中感受了一番。的确,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幻灯片显示,图文结合)

一、检查复习(幻灯片显示字词)

变幻无常 笼罩   缠绕  弥漫

腾云驾雾 千姿百态 云遮雾罩 瞬息万变 

一泻千里 四蹄生风 流连忘返

庐山的云雾(       )。那些(     )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       )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       )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      )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同学们,让我们再来整体感受一下庐山的云雾我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读的时候,要注意字音,其他同学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庐山的云雾让作者这么喜爱?可以从书中找答案。)

二、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作者把庐山的云雾写的那么美,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同学们,那就把我当做你们的导游,跟随我再次观赏庐山的云雾,好吗?

板书题目:庐山的云雾,让学生齐读。

1.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齐读第二自然段。并找出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笔画出来。注意,我们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中写的景象,看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若是读不出来感情,可以这样说:“你读的云雾应该是我们这边的云雾吧”然后教师范读,重点读的词语有戴、白色绒帽、缠绕、玉带、弥漫、遮挡)

让学生说说找出的中心句。(板书:千姿百态)

    2.轻声读文,联系情境,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幻灯片显示图片,让学生齐声朗读,多读几遍,要读出画面,读出感情。)

3.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的.?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作者写千姿百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山头的云雾比作白色绒帽;将半山的云雾,比作系在腰间的一条条玉带。把山谷的的云雾比作茫茫的大海;把遮挡山峰的云雾比作巨大的天幕。此处层次分明,读来生动具体,借助于在黑板上画出云雾的千姿百态,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现在,老师想和同学们做一个导游与游客的游戏。联系我在黑板上画的图画,如果你是一位导游如何向游客介绍庐山的云雾呢?

要求学生一起背诵这一段,并发问学生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是不是产生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引导学生产生对庐山云雾的流连忘返的感情。

4.小结:我们在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时候,通过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从而理清总分关系,感受到了云雾千姿百态的现象,让人产生一种流连忘返的感情。

再次重复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那么,庐山的云雾除了千姿百态的特点,同学们还能在书中找出其他词语来表现庐山云雾的特点吗?在哪里?请在书中标注。

请学生回答。提到瞬息万变,就顺藤摸瓜,开始讲第三自然段。

因此,让我们借助学习庐山的云雾具有千姿百态特点的方法再来学习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吧。

1.找中心句。让学生回答“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板书:瞬息万变

2.利用幻灯片播放云雾的变化,体会“瞬息万变”的意思。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出来的?可以把你的理解标注在书本的空白处,将你觉得好的句子大声地朗读出来,也可以和同桌交流,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读完以后,提问学生,哪些词可以表现“瞬息万变”的特点?再引导学生读 “刚刚”、“明明”。(板书“刚刚”“明明”)“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凤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了漂浮 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后,继续用刚刚造句,教师说上半句,学生说下半句即指向下一位同学。教师再次运用阅读法即运用坐火车阅读的方法,依次让同学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了解庐山云雾变化之快的特点。

刚刚还是汪汪叫的小狗,转眼间······指向下一个同学,明明是一群在草原上栖息的羊群,还没等你看清楚,它又变成了······

刚刚还是在水里游来游去的鱼儿,转眼间就变成了城市里耸立的建筑,明明是在天空翱翔的老鹰,还没等你看清楚,它又变成了在大海里远航的轮船。下面,我就请同学们完成一个作业,将你想象到的事物仿照刚刚我们所说的句式,写一段话。并请同学们朗读。

适时点评。

同学们,你们说快不快?“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懂了吗? “瞬”就是眨眼,“息”就是喘气。一眨眼、一喘气的工夫就能变化很多。

书读到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庐山的云雾的确太迷人,所以作者都不想回去了,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引导学生把流连忘返说出来)

最后,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小节。(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请学生自己理解的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并仿照书上的句式用流连忘返造句。

小结:文章的二三两段,都是围绕中心句来具体描写庐山的云雾。因此布置了一下实践活动。

三、实践活动:

课外做小导游,向自己身边的人介绍自己的家乡.

附板书:

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刚刚”“明明”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